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跟哲學有關的論文

學問君 人氣:1.99W

論文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它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下面,小編爲大家分享跟哲學有關的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跟哲學有關的論文

在西方哲學史上,機體哲學( Organicism) 的發展具有特殊地位。按照機體哲學的特徵追溯其思想軌跡,可以在古希臘早期自然哲學中發現其萌芽,在中世紀宗教神學中看到延續的線索,在近現代哲學中找到其思想體系的演化路徑。相對於古希臘“原子論”和近代機械唯物論、“二元論”哲學的影響而言,機體哲學的演化軌跡往往較隱蔽,其類型較複雜。明確以“機體哲學”爲學說標識的哲學家是懷特海以及後來的美國哲學家阿爾奇·巴姆等人。有明顯機體哲學傾向的哲學家有萊布尼茨和柏格森,以及現代哲學家漢斯·尤納斯等人。還有一些哲學家從不同角度或在不同程度上發展了機體哲學的觀念。對西方機體哲學的不同類型進行分析,揭示其細微而深刻的差別,一方面有助於瞭解機體哲學的價值、意義和發展趨勢,另一方面也能開啓認識西方哲學的一個新視角,對西方哲學的演變特點和社會影響有新的瞭解。

在分析西方機體哲學的類型差別之前,有必要先對“機體哲學”的基本特徵做一些討論,以便鑑別西方哲學史上哪些學派和思潮屬於機體哲學範疇,可以成爲分析的對象。

顧名思義,“機體哲學”應該將“機體”的本質特徵作爲反思的出發點,以此來解決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等方面問題。“機體”的最初含義指具有生命特徵的物體,能夠新陳代謝、適應外界變化、不斷生長和繁殖。高等生物還具有一些更復雜的生命特徵,特別是人類具有思維、語言、目的性、精神需求等。現代科學已經表明,儘管遠古人類有過“萬物有靈”的信念,但自然界中相當多的事物確實不具備生命特徵。但人類能夠透過實踐特別是創造性活動,將生命和人類特徵賦予自然事物( 創造各種人工物,如工具、機器、人工製品,可稱爲“人工機體”) ,或者賦予社會事物( 創造各種社會組織、機構、管理體系,可稱之爲“社會機體”) ,或者賦予精神事物( 創造各種文字、符號和觀念體系,可稱之爲“精神機體”) 。這些類型的“機體”蘊含的生命和機體特徵,需要仔細分辨才能發現。

由於人類的思維繫統具備機體特徵,所以在認識外部世界時也會將這種機體特徵賦予有關外部世界的認識成果,即外部世界在人腦中的映像,但這並不等於外部世界的事物因而也具備機體特徵。

如果混淆兩者關係,就會出現“機體性的誤置”。比如,海洋上氣旋的生成是一種無機現象。這種“生成”某些方面類似生命現象,即某些條件齊備時自動生成,不僅持續存在,而且能發展壯大,但它畢竟不是生命活動。人類可以用表示機體特徵的術語描述其形態,但僅限於隱喻,引申不出更多的東西。

在哲學史上,哲學家們對“機體”含義的各種解讀都反映了人類對“機體”特徵及其影響的認識。

一般說來,凡是主張自己的學說屬於“機體哲學”,或者將“機體”整體以及某些特定類型的“機體”爲研究對象的哲學學派和思潮,均可納入機體哲學範疇加以分析。

西方機體哲學在演化過程中大體形成四種基本類型。第一種是“目的論類型”,其特徵在於將“目的”這一人類所具有的機體特徵賦予自然界所有事物,在這個意義上將整個世界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在“目的論類型”的機體哲學出現之前,有一個“萬物有靈論”階段,就是將“生命”“靈魂”這些機體特徵賦予整個自然界。在古希臘早期的“自然哲學”中,泰勒斯、阿那克西米尼、赫拉克利特等人將世界本原分別歸結爲水、氣、火等具體物質,恩培多克勒歸結爲火、水、土、氣這四種元素。這裏談論的火、水、土、氣都帶有生髮萬物的靈性,與靈魂、道德、愛、憎之類具有精神形態的東西雜糅在一起。

正如柯林武德所說,泰勒斯“把自然界看成一個有機體”,世界是“賦予了靈魂的某種東西”〔1〕。

然而,從自然事物的簡單屬性出發,難以解釋紛繁複雜的世界的秩序和規律性。於是,蘇格拉底認爲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神依照自身的意志安排好的,都是合乎一定目的的。〔2〕柏拉圖繼承了蘇格拉底具有神學魅力的目的論,認爲目的是世界真實的原因。宇宙是理念的邏輯體系,它構成了一個“有機的精神統一體”〔3〕。亞里士多德從事物自身性質出發尋找事物變化的根本動力。他從“四因說”入手,指出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與目的因是構成宇宙的基本成分,其中目的因是事物的內在屬性,“自然就是目的或‘爲了什麼’”〔4〕。亞里士多德將內在目的賦予了自然事物,也就意味着將機體特徵賦予了自然界。隨後斯多葛學派發展了一種融合“萬物有靈論”與“目的論”思想的哲學。在他們看來,自然是絕對統一的有機整體,“其中每一部分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5〕。神的存在是和諧秩序產生的原因,“世界是上帝的肉體,是一個有生命的有機體”〔3〕。

到了中世紀,神學目的論取代了早期的自然目的論,並分化爲有神論與泛神論兩種類型。有神論認爲宇宙是上帝有目的地創造的,上帝在宇宙之外,制定了宇宙中一切事物應當遵循的法則。泛神論則強調上帝就是作爲整體的宇宙自身,上帝在宇宙之內,存在着一種創造力使其按照自己的目的與計劃去發展。〔6〕神學目的論試圖將神性賜予自然界,從而使自然事物具有了所謂的“生命”特徵。

“目的論類型”的機體哲學在近代面臨生物進化論的巨大挑戰。生物進化論所揭示的物種起源和進化的機制,表明神學目的論描述的生物特性和相互關係是沒有科學根據的。控制論出現之後,維納將原來只與人的有意識活動相聯繫的“目的”概念引入對機器的反饋控制過程。〔7〕這種對“目的”的廣義理解已經超出傳統的機體哲學範圍了。

西方機體哲學演化中形成的第二種類型是“活力論類型”,其特點是針對機體所具有的“活力”特徵,如能動性、流變性、創造性等等,進行深入的理性分析,描繪有機的整體聯繫的世界圖景。

近代以來,牛頓力學的發展爲研究自然界的機械運動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霍布斯將機械論觀念推廣至社會層面,笛卡爾認爲“動物是機器”,拉美特利甚至提出“人是機器”。然而,萊布尼茨對機械論自然觀提出質疑。他試圖超越機械論和目的論,用具有活力的“單子”使冷漠無情的自然界重獲生機。

單子( monad) 來源於希臘詞“monas”,意指“統一性”或單一的東西。〔8〕萊布尼茨更是在《單子論》一文中開篇指出“單子不是別的,只是一種組成複合物的單純實體”,“是自然的真正原子”,“是事物的原素”。但萊布尼茨的“單子”是有機的,這和德謨克利特的“原子”的純力學特性大不相同。首先,單子具有知覺和欲求。單子的知覺引起了單子的變化,而知覺本身也在變化,這種變化的根源就是欲求。在此基礎上,萊布尼茨進一步規定了單子的自爲性與能動性,這是對機械論中“力”的決定性特徵的超越。單子的閉合特徵註定了它能自給自足,“在它們自身之內具有一定的完滿性”,“有一種自足性使它們成爲它們的內在活動的源泉”,即成爲“無形的自動機”。作爲有活力的實體,單子又具有能動性,是“活生生的、活動的自身中反映整個世界的、具有表象( 特種靈魂) 的( 模糊的) 能力的單子”。〔10〕單子還具有透視性與秩序性。透視性主要體現爲單子具有表現其他一切事物關係的能力,是“宇宙的一面永恆的活的鏡子”〔9〕。萊布尼茨從本體論意義上賦予“單子”以有機特性,“一個生物或動物的形體永遠是有機的,因爲每一個單子既是一面以各自的方式反映宇宙的鏡子,而宇宙又是被規範在一種完滿的秩序中”。〔9〕由於在構成宇宙萬物最基本單位的意義上肯定機體活力的存在、秩序以至知覺,就爲說明各種生命現象和社會現象的機體特徵提供了可靠基礎,因爲複雜的機體特徵無非是“單子”特徵的積累和演化而已。從自然科學角度看,萊布尼茨的“單子”只是沒有實證根據的哲學玄想,但從尋找各種生命現象和社會現象的機體特徵的本原角度看,“單子論”是當時能夠想到的最合理的假說。

在萊布尼茨之後,西方哲學着重從認識論角度分析事物之間的有機聯繫,從認知主體與客體關係入手辯證地推演出精神機體與社會機體中的“活力”特徵。康德的先驗“自我意識”的提出之所以被視爲“哥白尼式的革命”,就在於將思維的能動作用引入對世界的認識,從而揭示了精神機體“活力”的來源。在方法論層面上,康德強調從整體的角度認識有機物體的特徵。他認爲對於有機物體而言,各部分要依靠整體,“由整體的形式或計劃或觀點所決定”。〔3〕費希特將具有完整性的“絕對自我”既看作規定結果的本體,又看作規定行爲過程本身的主體。它是“支配一切個人意識的普遍的生命過程”。〔3〕費希特強調“絕對自我”的能動性與流變性,這種思想被謝林所繼承,並發展成爲具有創造性的宇宙精神。黑格爾更是用“絕對精神”的能動性與創造性論證自然的有機性。作爲事物之發端的“絕對精神”不斷地自我展開,至高無上的精神將自我意識和客觀實在結合起來,成爲具有創制作用的認識。〔3〕黑格爾的辯證法強調事物之間的有機聯繫和相互轉化,其目的正是在於描繪有機的整體聯繫的世界圖景。“絕對精神”的存在同樣沒有自然科學上的實證根據,但它的演化特徵對理解生命機體、社會機體和精神機體的相互關係有重要啓發作用。

以格林、布拉德雷爲代表的新黑格爾主義者發展了黑格爾關於事物有機聯繫的思想精髓,將有機的“內在關係”作爲事物的根本屬性。這裏對“關係”的分析主要是從空間結構方面着手的,尚未充分關注時間或過程方面的問題。

TAGS: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