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刺激行爲理論和言語行爲理論的對比

學問君 人氣:2.95W

   【論文摘要】美國語言學家布龍菲爾德(Bloomifeld)在(語言論>(1anguage),首次提出了刺激反應理論。英國哲學家奧斯汀(Austin)在(怎樣以言行事)(HowtoDoThingswithWords)一書中,提出的言語行爲理論言語行爲理論,認爲人們在以言行事。透過對兩種關於語言使用理論的聯繫和區別,來探討語言使用問題。

刺激行爲理論和言語行爲理論的對比

    相關論文查閱:大學生論文工商財務論文經濟論文教育論文  熱門畢業論文  

【論文關鍵詞】刺激行爲理論;言語行爲理論;語言使用

1刺激反應理論

l919年,美國心理學家瓦特生的《行爲主義觀點的心理學》一書出版問世,行爲心理學在美國興起。布龍菲爾德也從馮德的構造派心理學的立場轉到了瓦特生的行爲主義心理學的立場,並於1933年出版了其代表作《語言論》(王偉,2006)。布龍菲爾德把瓦特生的這一套“刺激一反應”學說全盤搬到語言學中來。在《語言論》中,布龍菲爾德把語言看成一連串刺激和反應的行爲,爲美國描寫主義語言學奠定了理論基礎。他用了一個現在十分著名的公式s一…·s—R(S代表一個人受的刺激,rs言語刺激的反應,R代表另一個人的反應)來闡述其觀點。其具體分析如下:

假設傑克和琪兒真沿着一條小路走去。琪兒餓了。她看見樹上有個蘋果。於是她用喉嚨、舌頭和嘴脣發出一個聲音。傑克接着就跳過籬笆,爬上樹,摘下蘋果,把它帶到琪兒那裏,放到她手裏。琪兒就這樣吃到了這個蘋果。這一連串的事項可以區分爲兩種:言語行爲和實際事項,根據時間先後整個事情分爲三個連續的部分:

A言語行爲之前的實際事項。s—r說話人的刺激琪兒餓了。光波從紅色的蘋果那裏反射到她的眼睛裏。她同時看到了傑克在她旁邊。
  B.言語r……s語言可以在一個人受刺激是讓另外一個人做出反應。
  B1琪兒受刺激後,及作實際反應,而去作發音動作,產生言語反應,即替代性反應s—r
  B2琪兒口腔裏空氣中的聲波使周圍的空氣形成類似的波形振動。
  B3空氣裏的聲波衝擊傑克耳膜,傑克聽到了言語。聽到的話刺激了傑克。
  C.言語行爲以後的實際事項s—R語言的替代性刺激聽話入的反應傑克去摘蘋果,並把蘋果交給琪兒,琪兒把蘋果吃了。
  R可能是兩種刺激的結果:實際刺激s—R或者語言的替代性刺激s—R。可見,人類回答刺激有兩種方式:無言語的反應和用言語作中介的反應,分別表示如下:無言語的反應:s—R和用言語作中介的反應:s一…-s—R。語言行爲是一種手段,使sR在不同的人身上發生。布龍菲爾德認爲,“作爲研究語言的人,我們所關心的恰恰正是言語的事項(s……r),它本身雖然沒有價值,但卻是達到某種巨大目的的手段。”(布龍菲爾德,2000,P28)

2言語行爲理論

言語行爲是從行爲角度闡述人類語言交際的一種重要理論。自從英國牛津大學哲學教授奧斯汀的系列講座《怎樣以言行事》於1962年出版後,言語行爲成了語用學上的重要課題。奧斯汀認爲語言不僅僅是用來陳述和描述事物的,也可以用來實施某種行爲。他認爲一個人在說話的時候,在大多數情況下,同時實施三種行爲:即(1)敘事行爲(以言行事、以言表意行爲、elocutionaryact),即“說話”這一行爲本身,它大體與傳統意義上的“意指”相同,指發出的語音、音節、說出的單詞、短語和句子等;敘事行爲表達的是字面意思;(2)施事行爲(以言施事行爲、語導行動、取效行爲illocutionary),指透過說話這一動作所實施的行爲,即說話人透過字面意義所表.a達ct的真實意rloeutionaryact),是指說話所產生的交際效果,即說話人所說的話在聽話人或其他人的感情圖;施事行爲表達的是說話人的意圖,也稱言外之力;(3)成事行爲(以言成事、以言取效行爲pe、思想和行動上產生影響或效果。成事行爲指行爲意圖一旦被受話人所領會而對其產生的影響或效果。(Austin,1975,P20—38)

TAGS:理論 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