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論亞當·斯密價值理論

學問君 人氣:3.28W
論文關鍵詞:亞當·斯密 價值理論 價值
  論文摘要:本文較全面、系統地回顧了亞當·斯密價值理論的內容、主要功績、侷限性等。在此基礎上探討了馬克思對斯密價值論的創新與發展。   亞當·斯密生活在十八世紀中葉,是英國傑出的古典經濟學家,是古典經濟學體系的建立者。馬克思曾評價說,“在亞當·斯密那裏,政治經濟學已發展成爲某種整體,它所包括的範圍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形成。”[1](P181)特別是對價值理論的探索對以後西方經濟學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價值理論的內容。亞當·斯密堅持勞動時間決定價值。在透過深入的論證和概括後,指出所堅持的價值理論是爲了解決商品交換的問題,其理論包括:價值的兩個意義、價值尺度、價值構成等。
  價值的兩個意義。他說,“價值一詞有兩個不同的意義。它有時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時又表示由於佔有某物而取得對他種貨物的購買力。前者可叫做使用價值,後者可叫做交換價值。”[2](P25)在這裏,他明確區分了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這兩個概念。亞當·斯密是第一個區分了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人,並且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二者之間的關係。他以水和金剛石爲例,得出“效用對於交換價值來說雖是絕對不可缺少的,但卻不能成爲交換的尺度。使用價值很大的東西,往往具有極小的交換價值,甚至沒有;反之,交換價值很大的東西,往往具有極小的使用價值,甚至沒有”。[2](P25)斯密認爲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不一定有交換價值,這是正確的;但他認爲有交換價值的東西可以沒有使用價值是錯誤的。斯密區分了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後,他提出他的價值學說主要是爲了解決三個問題:“第一,什麼是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換言之,構成一切商品真實價格的,究竟是什麼?第二,構成真實價格的各部分,究竟是什麼?第三,什麼是上述價格的某些部分或全部,有時高於自然價格或普通價格,有時又低於其自然價格或普通價格。”[2](P25-26)
  價值尺度。什麼是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斯密認爲,“勞動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2](P25)“一個人是貧是富,要看他能夠支配多少勞動”。他還認爲,“世間一切財富,原來都是用勞動購買的而不是用金銀購買的。”可見,勞動纔是衡量財富的尺度。斯密在探討勞動是價值的真實尺度時指出:勞動本身的價值經常是保持不變的,等量勞動無論何時何地,對勞動者都有同等價值。這個尺度也可以用來衡量一個人是貧是富以及權利大小。而貧富或權利指一個人擁有的或有權支配的必須品、便利品或娛樂品,即物質產品。其次,他探討了形成這種尺度的.原因:一方面是社會分工使各人所需物品的絕大部分依賴他人的勞動;另一方面,任何人索要都必須付出相當代價,他人才肯讓出自己的物品。這個代價就是爲獲得物品所付出的“辛苦和麻煩”。相比之下,勞動尺度由於具有自身價值的不變,因此,它優於穀物,也優於貨幣。可見,斯密始終把交換或購買勞動看作價值尺度,並沒有認爲它是價值決定原則。再次,斯密認爲價值尺度具有二重性,既是作爲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也是購買或支配的勞動。由此,我們認爲亞當·斯密的價值論具有兩重性,即耗費勞動論和購買(交換來的或購買的)勞動論,甚至是三重性的,即加上一種工資決定論。
  關於價值構成,斯密着重探討了其構成的三個組成部分。在斯密看來,在資本積累和土地私有權出現之後,商品價值不再決定於耗費勞動,而是決定於購得勞動。因此,商品價值是由資本主義社會三種基本收入構成,即工資、利潤、地租。而在之前,即初期野蠻社會,他認爲商品是由勞動決定和構成的。  他分析到,一旦資本在個別人手中積累起來,土地被少數人佔有,產品不再歸勞動者所有,而要在勞動者、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間分享,商品價值便不能只由耗費勞動決定了,而是由幾部分收入合併起來決定,這就是“工資、利潤和地租,是一切收入和一切可交換價值的三個根本源泉”。[2](P47)這就是他的收入價值論。並且他進一步指出:“這三個組成部分各自的真實價格由各自所能購買或所能支配的勞動來衡量。勞動不僅衡量價格中分解爲勞動(指工資)的那一部分價值,而且衡量價格中分爲地租和利潤的那些部分的價值。”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三種收入決定價值,而價值尺度始終是購買勞動。爲什麼斯密由勞動決定價值論轉向收入決定價值論呢?因爲斯密感到資本主義社會價值規律同資本佔有規律之間的矛盾,即等價交換與勞動同資本交換的矛盾。雖然這種收入價值論是不足取的,但他卻顯示了斯密較強的歷史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