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簡論馬克思的勞動二重性學說

學問君 人氣:2.69W

論文關鍵詞:馬克思;勞動二重性;勞動價值論;政治經濟學

簡論馬克思的勞動二重性學說

論文摘要:勞動二重性學說是馬克思首先發現並論證的。以勞動二重性爲依據,馬克思在揚棄古典政治經濟學勞動價值觀點的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從而爲剩餘價值理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勞動二重性學說是理解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和全部政治經濟學的起點和樞紐,是堅持和發展整個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一環。

一、勞動二重性學說克服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侷限性

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威廉.配第從1蒲式耳穀物=1盎司白銀公式中找到了商品價值是由等量勞動計量的規律,指出商品價值量同勞動時間成正比、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他說:“如果發現了新的更豐富的銀礦,因而獲得2盎司白銀和以前獲得1盎司白銀同樣容易,那麼,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下,現在的穀物1蒲式耳售價10先令,和以前1蒲式耳售價5先令,同樣低廉。但他又說“土地爲財富之母,而勞動爲財富之父和能動的要素。儘管“配第已經意識到他的發現的重要性及其在具體應用上的困難。因此,爲了達到某些具體的目的,他也試走另一條道路”,即“必須找出土地和勞動之間的自然的等同關係,以便價值可以隨意‘在二者之一,或者更好是在這二者之中’表現出來”。 結果,配第認爲,“一個成年人平均一天的食物,而不是一天的勞動,乃是衡量價值的共同尺度”,這樣,配第在價值探討中就走人了迷途。其根本原因是配第混同了創造價值的勞動和創造使用價值的勞動,他把生產金銀的勞動看做是直接生產交換價值的,把其他勞動看做是生產使用價值的。

亞當·斯密爲了回答“什麼是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換言之,構成一切商品真實價值的,究竟是什麼?”他從勞動分工出發,認爲“一個人是貧是富,就看他能在什麼程度上享受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或娛樂品。但自分工完全確立以來,各人所需要的物品,僅有極小部分仰給於自己勞動,最大部分卻得須給予他人勞動,所以,他是貧是富,要看他能夠支配多少勞動,換言之,要看他能夠購買多少勞動。一個人佔有某貨物,但不願意自己消費,而願用以交換他物,對他來說,這貨物的價值,等於使他能購買或能支配的勞動量。因此,勞動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但他在說明勞動價值論時又提出了兩個自相矛盾的價值規定。“任何一個物品的真實價格,即要取得這物品實際上所付出的代價,乃是獲得它的辛苦和麻煩。”“在資本積累和土地私有尚未發生以前的初期野蠻社會,獲取各種物品所需要的勞動量之間比例,似乎是各種物品相互交換的惟一標準。”“在這種社會狀況下,勞動的全部生產物都屬於勞動者自己。”在“進步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商品的“真實價格”不再單由生產該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構成,而由工資、利潤、地租三者構成。“這三個組成部分各自的真實價值,由各自所能購買或所能支配的勞動量來衡量。勞動不僅衡量價格中分解成爲勞動的那一部分價值,而且衡量價格中分解成爲地租和利潤的那些部分的價值。”無論什麼社會,這三者都或多或少地成爲絕大部分商品價格的組成部分。“工資、利潤和地租,是一切收人和一切可交換價值的三個根本源泉。這就樹立了又一種價值規定尺度,脫離了勞動價值論,得出“斯密教條”那樣的錯誤結論。雖然斯密曾試圖依靠勞動的兩面性作爲自己的方法論,描述經濟過程的外部形式,反映了具體勞動的不同體現;接近於用抽象勞動的觀點去考察經濟過程內部聯繫,但沒有成功,其癥結在於他不能區分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不明白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繫,於是不懂得資本主義經濟過程的外部形式與內在本質的對應關係。馬克思指出:“斯密自己後來也拋棄了自己的理論,但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矛盾。而這些矛盾的來源,恰好要到他的科學的起點上去尋找”。

李嘉圖始終堅持勞動價值論,說“我的價值尺度是勞動量。”“耗費在一件商品上的勞動……是商品實在價值的尺度。……交換價值是由實在價值來調節的,因而是由耗費的勞動量來調節的。並指出,決定商品價值的是必要勞動,“一切商品,不論是工業製造品、礦產品還是土地產品,規定其交換價值的永遠不是在極爲有利、併爲具有特種生產設施的人所獨有的條件下進行生產時已感夠用的最小量勞動,而是不享有這種便利的人進行生產時所必須投人的較大量勞動;也就是由那些要繼續在最不利的條件下進行生產的人所必須投人的較大量勞動。這裏所說的最不利條件,是指所需的產量使人們不得不在其下進行生產的最不利條件。’,困印他是“用勞動時間確定價值的學派領袖”。但李嘉圖價值理論也存在缺陷和矛盾。“第一個困難是,資本與勞動的交換如何同價值規律相符合。第二個困難是,等量資本,無論它們的有機構成如何,都提供相等的利潤,或者說,提供一般利潤率。實際上這是一個沒有被意識到的問題:價值如何轉化爲費用價格。這主要是因爲,李嘉圖從沒有研究過生產商品的勞動的性質,忽略了價值是一種社會關係。馬克思曾批評李嘉圖只是從“價值”概念出發……只是注意價值量的規定,沒有對作爲使用價值和價值統一物的商品本身進行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