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閱”與“讀”的統一

學問君 人氣:3.13W

【論文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統一性

淺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閱”與“讀”的統一

【論文摘要】小學教育是各級教育的基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其重要性。而“閱”與“讀”的統一乃是閱讀教學的關鍵,“閱”與“讀”相輔相成,本文從課程標準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進行簡析閱讀的統一性。 

  語文可以說是百科之母,而小學語文則是奠定百科之母的基礎,“九層之臺,始於壘土”。教育是千秋萬代的大事,並非一朝一夕便可完成。“小學語文是各級教育的基礎,要提高整個教育事業的質量,必須從小學做起。” 在《關於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端正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
  小學的閱讀篇目一般都比較淺顯,但是對於小學生的知識水平來說還是相對較難理解的。光是瀏覽一遍文章,小學生恐怕還未能理解文章。那麼接着要對文章進行一番細究。細究文章,最好是結合問題來“究”文章。所謂細,最好是細緻到字、詞、句。小學生遇到生字,最好自己動手查字典,這對於他們認識生字、積累字詞有一定的幫助。
  由於種種因素限制,如小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情感能力等,品讀文章對小學生而言是比較困難的,如何引導小學生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經驗“品讀”文章,這對於小學語文教師來說是一個挑戰。“學生既是教師教學的對象,更是全部教學活動的主體,成功的教學只能是建立在對學生充分而準確的基礎上,只有很據學生的發展現狀和發展需求設計和實施教學,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 品讀文章,可以提高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拓展小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也可以爲小學生日後提高閱讀水平打下一定的基礎。
  我們必須看到,光閱不讀或是光讀不閱都不是完整的閱讀教學,閱讀、閱讀是相輔相成,相統一的。閱讀的統一性在可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來闡釋。
  一 、知識和能力
  小學生要培養各種基本能力,而在閱讀的“知識和能力”方面:小學生要邊瀏覽文章時邊快速默讀。這樣既可以訓練小學生的閱讀速度,又可以讓小學生對文章有印象,將文中的生字詞標出來;小學生要“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品讀”時進行“活閱(躍)”,小學生在閱讀文章時敢於想象,有自己的想法。 “閱”文章要“活”,答案是死的,想法是活的,只要學生言(讀)之有理,有自己的想法,那麼教師應予以一定的鼓勵。教師不是標準答案的複印機,而學生也不是標準答案的記錄者,給學生一個肯定的、讚揚的微笑,那麼學生就會展現出他們不一樣的`絢爛風采。
  二 、過程和方法
  在閱讀教學上,教師要善於觀察,根據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激起小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小學生“瀏覽”和快速“默讀”課文;其次,教師根據小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經驗,將“細看”與“朗讀”緊密結合, 使學生聯繫全文,結合自己的經驗,在教師的引導幫助下,探究文章,解讀文章;最後,讓學生“品讀”和“活躍”,教師要循循善誘,讓學生各抒己見,與文章對話,與同學探討,充分展現學生自我風采。蘇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就曾說過:“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趣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
  三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小學生的情感世界很豐富,也很單純。“默讀”和“瀏覽”可以使小學生對文章有一個初步的、整體的認知,激起他們的獨特的感受;“細看”與“朗讀”可以使小學生感受到文章的情感,瞭解文章。當然,前提是小學生要在文章中投入情感;“品讀”和“活閱”是一個高境界的閱讀水平了,小學生可以發表自己的感受,或是喜歡,或是疑惑,或是憎恨……小學生還小,還難以辨別什麼是“美”,教師可以透過閱讀教學激勵學生尋找美,感受美,追求美。
  倘若教師只是一味的按照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教學,那麼學生就只能是被填鴨似的接受知識,學生沒有融入自己的想法,沒有融入自己的生活體驗,學生解決“閱讀”這方面問題的能力並沒有提高。“授人與魚,不如授人與漁”。在閱讀教學上,與其由教師直接分析文章、推出答案,不如教學生如何自己如何“閱”,如何“讀”,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簡而言之,在小學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閱”與“讀”相輔相成,“閱”與“讀”是不可分割的。
  參考文獻:
  [1]黃濟,勞凱聲,檀傳寶.小學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8).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1).
  [3]毛愛華,張興文.關於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探究[J].教育探索.2004(9).
  [4]李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探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7(4).
  [5]劉文廷,徐華.閱讀,生命的對話——淺談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挖掘豐富的人文內涵[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