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試論從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爲理論再思素質教育的內涵

學問君 人氣:2.33W


  論文摘要:當前,國內關於素質的討論雖然沸沸揚揚,但卻缺乏統一的內涵界定。本文依據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爲理論,指出素質教育本質上是一種交往活動。針對有效交往的真實性、正當性和真誠性的要求,素質教育應該以能力教育爲基礎,以教育爲靈魂,以主體間性爲主要特徵。

論文關鍵詞:哈貝馬斯;交往行爲理論;素質教育

自1988年上海市最先提出素質教育起,至今已有二十餘載,然而在與根基深固的傳統教育長期交鋒後,素質教育的全面推行仍然困難頗多。那麼在這困境的背後究竟隱藏着哪些阻力呢?筆者嘗試從素質教育的內涵界定人手,結合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爲理論,爲素質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理論幫助。

一、“素質教育”的衆說紛紜

素質教育關注的是人的素質,然而目前國內教育界對素質的概念界定不下十餘種,諸如先天遺傳說、三層涵義說、身心傾向說、穩固性質說、基本品質說、基礎學力說、生理與合金說、主體品性說、綜合表現說、心理教養說、積澱說、內化說和本質屬性說等。這些學說對人的素質作了多維層面的界定與剖析,雖然有利於我們深化對素質教育的認識,但同時也造成了對“素質”概念的衆說紛紜,造成了實踐層面的不知所措。在倡導素質教育方針下某些地區甚至出現了比較極端的做法,就筆者所見所聞,主要有以下幾種:

其一:誤以爲“素質教育”就是“教育”。要求學生在課餘時間參加各種、輔導班。
  其二:誤以爲素質教育就是抓德育。認爲只要抓好了精神文明建設,淨化了校園風氣,學生素質就會迅速提高。
  其三:誤以爲素質教育就是淡化甚至取消考試。針對應試教育的弊端,很多學校主張減少考試科目,降低考試難度。

可見,概念的模糊不清使素質教育在全面推行的過程中遭遇了重重困難。那麼,“素質教育”究竟包含哪些內容?是否與考試水火不容呢?筆者認爲,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爲理論可以幫助我們準確把握素質教育的真正內涵。

二、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爲理論

德國的尤爾根·哈貝馬斯是當代歐美和社會理論領域中最富原創性、體系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理論具有相當大的相容力和吸納力,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黑格爾的辯證法,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塞爾和維特根斯坦的學理論,馬克思·韋伯的思想,以及帕森斯和皮亞傑等人的人文社會科學的思想”.哈貝馬斯個人學術成就的標誌正是他在20世紀80年代建構起來的交往行爲理論。哈貝馬斯認爲,“與交往的、斷言性的、自我表達的及規範調節等四種言語行爲相適應,社會行爲也可以分爲四種。”它們有不同的取向,關聯於不同領域的世界,具有。不同的有效性要求。

第一,目的行爲。它以成功爲目標,以合理謀劃爲特徵,津津樂道於對自然的`統治,而缺乏主體間向度,主要關聯於客觀世界,要求真實性。
  第二,規範調節行爲。它是社會羣體成員以遵循共同的價值規範爲取向的行爲。“規範表達了在一種社會集團中所存在的相互意見一致的狀況”,要求人人遵守。它主要關聯於社會世界和客觀世界,要求正當性。
  第三,戲劇行爲。戲劇行爲涉及互動的各個參與者,他們相互構成觀衆,並使自身呈現在諸觀衆面前,以便在公衆中形成自己的觀點和印象。它主要關聯於主觀世界,要求真誠性。
  第四,交往行爲。它指的是“至少是兩個或以上的具有語言能力和行爲能力的主體之間透過符號協調的互動所達到的相互理解和協調一致的行爲”。也就是說,交往行爲不僅是以理解爲目的的對話行爲,而且還是在行爲主體共識基礎之上,透過規範調節實現個人與社會和諧的行爲。在交往行爲中,行爲主體“……從他們自己所解釋的生活世界視野,同時涉及客觀世界、社會世界和主觀世界中的事物,以研究共同的狀況規定”。因此,生活世界中的交往行爲同時要求真實性、正當性和真誠性。哈貝馬斯把交往行爲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行爲,而其它各種行爲都應處於交往活動的支配之下。

[1]    

試論從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爲理論再思素質教育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