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我國基礎教育的弊端與改革

學問君 人氣:1.86W

中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它的根本任務是全面提高國民素質。《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強調:“基礎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質的奠基工程”。但是“應試教育”的思想意識至今在教育管理者和廣大教師中嚴重存在,教育觀念的落後制約了基礎教育的正常發展。如何在現有國情下把基礎教育自“應試教育”轉軌到“素質教育”上來,筆者提出個人的看法,以供商榷。

淺談我國基礎教育的弊端與改革

中小學教育存在的弊端

我國實行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實質是半免費的義務教育。這種形式的教育義務由國家和社會共同承擔。其中政府承擔學校教師工資和校園基礎設施建設費用,家庭承擔其他教育費用。實際上,我國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仍未達到普及的程度。原因在於我國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尤其是在經濟欠發達偏遠落後地區,許多家庭負擔不起這部分費用,或者是由於觀念的落後不願承擔這部分費用,導致農村兒童的失學率和退學率很高,約一半或大部分學生很難完整地接受九年制義務教育。高中階段屬於非義務教育,無論就讀於國辦中學還是民辦中學,高額的學習費用是大多數普通家庭無法承受的。這又進一步導致了失學率的增加。我國教育因經濟水平的制約已導致內部結構的嚴重不合理。現在,我國的高中畢業生升學率是75%,而初中畢業生升學率僅爲52%,教育結構成倒金字塔型。基礎教育的普及任重而道遠,然而,這並不是最爲重要的。更爲重要的是“應試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中國教育的正常發展。

“應試教育”片面強調智育、體育和美育則被置於從屬地位。“應試教育”從應試這一角度出發,過分強調傳授知識和技能,強調知識的熟練程度。教師作爲教育的.實施者,受評價機制的制約,不得不採用機械重複,強化訓練的呆板模式,忙於知識的灌輸和技能強化訓練,無暇顧及教育的藝術性。由於教育目標單一,學習侷限於課本的範圍內,並且教學方法單調,沉重的學習負擔造成部分學生厭學和心理逆反,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創造力、求知慾。

高中教育作爲九年制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銜接點,在整個教育體系中處於承上啓下的地位。“應試教育”的弊端也在高中階段得到極致的表現。在我國普通高中教育階段,受教育者付出的腦力和體力是巨大的,而所學知識卻極爲有限。

“應試教育”是“素質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資源供不應求,就業途徑單一的社會背景下畸形發展的產物。在中國現有國情下,“應試教育”的存在是無法避免的。有人認爲我國教育弊端的根源在於“考試”,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任何教育都需要考試和測評。作爲篩選、淘汰、擇優的手段,即使在經濟發達國家“考試”也是存在的。

基礎教育的改革

因爲中小學教育是基礎素質教育,強調基礎知識,其部分內容與社會脫節是必然的。要改變這種現象必須加強教材與社會生活的聯繫,增加關於社會生活內容的教材,或者是在教材中添加關於社會生活的內容。譬如設立法律課,使學生懂法、用法,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維護個人權益。這樣就不會抱怨自己的國民缺乏法制觀念。既提高了國民素質,又可以加快國家的法制化進程。教材、教學大剛和評價機制都應該是改革的對象。教材規定着教學的內容,教學大綱規定着教學的目標和任務,評價機制則是教學效果和教育方向的保證。三者的變化應該是協同的。教材是中小學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標。文科教育死記硬背,枯燥乏味使受教育者極度厭惡。更何況死記硬背的東西既不會讓人知識豐富,也不會讓人變得聰明。改變史、地等科目考評的方式,不再作爲中考、高考的內容,或者僅將中國歷史、地理作爲中考、高考的內容。大規模刪減其中難、繁、偏、舊的內容,不僅可以大大減少學生的學習負擔,而且可以爲新課程的設定騰出空間。實踐證實,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習時間是完全可以壓縮的。中小學教材的革新存在着很大的空間。

中小學教育改革不應該是孤立的。任何合適的教育政策都必須把教育系統看成爲一個整體。大學教育體制應該隨中小學教育體制作相應的調整。例如專業設定的調整必須考慮它和高等教育的課程設定相互依賴的關係。在基礎教育中刪減的關於世界歷史、世界地理的內容可以移植到大學中來。但目前大學教育體制調整的最爲重要的一點是:增加大學招生數量,降低升學的壓力,弱化高考競爭的激烈程度。令人欣慰的是這一點已經有所改觀,我國正在進入高等教育大衆化過渡階段。我國高校自1999年大規模擴招,同時,國家允許民辦高等教育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種升學壓力。但遺憾的是“應試教育”這種思想意識在社會中依然存在。新的教育測評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教育改革應該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否則的話,中小學的素質教育仍會轉軌到“應試教育”上來。高等教育的改革是基礎教育改革的前提。這就是近幾年來,素質教育喊得滿天響,而基礎教育不見改善的緣故。

在基礎教育階段,受教育者學習到的是基礎知識,由於專業知識的不足,受教育者尚不具備創新的能力,只能培養其敢於懷疑、敢於創新的精神或其他方面的能力。大學階段屬於專業素質教育,專業知識和社會生產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只有熟練的掌握專業知識,受教育者才能發揮創新才能。從目前情況看,有必要將高中階段的學習壓力轉移到大學教育中來,使中小學階段的教育切切實實地成爲基礎素質教育。在高等教育階段,相對而言,受教育者具有年齡和心理兩方面的優勢,能夠承受較大的心理壓力和學習負擔,有利於受教育者身心健康發展和素質的提高。

許多有識之士對中美教育體制進行了比較,認爲“中國的教育和美國恰好相反,中國的強項恰是美國的項弱,中國的弱項恰爲美國的強項”。這是有一定道理的。中國教育的比較對象之所以選擇美國,是因爲近代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重大科學發現與發明,幾乎均出自美國。即使在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美國也同樣具有國際影響力。但是中美兩國的國情不同,我們的教育改革必須從我們的國情出發,全面向美國教育靠攏是不可行的。隨着我國限制人口政策的初見成效,適齡入學兒童數量的銳減,教育資源的供需不平衡的背景將會改變。“應試教育”存在的客觀社會背景將不復存在。教育測評機制的調整可很快將“應試教育”扭轉到“素質教育”的正確軌道上來。

最後,筆者呼籲:“莫忘了經濟貧困地區的孩子”。只有基礎教育普及了,高等教育才能真正實現大衆化、普及化。由於經濟貧困造成的孩子的失學,即使我國中小學實現了“素質教育”,平均說來,國民的素質也不會提高。貧困已經成爲中國教育正常發展的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