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關於教育社會化背景下的家園共育價值探究論文

學問君 人氣:2.58W

論文摘要:家園共育要以相關理論爲指導,以整個社會爲背景。家園共育是家庭和幼兒園、家長和教師之間本着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協同教育的原則,共同擔負起培育幼兒的責任,以促進幼兒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的雙向性、經常性、全面性的夥伴性質的合作活動。家長要明確家園共育的內涵和意義,認清自身的優勢與侷限,以便家園更好地配合,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關於教育社會化背景下的家園共育價值探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教育社會化家庭教育幼兒園教育家園共育

一、家園共育的背景

1.理論背景

(1)人類發展生態學理論

1979年,美國人類學家、心理學家尤瑞·布朗芬布倫納在其出版的著作《人類發展的生態》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人類發展生態學理論,指出個人的成長、人類的發展會受到生態系統的制約,同樣也離不開與其直接或間接聯繫的各種社會環境的支援。其所構建的人類發展生態學同心圓模式將這些社會環境和生態系統分爲了微觀、中層、外層、宏觀和時代等五個相嵌在一起的子系統。這些系統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系統中的每一個因素都有着重要的生態學意義,從而構成了影響人類發展的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因此,對於個人成長的最初階段,幼兒就是在與其直接或間接交往的一切人及相互關係的作用和交往中不斷成長的,是在與環境系統的親身接觸和體驗中不斷髮展的,其中既有近距離的直接影響因素,也包括遠距離的間接影響因素,如家庭、同輩羣體、幼兒園、學校、鄰居和社區等。而家園共育就是要將兒童的學習和成長環境得以整合和擴大,透過吸收教學媒體、社區資源及文化薰陶等力量的參與,爲幼兒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搭建一個系統的、可持續化的平臺。

(2)社會交換理論

社會交換理論是在全球範圍內廣泛傳播的一種社會學理論,其主要觀點認爲:人際間的社會交換源自於社會吸引,彼此之間提供有價值的資訊或報酬將維持人們之間的相互吸引與持續交往。個體在社會互動中得到的收益取決於個體向其他人提供的利益,爲了得到利益,必須有一個交換過程,這個過程本質上是社會性的、流動的。因此,可以把社會理解爲一個利益流動的網絡。從社會交換理論中可以看出,家園共育即是將幼兒家長的育兒經驗和幼兒教師的教子心得進行相互的交換,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最終形成教育合力,實現共育目的。

2.社會背景

教育走向社會是當今教育發展的趨勢之一,社會參與教育是世界教育發展的重要標誌,教育與社會的逐步融合是大教育觀念下的必然產物,是教育生態系統的有機構成,這不僅是各層次教育自身發展的內部需要,也是社會發展與時代進步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作爲一種社會現象,教育不可能在學校裏單獨進行,更需要社會各界力量的積極參與和大力配合,尤其是家長參與到學校教育中去能促使教育更具針對性和持續性。正如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的:“生活向教育提出的任務是如此複雜,以致如果沒有整個社會,那麼不管教育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滿的效果”。因此,在以家庭爲單位的社會體系中,家庭教育理所當然應該成爲學校教育的“左膀右臂”。而相比其他層次的教育來說,幼兒教育更加重視幼兒園之外的潛在影響,尤其是家庭教育在促進幼兒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中的重要地位。這不僅是因爲在幼兒教育過程中,生活中的每個細微之處都可以成爲幼兒教育的舞臺,言傳身教與身體力行的教育價值絕不遜於幼兒園教育中的諄諄教誨,更是因爲幼兒教育面對的羣體具有特殊性,天真無邪、快樂活潑的幼兒,對外界事物和未知世界充滿了無限的好奇。因此,《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爲幼兒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家庭是幼兒園的重要合作伙伴,應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援和主動參與,並積極支援、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教育的社會化趨勢要求家庭教育有效地融入到幼兒教育的大系統中去,家園雙方緊密結合,形成合作夥伴關係,達成一致共識,建立家園共育的教育網絡,充分利用雙方資源,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最大限度地形成教育合力。

二、家園共育的內涵

家園共育是家校合作在學前教育層面的具體表述,因此,對於家園共育的詮釋是建立在對家校合作內涵的充分理解基礎上展開的。從目前來看,雖然國內專家學者對於家校合作的概念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確切的定義,但是從邏輯上看基本上都是從“主體—中心—目標”等幾個層面加以闡述的:北京師範大學馬忠虎教授在其論著《基礎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一書中認爲:“家校合作實質上是聯合了對學生最具影響的兩個社會機構——家庭和學校的力量,對學生進行教育。在教育活動中,家庭和學校相互支援、共同努力,使學校能在教育學生方面得到更多的來自家庭方面的支援,使家長能在教育子女方面得到更多的來自學校的指導。”華東師範大學黃河清教授在其最新的論著《家校合作導論》中提出“家校合作是家庭與學校以促進青少年的全面發展爲目標,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學校指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相互支援的雙向活動。”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嶽瑛研究員在其論文《我國家校合作的現狀及影響因素》中指出:“家校合作是一種雙向活動,是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相互配合,是社會參與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家校合作活動圍繞的中心應該是學生,學生是家庭和學校共同的服務對象,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家校合作活動的最終目的。”教育學者周丹在《對家校合作若干理論和實踐問題的思考》一文中認爲:“家校合作是指家庭與學校以溝通爲基礎,互相配合,合力育人,使孩子受到來自兩方面系統一致、各顯特色、相輔相成的教育影響,形成多種終身受益的必要素質,更好地社會化。家校合作既是一種關於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兩者關係的理念,也是一種處理兩者關係的行爲模式。”

依照上述觀點,並結合幼兒教育的現實背景與具體特點,我們認爲,家園共育是家庭和幼兒園,家長和教師之間本着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協同教育的原則,共同擔負起培育幼兒的責任,以促進幼兒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的雙向性、經常性、全面性的夥伴性質的合作活動。

1.家園共育的主體——“家”和“園”。衆所周知,家園共育的“家”是指“幼兒的家庭”,“園”是指“幼兒園”,兩者都是家園共育整個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同等重要的、互爲依賴的主體。一方面,幼兒園應視家長爲促進其孩子學習過程中的積極合作者,保證家長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生活的方方面面,邀請家長參與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並對家長的教育方式和與幼兒園合作的方法提供指導;另一方面,家長應向幼兒園提出自己對教育孩子的看法,認真考慮幼兒園提出的建議和意見,並對幼兒園爲孩子提供的一切做出反饋。

2.家園共育的本質——“共”。家園共育中的“共”體現了家庭和幼兒園之間攜手合作、共同促進幼兒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的本質特徵。它不僅結合了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的優勢,同時,也最大程度地減弱了兩種教育孤立存在產生的弊端。

3.家園共育的目標——“幼兒”。家園共育需要考慮幼兒園和家庭雙方的需求,但是家園共育圍繞的中心是幼兒,他們是幼兒園和家庭服務的共同對象,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是家園共育的最終目標。

4.家園共育的核心——“育”。家園共育的.“育”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保育,二是教育。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決定了對其不能只進行單純的教育,而應採取“保教結合”的教育形式。因此,“育”字不僅是家園共育的核心價值,也是評價家園共育效果的唯一標準。

三、家園共育的意義

家庭作爲社會的最基本單位,不僅是個體在整個社會化過程中的關鍵環節,更是個體人格形成的根基。家長,雖然不是專業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對孩子身體力行的教育和耳濡目染的影響卻遠勝於教師;家庭教育雖然沒有學校教育系統與規範,但是卻佔據了教育對象的起點,決定着學生的真善美等價值觀的原始取向。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孩子的啓蒙教師,家庭教育的優勢和家長的教育力量是其他教育難以企及的,它不僅和孩子接觸的最早,而且接觸的時間最長,長期的共同生活和特殊的血緣關係使得家長更能全面深刻地瞭解孩子的情況,從而進行有針對性、感染性、連續性和富有情感的教育。中國的很多古語和名言都闡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人之性情莫礙於父母”(韓非)說明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不可能超過父母與孩子的感情,親情在家庭教育中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和號召力;“夫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顏之推)說明了父母和子女由於特殊的血緣關係,他們之間容易產生感情上的共鳴,直接影響到子女的情緒、態度,甚至決定了子女的行爲,因此,家庭的耳濡目染對於孩子的成長以及人生的定位非常關鍵;“知子莫若父”(管仲)形象地說明了最能瞭解孩子的不是別人,而是作爲一家之長的父母,因此,家庭教育在因材施教方面有着獨特的優勢;“少年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孔子)。孩子小時候養成的習慣似天生的一樣,不易改變和剔除,若這天性是好的則孩子終身受益,若這習性是壞的則孩子終身受害,還可能禍己及人,而習性好壞的養成主要取決於孩子生活的環境和所受到的教育。但是,家庭教育的優勢作用只有在一定限度範圍之內纔會行之有效,超出了度的範疇,就很容易轉化爲不利條件。例如對孩子的過度溺愛與放任,對孩子的教育操之過急、方法簡單粗暴等不僅難以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還會造成家長和孩子之間在感情上、行爲上的嚴重分歧和對立。此外,一些家長缺乏教育孩子的知識和素養,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加之缺乏足夠的時間、精力和耐心等,都成了家庭教育的侷限所在。

而作爲學校教育的一種,幼兒園教育和其他層次的學校教育一樣,正規化、制度化、系統性、科學性是它的最大特點和優勢所在。幼兒園教育具有詳細的教學計劃和系統的教學內容,有規範的管理和統一的制度,有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有現代化的教育設施,有同齡的兒童集體,有較大的活動空間,不僅傳授給幼兒生活所需的知識和技能,還培養了幼兒多元的智能和優秀的品質,促進了幼兒身體機能的成長和心理素質的提升。幼兒園教育的正規化和制度化,一方面顯示了學校教育的成熟和系統,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它的弊端與缺陷:第一,由於教育資源的相對匱乏以及分配不均等原因,使得學校教育的模式如同流水線作業一般,教學制度生硬僵化、教學過程墨守成規、教學內容千篇一律、教學方法鮮有創新。此外,一位教師需要同時面對幾十位學生,不可能面面俱到,加上師生的變動,一個教師一般很難全面透徹地瞭解每位學生,因此,教育教學缺乏針對性與情感化,這既給密切師生關係帶來障礙,也對教師實施因材施教、個別化教育帶來苦難。第二,相比其他層次的學校教育,幼兒園教育的一大特色就是其師資隊伍,從管理者到教師到後勤人員等,基本上是女性一統天下,這種氛圍所烘托出的溫柔、耐心、細膩的情感雖然有利於幼兒的成長,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容易弱化兒童的陽剛之氣,導致兒童人格的片面發展,出現男孩女性化的偏差。而男性家長對幼兒園教育的介入,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一缺憾,爲兒童人格的健康發展注入新鮮血液,使兒童成爲剛柔相濟的人。

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都有各自的優勢和侷限。因此,強調家庭教育的優勢,並不是要用家庭教育來取代幼兒園教育,而是用家庭教育的優勢來彌補幼兒園教育的不足;強調幼兒園教育的優勢,也不是爲了讓幼兒園教育代替家庭教育,而是用幼兒園教育指導家庭教育,最終使家庭教育再來支援和強化幼兒園教育。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的緊密結合,有利於建立良好的親師關係和提升親師的育兒素質,有利於來自家庭和幼兒園的教育資源有效整合與充分利用,可以使來自雙方的學習經驗更具一致性、連續性和互補性,一方面幼兒在幼兒園獲得的經驗能夠在家庭中得到鞏固和發展;另一方面,幼兒在家庭中獲得的經驗能夠在幼兒園學習過程中得到運用、擴展和提升,從而最大限度地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