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交往行爲理論》選譯之一:合理性問題導論

學問君 人氣:3.22W

意見和行爲的合理性(Rationalit?t)是哲學研究的傳統主題。甚至可以說,哲學思
想就是源自對體現在認識、語言和行爲當中的理性(Vernunft)的反思。理性構成了哲學
的基本論題【1】。哲學一開始就試圖用原理從整體上解釋世界,解釋多元現象的同一性
。哲學所使用的原理必須到理性中去尋找,而無須與彼岸世界的上帝打交道,甚至也不用
對茫茫宇宙的自然基礎和社會基礎刨根問底。古希臘思想所追求的既不是神學,也不是廣
大普世宗教所理解的倫理宇宙學,而是本體論(Ontologie)。如果說哲學的各種學說相
互之間有什麼共同之處的話,那就在於它們都想透過解釋自身的理性經驗,而對世界的存
在和同一性(Einheit)進行思考。

我這樣說,實際上使用的是現代哲學的語言。但是,只要哲學傳統還能夠催發出一種
新的哲學世界觀,它就值得我們加以追問【2】。今天,哲學已經無法再把整體知識意義
上的世界、自然、歷史和社會當作一個總體來加以觀照。世界觀的理論替代物之所以失去
了意義,不僅僅是由於現實中經驗科學取得了進步,更多的還是因爲,伴隨着這一進步而
出現了一種反思意識。有了這種反思意識,哲學開始回過頭來做自我批判;在追問反思力
量在常規科學範圍內還能有何作爲的過程中,哲學思想變成了元哲學【3】。在此過程中
,哲學主題一方面有所變化,另一方面則又保持了穩定。圍繞着比較固定的核心主題,當
代哲學,包括邏輯學、科學理論、語言理論和意義理論、倫理學和行爲理論乃至美學等,
展開了一種較爲一致的論證,而它們在論證過程中所關注的是認知、語言理解和行爲的合
理性在日常生活、經驗方法層面乃至系統話語中的形式前提。論證理論在此具有了一種特
殊意義,因爲,論證理論的.使命在於對某種具有一定合理性的行爲的形式實用主義前提和
條件加以重構。

交往行爲理論》選譯之一:合理性問題導論

如果上述判斷思路沒有什麼問題,如果後形而上學思想以及後黑格爾主義哲學果真在
共同朝着合理性理論的核心努力,那麼,社會學又如何能夠承擔起對合理性問題的責任呢

看上去,哲學思想在放棄了總體性關懷的同時,似乎也失去了其自足性。無論是想從
本體論的角度,建立具有實質性內涵的自然理論、歷史理論、社會理論等,還是想從先驗
哲學的角度,對非經驗的類主體,即意識的內在結構進行先驗重建,其目的都不是要對合
理性的條件作形式分析。一切終極論證的嘗試都還在堅持源始哲學思想,因而都未能取得
成功【4】。在這種情況下,哲學與科學的關係呈現出一種新的輪廓。正如科學理論和科
學歷史所表明的,對合理性條件的解釋形式,同對合理性結構的現實形態和歷史發展的經
驗分析,實際上是相互一致的。現代經驗科學理論,無論它們是沿着哪條路線,邏輯經驗
主義路線也好,批判理性主義路線也好,方法結構主義路線也好,它們都提出了一種既具
規範意義,同時又具有普遍主義特徵的要求,而這一要求是本體論哲學或先驗哲學的基
礎主義假設所無法滿足的,只有反面例子的自明性才能對它進行檢驗。它最終所要說明的
是,重建理論能夠揭示出科學歷史的內在層面,並能夠和經驗分析一道,對社會發展語境
中建立在敘事基礎上的實際科學歷史作出全面解釋【5】。象現代科學這樣一種關於認知
理性的複雜體系,同樣也適用於其他形態的客觀精神,也就是說,同樣也適用於表現認知
--工具理性、道德--實踐理性以及審美--實踐理性。

當然,這種類型的經驗研究的基本概念必須十分牢靠,因爲只有這樣,它們才能參與
從合理性的角度重建意義語境和解決問題【6】。認知主義的成長心理學在這方面堪稱典
範。比如說,皮亞傑理論傳統認爲,狹義上的認知發展,包括社會認知發展和道德的發展
,都是認知潛能逐步發展的結果,對於這一結果,我們可以從內部加以重構【7】。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