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商業勞動價值的地位研究-淺談我國商業改革的認識

學問君 人氣:1.88W

論文關鍵詞:商業勞動;生產要素;商品價值;商業價值地位

商業勞動價值的地位研究-淺談我國商業改革的認識

論文摘要:進入2l世紀,我國商業生產要素地位及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商業勞動已成爲社會必要勞動,是創造商品價值的勞動之一,也應是商品價值和商業利潤的源泉。隨着科技革命與商業產業生產力的結合,智能勞動和創新勞動決定商業勞動價值,商業現代化的實現需要端正對商業和商業勞動的認識,提高商業勞動者素質。

改革開放以來,隨着我國市場經濟的轉軌,商業改革和發展大體經歷了兩個階段。20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隨着產權爲核心內容的改革,國有商業企業比重下降,個體、私營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出現了商業企業小型化趨勢。90年代中期以後,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商品的豐富,商業的快速發展,商業極度競爭使商業利潤降到社會平均利潤率以下,商業集約經營成爲商業改革新的浪潮。商業經營的變化,引起了商業企業諸生產要素對商業生產力貢獻的變化和參與分配形式的變化。進人21世紀以來,隨着商業社會的到來,商業勞動在商業企業諸要素中的貢獻比重上升,成爲商業利潤的源泉。

一、從商業在國民經濟中地位的變化認識商業勞動

對於商業勞動的認識,鑑於時代的侷限性,馬克思認爲:商業勞動是非生產性勞動,商業勞動不創造價值,商業利潤是產業利潤的讓渡。但是,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隨着工業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商業產業的地位日益突出。

首先,商業產業的發展,使商業從國民經濟的末端部門成爲國民經濟的先導部門,商業勞動是創造商品價值的勞動。馬克思之所以把商業勞動劃分爲非生產性勞動是有理論假設前提和現實時代背景的。從理論假設前提而言,商業勞動雖然是再生產的要素,但是,商業勞動並沒有增加產品的任何一個原子。可見,馬克思區分的生產勞動是構成商品實體的勞動。從現實時代背景分析,十八世紀正處於工業革命階段,也是“短缺經濟”階段,生產處於矛盾的主導方面,商業勞動只是產業資本循環的一個要素,所以,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強調:生產決定流通,生產的規模決定流通的規模。在這樣一個現實條件下,一部分商品(生產資料)的流通由產業部門自行完成,另一部分商品(零售商品)才由商人或商業企業去完成。自然商品交換中的商品價值概念僅指生產商品、組成產品實體的抽象勞動,也就未包含實現商品價值的商業勞動作爲抽象勞動體現在商品價值中。

改革開放以來,“三多一少”商品流通新體制的出現,加快了商品流通的速度和進程,商業早已成爲獨立的產業部門且對國民經濟的貢獻比重穩步上升。理論界開始提出了商業勞動是生產性勞動的觀點。其理論依據是:商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顯,雖然生產決定流通,但是流通也反作用於生產,商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部門。夏興園(1984)認爲:“流通是溝通生產和消費的橋樑,是生產條件的繼續,是社會再生產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企業的具體勞動轉換爲抽象勞動,局部勞動實現爲社會勞動的重要條件。”李斌(1986)認爲:“生產性勞動不能等同於創造價值的社會必要勞動。從而使人們對商業勞動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認識,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的發展,商品產品的極大豐富,生產和流通的關係發生了顛倒,商品的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之比爲1:9,商業作爲獨立的產業部門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顯,劉國光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流通業的地位和作用將由社會再生產中的末端行業升爲先導行業”。黃國雄先後提出“流通力”及其“流通業是基礎產業”等觀點[[3J。認爲21世紀是商業社會,商業社會的出現使商業生產要素的地位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商業資本參與商業利潤分配的比重下降,商業勞動參與利潤分配的比重上升。商業投資者普遍認爲“生意難做”,自己是在“賺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