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美術館設計論文

學問君 人氣:2.95W

美術館是指儲存、展示藝術作品的設施,通常是以視覺藝術爲中心。那麼關於美術館的設計論文是怎麼樣的呢?下面大家就隨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美術館設計論文

摘要:

彈性化設計概念是由建築大師密斯凡德羅的“通用空間”理論衍生而來。所謂的彈性化空間設計並不是指一種不同於常規的設計方法,而是指設計滿足建築功能的多樣變化需求的空間包容性能。在建築設計中考慮到這種彈性變化的過程即爲彈性化空間設計。本文透過探討彈性設計出現的必然性,結合實例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出空間彈性的呈現類型以及影響彈性化空間的要素,說明在美術館建築中彈性設計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彈性空間既提高展示空間的利用率,同時營造良好的觀展空間。透過這種方法,便可以使美術館創造出能靈活應對各種展示活動的自由空間。

關鍵詞:

彈性化空間;包容度;美術館;展覽職能

0引言

文化建築的發展大多代表着一個時期一個地區的人文發展程度,標誌着一個國家文化發展的歷史和前沿。美術館做爲藝術博物館成爲藝術的表現載體,其空間特性也隨着時代的發展逐漸發生着改變。20世紀末,從西方國家開始的文化策略在全球範圍內日益生長,文化創意產業對城市經濟影響也越來越受到重視。目前,我國的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是其成爲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例如,至2004年,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增加值290億元,佔GDP的6.8%;上海市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445.7億元,佔GDP的6%①。作爲文化產業鏈核心的美術館的社會屬性直接影響着未來的文化產業發展。隨着資訊化時代的到來,傳統美術館的空間限定與單一封閉的分區的弱點逐漸顯現。取而代之的是在空間模式與功能策劃更加具有可變性和容納度的彈性化空間設計方法。彈性化空間作爲“通用空間”理論的延伸試圖解決美術館空間多樣化的需求,將彈性思維帶入設計之中,從而實現美術館與城市、觀衆、展品的有機結合。同時促進美術館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1美術館的發展歷程

美術館作爲博物館的一個分支,是一個“以研究,教育,欣賞爲目的,來儲存以及展示在文化以及藝術方面具有重要價值的機構②。”美術館直譯爲ArtMuseum或者MuseumofArt,也就是藝術博物館。美術館強調沿襲了博物館的公共性、服務性和非營利性。美術館的稱謂在人們深入瞭解美術館的特性之前,容易在字面上遺漏“博物館”的本性。在全球化經濟文化的帶動下,美術館的經營體制與形態、運作的內容及方向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不過,關於博物館的本質是沒有變化的。早期的美術館或博物館蓬勃發展開始於歐洲的文藝復興,當時的美術館大多是由傳統建築改造而來。傳統建築從宮廷貴族的私有財產轉向面對公衆開放,成爲國家的公共服務機構。例如法國巴黎的盧浮宮、凡爾賽宮、英國的大英帝國博物館等,這些古典建築本身就是無價的藝術財富,經過修繕改造演變成爲國家級的文化象徵。隨着時代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各國的經濟開始復甦,開始了現代建築的探索。經濟的復甦激發了人們對文化藝術的追求。一些運用新材料,新技術的美術館應勢而生。這時的美術館更加註重建築本身的空間功能與流線,運用新材料突出建築時代的進步。例如德國斯圖加特美術館、美國華盛頓美術館等。這種既能沿襲傳統又能體現現代思維的建築形式在當時深受公衆認可。20世紀末,美術館的空間形式與建築表現也越來越豐富。文化產業在各國迅速興起,各種類型的博物館層出不窮。例如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波士頓美術館、法國的蓬皮杜藝術中心等建築成爲了這一時期美術館的典型代表。在當代,數字科技引領的多媒體技術也越來越多的應用到文化空間的`展示手段之中,新的科技手段在挑戰傳統的同時也爲美術館展示空間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

2“通用空間”的思考———彈性化空間設計的原型理論

“通用空間”是由世界建築大師密斯凡德羅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真對功能與形式關係的理論。“通用空間”也稱爲“一統空間”,通用空間理論反駁了路易斯沙利文的“形式服從功能”的設計理念。提出了建築的形式不變,功能亦可改變的觀點。1958年密斯在與諾伯舒爾茨的談話中提到“建築物的服務目的是經常改變的,但是我們並不能去把建築物拆掉。因此,我們要把沙利文的口號‘形式服從功能’倒轉過來,去建造一個實用和經濟的空間,以適應各種功能的需要③。”通用空間的理論核心是運用大跨度結構體系爲具體空間的操作基礎,在大空間之內區分空間以形成簡易又多變的功能分區。在之後的建築設計實踐中,密斯將這個理論應用反映在了具體設計中。以伊利諾理工學院克朗樓爲例,克朗樓可以容納300名學生同時使用,空間採用低矮的靈活隔斷進行分割。把通用空間的概念引用到不同功能需求和不同體量的建築中,密斯將一些附屬空間如洗手間、儲藏間、技術用房等空間要與主要功能房間獨立分割出來。它們被放置在樓層中的某一個位置,或許直接使用建築中的某一層。而主體空間變爲一個完全自由暴露的無結構自然空間。於是,那些變化豐富,多種多樣尺度感的空間能使人們感受到空間純粹的獨立性。

3彈性化空間的三種模式

在通常的建築設計之中,設計者習慣從建築的造型、體量關係、平面佈局等方面出發,確定出空間的具體概念以及規定其空間功能與屬性。在美術館這樣空間需求多變的設計當中,固定化的設計呈現出了缺乏適應性及可變性等弊端。從而無法滿足在空間使用過程中出現的需要。本文所提出的彈性化空間設計策略是特別針對於美術館的空間需求以及使用改造發展而來的設計策略。

3.1大空間策略

實現空間的靈活使用方法之一是利用大空間的尺度作爲空間基礎。在充分的空間之內用分區、隔牆、傢俱等方法進行靈活多變佈置。空間的具體特性除了取決於空間本身的大小尺度以外,還取決於二次設計中空間的分割方式。大空間的必要條件是大跨度結構體系。由伊東豐雄設計,在2001年的日本建成的仙台媒體中心是大空間結構的經典案例。仙台媒體中心雖然是屬於辦公建築,但對於美術館的空間組織有很大的啓發。伊東豐雄在設計時放棄了傳統的柱子,改爲使用螺旋形管狀結構。電梯、樓梯、設備都藏在直徑爲2m-9m的管道內。使用空間可以向任何一個方向擴展。這樣一個盒子空間,內部沒有柱子、樑、窗戶、門等常規的建築構件,而是一個重疊組合的空間,所以非常自由。

3.2組合空間策略

空間組合是任何種設計中都要考慮的設計因素之一,往往空間的不確定性就存在於組合方式的千變萬化。大中型美術館的陳列室通常不止一個,陳列室之間的空間關係決定着展覽空間的彈性。一般意義上的過渡空間是指連接陳列室與陳列室之間的交通空間,往往不在陳列範圍之內。若是將過渡空間擴大理解爲中間展廳,這個空間就可以成爲展示空間的備用區域。並且預留空間可以共用爲兩個展廳以上的公用彈性空間。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方法的空間過渡方式不宜以“門洞”的尺度來限定,開敞的連接更適宜組織不同空間之間的轉換。空間組合不限定層高,不同層高的建築成組出現可以提供不同展品選擇的可能性。

3.3空間自身的彈性

任何空間都是由限定因素圍合而成,空間本身不變但是內容可以改變整體的空間感。創造出空間自身彈性的關鍵在於利用裝置來填充或是改造空間的彈性。在美術館設計中,若是將觀衆的路線規定好,動線過於嚴格將喪失觀衆對於展覽空間的探索。在彈性化空間設計中,強調了自由與包容。並非固定流線適用於所有陳列的佈局。所以空間的模糊性也帶來了彈性的可能。另一種方式是利用陳列架、陳列展臺的不同排布改變空間的呈現方式。可以移動和旋轉的裝置一方面適用於展示品的定期變化,另一方面改變着觀衆的行走路線。以上列舉的三種彈性空間模式是爲了提供幾種選擇,而往往這幾種方式是相互滲透配合使用,各自發揮其優點創造出更適應性更強的空間。

4影響彈性空間的因素

4.1模數制的空間

模數是在建築設計中控制尺度倍數的一種基本方法,模數在保證施工精準度,材料尺寸標準化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樣的原理,將空間轉變爲模數制度控制下,不僅僅在柱網尺寸和層高尺寸控制倍數,而是將空間理解爲1X,3X,5X......等按基本空間單元組合而形成的空間序列。模數化的空間無論從空間分割和空間組合上都有利於增加空間變化的靈活度和可行性。在龍美術館(西岸館)的設計中,設計團隊採用模數化的設計方法,運用獨立牆體形成的“傘拱”懸挑結構爲單元空間,將其組合爲不同尺度的展覽空間。這種模數化的結構統一了空間的尺度,同時淨化了室內空間。展示中可以靈活轉化的空間提供了改造的便利性,可以適應不同展品變化的需要。清晰明確的結構性空間不僅模糊了空間之間的界限,並且形成自然的過度區域,實現了一種直白輕盈的質樸感。

4.2清晰靈活的結構體系

在美術館設計中,考慮展示空間的結構選型對空間的適應性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通常,大跨度空間是指在橫向跨越大於等於60m的各類空間結構。其中包括網架結構、網殼結構、膜結構、懸索結構等基本空間組合結構。在彈性化空間設計中,無論採用何種空間結構,要增加空間的靈活性,便需要結構空間的清晰合理、易於組合和分解。在建築設計中將主要空間與配套空間結合結構體系合理設定。1965年,哈布瑞恩(NicholasJohnHabraken)在荷蘭建築師協會會議上首次提出了將住宅的設計與建造分爲“骨架(support)”與“可分開構建(detachableunit)”兩個部分的一套理論研究,成爲SAR理論④。通用所謂骨架是指房屋的主體結構,而可分開構件是指後期可以靈活安裝的靈活隔斷。現在這一理論不僅在住宅設計中適用,在美術館設計中,將固定不變的部分進行標準生產的方式進行建造,需要靈活佈置的空間形成可變體部分。

4.3建築的生長

建築的生長通常是指在例如學校、醫院、博物館、圖書館等有功能性擴展需求的建築改擴建處理手法。這類建築一般在建造時不僅考慮當下的空間規模,同時具備發展的眼光預留或擬建出未來建築增加空間。美術館空間不僅僅是藝術作品的“容器”,更是藝術本身的一種呈現方式。當美術館出現更多空間需求時,就要求原有建築有良好的擴展形態作爲關聯節點。美術館建築的生長有三種生長方式:第一,X軸生長即水平生長。其中有分支生長、軸線生長、單元體生長、網格生長等四種模式。第二,Y軸生長即垂直生長。垂直生長是在空間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在豎向上增加建築。這要求建築技術例如基礎承重、結構體系等有足夠的條件得以支撐。第三,建築組合。原有建築無法進行改建或是加建的情況下,要實現增加建築的使用空間又要保證建築的整體性。在用地允許的情況下,在臨近的區域加建新館。例如美國國家美術館與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在北京的今日美術館同樣也用到了第三種建築組合的方式解決了建築生長的問題。今日美術館的2號館和3號館分別在2008年-2009年補充建設。

4.4材料構建的可替換性

美術館的室內裝飾一般遵循簡潔有序的效果,爲了充分考慮未來構建更換的可能性,材料和構建應當儘量選擇標準化定型設計。材料的使用壽命也當選取耐久性較好的材料。需要注意的是,在美術館的設計中,並非所有材料構建都要使之容易拆卸。區分可以拆卸的構建和不可以拆卸的構建可以保證建築細節的品質與整體感。

5總結

彈性空間的本質是爲了滿足多種空間訴求或是爲空間轉化提供未來的可能性。多種功能在一個空間中實現,既實現了空間的適應性也爲業主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同時,在建築垃圾大量產生的今天,中國建築的平均壽命僅爲30年,空間的多種用途也成爲了有效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一種措施。在空間設計時不僅僅考慮現在的需求,更爲未來的使用做好準備,這也正是建築的可持續發展之道。

作者:孫燁 白旭 單位:昆明理工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註釋:

①數據來源:陳漢欣.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現狀與前瞻性[J].經濟地理,2008。

②1961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對美術館的定義。

③參考:劉先覺《密斯凡德羅》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5。

④參考:張守儀的理論和方法[J].建築學報,1981。

參考文獻:

[1]傑弗瑞艾布特著,李行遠譯.博物館的起源與發展[M].意林出版社,2014.

[2]王熙元.展會空間設計[M].江西美術出版社,2010.

[3]張子康,羅怡美術館[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

[4]珍妮特馬斯汀著,錢春霞,等譯.新博物館理論與實踐導論[M].江蘇美術出版社,2008.

[5]黃光男.博物館新視覺[M].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6]黃建成.空間展示設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7]趙晨鹿.彈性空間設計研究[J].藝術與設計,2010(4).

[8]鄭濤,張星鑫,王徵.淺析建築空間尺度的順序和彈性[J].四川建築,2010(12).

[9]吳琨.由密斯的通用空間談起[J].南方建築,2006(09).

[10]劉照國.論彈性空間的人性化設計[J].資訊科技,2009(9).

[11]王明賢,包泡,等.中國美術館建築設計新論[J].城市環境設計,2011(11).

[12]王澍.我們從中認出———寧波美術館設計[J].時代建築,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