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中學生感受生活

學問君 人氣:4.66K
淺談中學生感受生活
         解決中學生作文“無米下鍋”,人們普遍強調的是對生活的觀察和積累。我們則認爲,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不僅僅在於觀察和積累,更重要的是引導他們對生活的理解、思考和感受。
         一、如何理解觀察和感受
         “文章是客觀事物在頭腦中的反映”如果學生頭腦中缺乏這種“反映”機制,不具備“反映”能力,那再多的客觀景物也只能是過眼雲煙。常見一些青年教師,春天領學生去踏青,秋天領學生去郊遊,但寫作結果卻難盡人意。寫進文章的春華秋實只是一堆僵死的似曾相識的景觀,缺乏內在的神韻,也常聽一些老師埋怨:現在的中學生是身在寶山不識寶,生活日新月異,作文卻淡然無味。學生之所以“不識寶”,一是不知身處“寶山”,茫茫然,昏昏然;二是對寶缺乏辨識挖掘的能力。因此,要解決好學生習作“無米下鍋”的問題,不僅要讓學生知道哪裏有“米”,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把“米”拿來,爲我所用。也就是說,我們不僅要使學生對生活作平面的、靜止的觀察和積累,還應引導學生自覺主動地分析探索周圍的事物,深入地思考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敏銳地捕捉事物的'本質特徵,並能結合自己的知識、經驗和體會,彼此啓發,相互誘導,觸類旁通,使之昇華爲寫作的動機和表現的內容。
        思考和感受離不開觀察,而觀察也必須依靠感受體味才能發揮出效應。在寫作和生活之間,觀察是橋樑,而感受和體味則是這橋樑的基石。若僅僅滿足於使學生看得見,摸得着的觀察,只不過是徒有其名,充其量也只是走馬觀花或盲人摸象。觀察不只是一種形式,而是一種能力,是一種對生活深刻分析、真切感受、準確判斷的寫作修養。
         二、如何培養學生的感受能力
         1.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感受生活的重要性
         文章學基本原理告訴我們,寫好文章首先要解決的是由物到意的認識矛盾,其次是由意到文的表達矛盾。引導學生感受生活就是解決由物到意的認識矛盾。縱觀古今文壇,古人揮斥風月也好,與花鳥共憂樂也好,全不在風月花鳥有情緣,皆因個人感受不同而爲之。
“花間蝴蝶成雙對”,盡是梁祝的忠貞之情;“城春草木深”則是杜甫的國破之悲;可以這樣說,沒有作者對生活的深切感受,就沒有寫作的成功!
         2.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情人”
         只有熱愛生活的人,纔會獲得生活的真諦。我們要告誡學生,不只是做生活的“記者”, 要做生活的“有情人”,要滿腔熱情地熱愛生活﹑擁抱生活,對生活中的真、善、美
 熱情歌頌,對假、醜、惡則無情鞭撻。只要熱愛生活,就一定能體會到生活的溫馨,摘取甜美的果實。
         3.教會學生感受體味生活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有目的的從下列幾個環節抓起就,取得顯著成效。        第一,透過現象,由表及裏。
         中國有句古話:“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見魚鱉,其尤深者觀蛟龍。”浮光掠影,淺嘗輒止,是什麼也得不到的。一個普通的數字“8”,在社會上突然走紅,公司開業選擇“8”的日子,含有“8”的電話號碼、汽車牌照競相爭購。針對這一現象,我們引導學生評析,使它們認識到這是一種愚昧無知的思想行爲,要想“發”,當腳踏實地的去工作,僅有美好的願望是“發”布起來的。
         第二,辨析事物,去僞純真
         生活紛繁複雜,學生閱歷有限,我們常常告誡學生:“閃光的東西不一定都是金子”,只有透過辨析,才能識其真僞,明其厲害。
         第三,啓動聯想,由此及彼
         客觀世界是一幅相互聯繫、相互作用複雜交織的圖畫,要認識這幅畫,就必須用聯繫的觀點對畫面的組成由此及彼地思考感受,使其具有“一葉知秋”的能力。鏡子是學生很熟悉的東西,我們曾以此爲話題組織學生積極思考、廣泛聯想,大家很快想到了“歷史是現實的一面鏡子”,“作品是生活的一面鏡子”,思維敏捷的同學還想到了唐太宗“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的古訓。
         第四,定點觀察,多維感受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創造力,對同一事物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感受
反覆體味。如寫“太陽”,我,我們先後組織學生寫過“旭日東昇” ﹑“雨後日出” ﹑“夕陽西下”等系列習作。
         生活是寫作的沃土,觀察是灑向這沃土的玉露,而對生活的深切感受纔是寫作的種子。離開了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受,生活終將淪爲荒原。當學生學會了感受生活,達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他們也就具備了“開山取寶”的能力,“有米下鍋”則不在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