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金融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經驗的啓示論文

學問君 人氣:1.19W

1.國外高校金融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的經驗借鑑

金融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經驗的啓示論文

1.1 英國高校金融專業創新人才的培養特點

1.1.1 以學生爲中心的教學理念

主張原創,鼓勵學生透過探索來擴展知識邊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善幹思考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在獲取知識方面的創造性。

1.1.2 多樣化的教學模式

以講座、討論、辯論和輔導等方式開展教學。教師課前佈置討論任務,課堂上教師與學生討論、辯論等方式交流觀點,要求學生獨立思考、發現問題,提高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靈活的教學模式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自主個性。

1.1.3 與時俱進的教學內容

沒有固定、統一的教材應引導學生閱讀與課程相關的文獻和教學參考書,教學內容要體現時代性和職業導向性。學生透過查閱文獻,追蹤金融領域前沿理論和實踐,拓寬知識面,鍛鍊和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

1.1.4 多元化的評價方式

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多樣化,透過論文、案例分析、演講演示和考試等方式進行評價。並且,考試方式的設定和答案的標準也比較靈活。學生在完成論文寫作、課堂演示和案例分析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髮揮創造力,表達自己的個人觀點和創意。

1.2 美國高校金融專業創新人才的培養特點

1.2.1 以創新人文素養爲核心的課程體系

美國高校金融專業的課程體系包括通識課程、公共核心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和選修課程構成。在本科一、二年級課程中,注重通識知識的積累,學生根據興趣、專長跨學科選修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課程,學分比重高達20%?30%。例如,麻省理工學院金融專業學生需先修完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核心課程,才繼續學習公共核心課程和金融學專業課程。選修課程關注金融學研究動態、反映金融市場變化、適應金融行業需求特徵、培養學生研究興趣和實踐能力。有利於學生拓寬專業視野,激發創新思維。

1.2.2 多學科交叉與實踐並重的教學模式

強調多學科交叉與實踐並重,鼓勵學生知識的複合性,不侷限於本專業學習。例如,麻省理工學院的“雙元制”教學模式,即企業和學校共同承擔學生知識傳授和專業技能的培訓,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創新人才。同時注重本科生的科研創新能力,設定“本科生研究工作機會”和“獨立活動計劃”。讓本科生有機會加入教師的研究團隊,透過獨立活動實踐計劃進行獨立選題,提前進入課題研究,有助於加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提髙學生的創新能力。

1.3 國外高校金融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的經驗總結

1.3.1 以通識教育爲抓手的創新素質培養

國外高校在金融創新人才的知識結構中強調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並重,重視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結合。培養學生廣泛的興趣愛好,積累深厚的文化素養。例如,在美國印弟安那大學凱利商學院把歷史、自然、人文和藝術等課程融入金融學本科教學計劃的制訂中,培養學生對通識知識的興趣,讓學生了解政治、社會和經濟環境對金融行業的影響。

1.3.2 注重學生綜合創新能力培養

國外高校注重培養具有綜合能力的複合型創新人才。根據社會需求的內容和特點設定創新人才培養目標,學生除了掌握金融專業知識,還需要熟悉專業外的知識與技術,強調在社會服務中提升創新能力,把學生的社會服務能力作爲創新人才培養的考覈標準。同時,注重培養國際化水平。如日本的九州大學創新人才培養目標是打造國際化金融人才,英國高校的金融創新人才培養遵循全球化的人才觀念,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和羅德經濟管理學院強調與國際金融市場實踐結合的創新人才培養方式。

1.3.3 注重微觀金融領域的課程設定

國外髙校金融學專業的課程設定以微觀金融爲主,如投資學、金融市場、公司金融、金融工程、固定收益證券等。開設了一系列特色課程,例如金融管理案例、金融實驗課程、風險資本運作課程、投資心理學、風險評估與管理、競爭策略、私募證券投資和金融狀態分析等課程。同時,根據髙校自身特點和社會需求制定課程體系,並隨時靈活調整。

1.3.4 注重經濟金融方法論的運用

金融學屬於應用經濟學學科,因此在創新人才掌握的知識技能中注重經濟金融方法論的運用,理論聯繫實際,解決現實問題。熟練使用金融實證方法,用實證模型發現和解決金融領域的實際問題。在瞭解經濟金融現象產生的背景和原因的基礎上,把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結合,對模型進行修正,達到模型對經濟金融現象更好的解釋效果。

1.3.5 注重知識結構的層次化

國外高校金融創新人才培養的知識結構能覆蓋金融理論的全部知識點,有利於學生構建完整的金融學知識體系,掌握紮實的理論功底。根據課程特點惻重理論深度和實踐環節,課程所涉知識點的深度每年都會根據學生特點和創新教育發展需要做不同程度的調整,從而體現知識結構的層次性。

2.國外高校金融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經驗的啓示

國際旅遊島建設和海南金融業的發展對國際化、複合型創新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海南高校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學習和借鑑國外髙校金融創新人才培養的模式和方法。

2.1 樹立以服務地方經濟爲導向的培養理念

在國際旅遊島建設的開放環境和金融創新發展的背景下,金融創新人才定位爲國際化、複合型創新金融人才,即具有廣闊而開放的國際視野、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靈活敏銳的創新思維、堅初不拔的創新意志、寬厚紮實的創新知識、熟練的業務素質以及服務社會的強烈責任感,具有能發現金融領域出現的新問題,解決金融實務問題,富有創造力的創新人才。

2.2 優化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

課程體系適應金融發展的國際化需要,從微觀金融角度更新教學內容。改革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設定,增加創新課程模組。加大創新創業素質拓展學分的比重,注重金融學與數學、資訊技術、物流。社會學科的交叉。課程設定強化實踐動手能力,體現應用型特色,突出金融學專業在“熱帶、海洋、特區、旅遊"等方面的優勢。

2.3 改革完善實踐教學體系

整合校內外實踐教學資源,建立金融創新人才實踐訓練體系。根據金融學專業學生的特長和研究興趣,可以透過實訓課程、科研項目、國際交換(國際實驗班)、調研實習等方式來構建。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建設,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創新設計大賽和創新實踐項目,參與老師的科研項目,提高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透過金融綜合實驗室建設,利用實驗教學的網絡平臺、模擬實驗平臺,提供開放性的、自主學習的實驗教學環境,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有效途徑。

2.4 建設創新型師資隊伍

完善不同層次教師的培養機制、師資隊伍的管理機制等。透過制訂績效考覈辦法等方式建立激勵約束機制,完善創新型教師隊伍發展機制。培養教師終身學習的能力,不斷提高創新知識能力和科研水平。建立高校與海南金融機構的人才交流機制,引導教師參與社會實踐和科研實踐活動。鼓勵一線教師到金融機構掛職、學習和調研,聘請金融行業的專家能手給學生授課。透過制定教學管理制度、教學課程標準和教師專業技能標準等,規範引導創新型教師隊伍的建設。

2.5 建立與行業需求相匹配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圍繞海南金融業“十三五"戰略規劃發展目標以及金融創新發展的要求,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爲導向,結合教育教學創新理念與學生成長的基本規律,創新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建立適應海南銀行業和農村金融改革需求、適應海南保險業和證券業需求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3.構建海南高校金融專業創新人才評價指標體系

構建海南高校金融專業創新人才評價指標體系時,要以科學性、合理性、可行性與多元性爲原則。根據金融人才培養的實際情況,提出能夠反映海南高校金融專業創新人才培養內涵的評價指標。透過分析、比較、借鑑和吸納國外高校金融專業創新人才評價指標體系中可參考的適用性指標,構建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爲導向的金融創新人才評價指標體系。

3.1 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

(1)科學性原則。說明指標的`設立與評價方式能基本衡量創新人才培養效果,反映創新人才的培養全過程。建立清晰的評價標準,全面反映學生的創新素質與潛能,以期達到培養目標。

(2)合理性原則。要求多層次、全方位評價創新人才培養效果,評價指標既能反映創新人才培養趨勢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又能凸顯學生的創新潛質,做到公正合理地進行評價。

(3)可行性原則。表示評價指標要具有可操作性,評價的方法手段切實可行並具有實際意義。影響創新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面資訊易獲得、易收集,並且具體考覈指標有彈性、可調整,確保評價效果具有有效性。

(4)多元化原則。從兩方面體現:一方面是人才具備創新素質的廣度,說明評價指標能覆蓋影響人才培養效果的內部和外部因素,可以用縱向廣度和橫向廣度衡量。縱向廣度說明不但在某個階段具有創新能力,並且在實務中具備知識更新、持續創新的能力。橫向廣度說明創新人才服務於社會的每個對接點都能發揮創新才能,另一方面是人才具備創新素質的深度。根據創新人才的素質特點,評價指標要最大限度體現創新人才的核心競爭力,以及綜合反映每個人才創新能力的程度。

3.2 評價指標及其內涵

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爲導向的金融專業創新人才評價指標體系需要學校、學生、教師、社會之間的良性互動,保障人才培養效果的發揮。因此,構建海南高校金融創新人才評價指標體系應從人才培養的管理主體、參與主體和反饋主體三個層面的評價指標展開分析。

管理主體指標及其內涵學校是創新人才培養的管理主體,主要對創新人才培養目標進行界定,進行人才培養資源管理和人才培養過程管理。

(1)培養目標界定。以地方經濟社會需求爲導向,以高質量的學科專業做支撐,培養國際化、複合型創新人才,增強服務地方經濟社會能力。一是體現國際化,適應國際旅遊島建設需求。二是注重技能。具備熟練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分講、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關注創新。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滿足海南金融發展的創新需求。四是培育人文素養。具備社會服務能力和持續創新能力。

(2)人才培養資源管理。一是師資資源管理。包括制定師資資源管理規劃、創新型師資的標準、師資隊伍構成及配套管理、師資培訓制度、績效考覈等。二是產學研資源。加強校企政聯合,加強創新實踐平臺、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三是教學科研資源。課程體系、實驗平臺、實訓基地、科研項目庫和科研團隊的建設以及成果轉化。

(3)人才培養過程管理。包括創新人才需求調研、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和人才培養效果保障。創新人才需求調研表現在學校深入社會實際,瞭解行業發展現狀以及工作崗位對創新素質的要求,人才培養方案修訂表現爲學校將調研的資訊轉化爲教育教學知識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掌握與社會實際緊密結合的知識、技能和方法,同時注重塑造創新人才所需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生只有具備了基本的創新素質,才能夠適應社會實際工作崗位的需求,才能逐漸實現工作崗位上的創新。人才培養效果保障是指學校爲學生和老師提供優良的教學科研平臺,保證經費投入,並完善支援政策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