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生態工業園執行機制的構建

學問君 人氣:7.64K
生態工業園執行機制的構建
[摘要] 我國工業園區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即第一個階段的經濟技術開發區模式,第二個階段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模式。隨着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和循環經濟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態工業園的模式開始爲人們重視,併成爲工業園區第三個 階段的發展模式。第一階段的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模式中,主要以勞動密集型的三來一補型企業爲主,技術含量低,環境污染嚴重,也是當時不得已的選擇。第二階段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模式以高新技術的支撐爲特色,較第一個階段有了進步,但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問題。十一五規劃中,將資源的有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作爲社會經濟發展的衡量指標,而生態工業園正是實現這些目標的必然選擇。 我國正處於工業化的工程中,生態工業園的建設雖然比較晚,但由於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矛盾的日益尖銳,生態工業園的科學和可持續發展執行機制構建問題既有理論研究的迫切性,又有實踐應用的價值。
  [關鍵詞] 生態工業園;執行機制;構建
  
  一、生態工業園的內涵
  
  自然生態系統中,生產和消耗的鏈條上可以分爲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三個環節,並且以其爲載體在進行着循環和傳輸。生態工業園中各個企業之間的關係就像自然界中的上述模式一樣,也分爲資源生產類的企業、加工類的企業和還原類的企業三個羣體,資源類企業是初級生產者,爲其他企業提供初級原料和能源的供應。加工類的企業將資源生產類的企業的初級資源進行進一步的加工,使其成爲能夠供人類進一步生產和最終的生活消費工業品。在傳統的生產模式下,企業之間的關聯到此便結束了,而生態工業園中的企業關係設計則不然,還要仿照自然生態系統的自我適應和更新發展的要求,將生產過程中的副產品進行再資源化,或進行無害化處理,或轉化爲新的工業品。
  1.生態工業園的內涵
  在人類生存的世界遭遇越來越大的環境壓力的情況下,人們認識到“資源消耗—產品生產—排放廢物”這一生產執行線性模式已經無法持續下去,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些學術論文和會議報告中開始出現了“生態工業園”(Eco-Industrial Parks,EIPs ) 的概念。1993年,Indigo發展小組首次正式提出生態工業園的概念。
  國外有學者認爲,生態工業園是保持自然經濟資源,減少生產、材料、能源、保險與治理費用的負債,提高操作效率、質量、工人健康和公衆形象,提供來自肥料利用及其規模和收益機會的工業系統。
  還有的國外學者提出,透過環境管理和資源利用,尋求增強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透過協作,工業園區尋求一種集體的利益,這種利益大於所有單個公司利益的總和。這樣的加工與服務業組成的商務社區稱爲生態工業園。
  1996年,美國總統可持續發展理事會給生態工業園的定義爲:“商業集團和地方社區透過合作,有效地分享資源(資訊、材料、水、能源、基礎設施和自然棲息地),提高企業和地方的經濟效益,改善環境質量,人力資源得到公平有效的發揮”。
  美國的Ernest Lowe教授認爲,生態工業園是由製造企業和服務企業組成的羣落。生態工業園透過在管理包括能源、水和材料這些基本要素在內的環境與資源方面的合作來實現生態環境與經濟的雙重優化和協調發展,最終使該企業羣落尋求一種比每個公司優化個體表現就會實現的個體效益的總和還要大得多的羣體效益。簡言之,生態工業園的目標就是要改善參與公司的經濟表現,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其環境影響。
  我國學者羅宏等認爲生態工業園是包括自然、工業和社會的地域綜合體,是根據循環經濟理論和工業生態學原理設計成的一種新型工業組織形態,是生態工業的聚集場所。它透過成員之間的副產品和廢物交換、能量和廢水的逐級利用、基礎設施的共享來實現園區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協調發展。
  生態工業園強調將傳統工業發展的“資源——產品——廢物”的線性模式,轉變爲“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模式。生態工業園中沒有廢物的概念,而是模仿自然生態系中的共生原理,實現工業系統中的一個生產過程的副產品成爲另一個生產過程的原材料,從而將園區企業貫穿成爲各種資源循環流動的閉環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