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論感恩的道德價值與當代大學的感恩教育

學問君 人氣:2.73W

摘要:感恩是我國的傳統美德,具有利於修德、爲學、敬業、成業以及社會和諧的道德價值。感恩是識恩和行恩的有機統一,過去當統治階級割裂感恩心理層面而片面強調報恩行爲時,傳統感恩教育在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結果都表現出相應的侷限性,感恩的道德價值也發生了異化。基於此,文章提出當代大學應從道德認知的心理基礎、道德教育的方法運用以及道德教育目標的層次要求等方面開展感恩教育,提高感恩教育的實效性。

論感恩的道德價值與當代大學的感恩教育

關鍵詞:感恩 道德價值 大學


  一、感恩的道德價值
  感恩是對他人、社會和自然給予自己的方便和恩惠由衷認可,並試圖加以回報的行爲。我們能得到他人的恩惠與幫助是出自他人的仁慈與愛心,“恩者仁也”…。。斯賓諾莎說的更具體,“感恩或謝忱是基於愛的慾望或努力,努力以恩德去報答那曾經基於同樣的愛的情緒,以恩德施諸我們的人。”可見,“恩”是人類之愛,感恩是對愛心的回報。所以,古人對“知恩圖報”、“施恩不圖報”、“投我以桃,報之以李”、“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等極爲推崇。這些格言不僅對人們的感恩行爲提出要求,同時給人們的道德修養指明瞭方向,具有深刻的道德內涵。
  首先,感恩益於修德。感恩是對恩惠的敬意與感激。儒家對“恩”的解釋是“仁”,“仁”始見於《尚書·金滕》:“予仁若考”,詩經則有“洵美且仁”,意義做“仁愛”“仁慈”解。到了孔子那裏,“仁”的意義進一步深化具體,在不同的場合、對不同的對象則有不同的意思,形成了一套知仁、行仁的道德體系。如何實現仁呢?儒家指出兩條路徑:一是由裏及外、推己及人的情感類推法。儒家所講的仁愛是有差等的,仁的根本是“孝悌”,“孝悌也者,其爲仁之本與!” “孝悌”是仁的出發點,人首先要感恩父母、親敬兄弟。在此基礎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求把別人看成是同自己一樣的人,將心比心,把血緣親情之愛由己及人,由親及疏,由近及遠向外推延,從而從愛父兄到愛他人,從愛個體的人到愛羣體的人和社會,最終成爲道德的聖人。二是自外向內、克己復禮的修德之道。孔子在回答顏淵問仁時說“克己復禮爲仁”。就是要剋制一己的慾望,用禮(道德)來規範自身的行爲從而達到仁。爲什麼要尊禮克己呢?因爲禮是人立身處世的準則,如果內心沒有對禮的敬畏與感恩情感,禮的形式也就失去了意義,所以要求人以這種方式和規範來培養內在的道德情感。兩條途徑殊途同歸,其共同點是要求都具有感恩的情感,並不斷與負恩心理做鬥爭,不斷克服並超越之,從而實現仁。可見,一個人對父母兄弟、他人社會乃至道德規範心存敬意、心懷感恩,就能成爲道德完善的人。
  其次,感恩益於爲學。一個人知識的獲得,離不開老師的教誨,長者的提攜,“片言之賜,皆吾師也”。所以,君子當“隆師而親友” “事師之猶事父也”。爲何尊師感恩如此重要,甚至葛洪指出“明師之恩,誠過於天地,重於父母多矣”。無非說明尊師感恩益於爲學。尊師感恩益於爲學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益於學問之源的獲得,“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荀子說:“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二是能淳樸學風,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習效率。“師道既尊,學風自善”¨。相反,“師道之不傳”必然導致“欲人之無惑也難”。可貴的是,古人強調尊師感恩是堅持“師道”而非“師人”的標準:只要能增進道德學問的皆可以爲師,而不必在意對方年齡的長幼,社會地位的貴賤;相反,不利於道德學問的即使爲師我們也應加以批判。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韓愈也說:“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亞里士多德則說,“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再次,感恩益於敬業、成業。只有心懷感恩的人才會愛崗敬業、恪盡職守。諸葛亮原本“布衣”,只因心感劉備三顧茅廬之恩,纔會“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就一番事業,留下千古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