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關於我國基礎醫學教育改革的實踐與思考論文

學問君 人氣:2.86W

一、我國基礎醫學教育概況

關於我國基礎醫學教育改革的實踐與思考論文

(一)課程設定。

在課程設定方面,基礎教學課程圍繞過窄過細的專業進 行課程設定,缺乏專業之間的有機聯繫和整合,課程內容重 復,學科之間脫節,知識銜接不夠,不能發揮各學科之間的協 同效應,不利於學生開闊視野、拓展知識、提高綜合素質。

(二)教學內容。

在教學內容方面重點不夠突出。教師爲了使講課內容 系統完整,常常費時講授相關學科內容,結果本學科主題被 淡化,重點內容沒時間講深講透,難點內容也突破不了。結 果造成創新教學理念缺少,前沿理論知識和臨牀醫學新進展 傳授不夠。

(三)理論脫離實際,基礎脫離臨牀。

在基礎醫學教育階段,學生普遍認爲枯燥難學,有些教 學內容實際工作中用途不大。而臨牀課教師則反映學生對 應該掌握的許多基礎醫學知識掌握得不好,使臨牀教學受到 一定影響。這是由於基礎醫學教師成爲專職教師後不再從 事臨牀醫療服務,臨牀知識會不可避免地出現缺乏和老化現 象,從而使基礎醫學教學不能很好地聯繫臨牀。加之有些教 師是非醫學專業畢業的,對臨牀知識比較陌生甚至缺乏,而學校沒有形成有效制度來針對非醫學專業教師的醫學課程培訓。

(四)教師教法單一學生學法被動。

目前醫學基礎課堂教學模式基本上是講授式,學生學習 方式基本上是接受式。聚精會神聽課成爲學生最主要的學 習方法,把教師講的記下來,考試時準確無誤地答在卷子上, 就算完成學習任務。這讓學生完全處於被動學習狀態。雖 然也有一些啓發式的問題,但在分科教學前體下,教師多半 是圍繞本學科設計問題,而且多屬於記憶性的。因此無法爲 學生提供深層次思考的空間,更談不上將所學基礎醫學知識 應用於分析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過程。

(五)基礎醫學教師的臨牀知識儲備受限影響了教學改革。

近年備受關注的PBL教學,是經過廣泛論證和認可的'一 種成功教學方法。教師圍繞臨牀病例展開的教學是以一個 實際的臨牀問題爲起點,由此引出一系列相關的基礎知識問 題,有效調動了學生學習基礎醫學的興趣和熱情,收到良好 的教學效果。PBL教學要求基礎課教師有豐富的臨牀知識。 然而,由於基礎醫學教師對臨牀知識及其進展不夠熟悉,影 響了 PBL教學在基礎階段的推廣。

二、我國基礎醫學教育改革情況

(一)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改革。

北大醫學部在課程體系改革方面率先開展模組化教學。 組建的六個模組分別爲:

(1)人文素質與職業態度模組;

(2) 自然科學模組;

(3)基礎醫學模組;

(4)臨牀醫學模組;

(5)生 態環境與羣體保徤模組;

(6)科研與思維訓練模組。

在基礎 醫學模組教學中,進行了基礎醫學課程的整合,在進行課程 整合的同時,將節約出來的時間爲學生新開了如分子生物學 基礎、分子免疫學、分子病毒學、進階神經生理、細胞生物學 研究方法等新課程,使學生得到比較前沿的學科新知識。

(二)教學內容和手段的改革。

在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各校積極進行教學內容和手段 改革。體現在減少單純驗證性實驗,增加綜合性和自主設計 性實驗。如形態學實驗課程透過實習課和理論課結合,讓學 生進入實驗室,運用組織切片、組織化學及免疫組織化學等 實驗技術進行綜合性實驗。細胞生物與遺傳學綜合實驗則 以細胞培養爲基礎技末進行染色體制備,原位雜交,細胞的 增殖、分化、存活和凋亡的綜合性實驗等,使實驗教學的內容 適應現代醫學科學的發展。

(三)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近年來許多院校都對本科生在基礎醫學教育階段進行 科研思維和科研技能訓練,使部分本科生髮表綜述或論文。 如北大醫學部在2001年投入100萬,立項課題48項,參與學年又投入50萬,立項課題40項。年均吸收100名學生進入 課題組,參加科研技能訓練。上海交通大學基礎醫學院透過 開展以‘探究爲基礎” (Research Based Leamirg RBL)的教學 手段,以探究未知問題爲基礎,以設計性綜合性實驗爲載體, 吸引學生主動參與。中山大學基礎醫學院爲學生開設的基 礎醫學拓展性課程是在經典基礎醫學課程基礎上,結合現代 醫學發展及學科進展的跨學科課程,它使各學科知識相互滲 透,各種思維優勢互補,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服務1 3。

三、對基礎醫學教育改革的實踐與思考針對目前我國基礎醫學教學和改革的現狀,立足於我國 國情和軍隊院校基礎醫學教育的實際情況,我們在前期構建 高等醫學院校綜合化課程體系基礎上,提出系列基礎醫學綜 合改革思考並進行了初步實踐。

(一)更新教育觀念,強化創新思想和質量意識。

基礎醫學教育改革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首先應該是 教育觀念的轉變。因此我校組織基礎課教師開展了創新教 育思想大討論,要求基礎課教師面對飛速發展的現代醫學理 論,加強教學研究,更新課程內容,教給學生更多的思路和方 法,改善學生的知識結構。

(二)優化課程體系,強調學科融合。

在哈佛大學“新途徑”醫學課程影響下,我校在1999年 提出構建基礎醫學綜合化課程體系。將基礎醫學課程組合 爲五個模組並新增兩門醫學前沿課程組織實施教學。在綜 合課程實施中,透過讓學生融合基礎與臨牀學科知識,以臨 牀問題爲基礎的方式有效地學習基礎醫學知識。爲了拓展 學生視野,下一步擬開設基礎醫學前沿課程,組織不同專業 的教師,從不同角度引入學科中更多的前沿知識進行教學。

(三)構建基礎醫學綜合實驗課程。

基礎醫學原有的實驗教學體系是附屬於各自學科,以驗 證知識爲主,疏於對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爲了培 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我們開設了 6門綜合實驗課程。 分別是:

(1)實驗動物學;

(2)醫學機能實驗學,是融生理、病 生和藥理的綜合實驗;

(3)現代分子生物實驗學,是融細胞生 物、分子遺傳、生物化學、免疫學的綜合實驗;

(4)病原體檢 測,是融寄生蟲、微生物的綜合實驗;

(5)形態技能學,含正常 與疾病的組織學系列技能;

(6)創新實驗課程,含生命科學與 醫學實驗導論等。

這些實驗課程涵蓋科研思維訓練、基本技 能訓練、立項論證和實驗實施四個部分,改變了傳統實驗教 學只侷限於結果的驗證,爲學生提供了課外科技活動和創新 實踐的平臺。

(四)拓展課外學習空間。

針對傳統教學中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我們透過組 織學生開展課外科技活動,提供創新實踐平臺等措施,達到 培養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目的。具體做法是設立本科生創 新基金,透過學生團隊申請立項、實驗實施、結題答辯和撰寫 論文等科研全過程,使學生儘早接觸學科前沿。迄今,每年 平均有20餘個項目獲准立項資助。

(五)早期接觸臨牀,構建爲兵服務的思想。

現行的基礎醫學教育體系與臨牀嚴重脫節,學生到大學 三年級還沒有接觸醫院,沒有接觸病人,更不會看病識病。 爲改變這種情況,我們採取以下改革措施:一是在和臨牀聯 繫緊密的基礎學科中,邀請臨牀大夫講授某些章節。二是組 織基礎醫學學習階段的學生開展暑期下連當兵活動,使學員 早期接觸部隊的醫療需求,融入士兵的生活氛圍,建立與戰 士溝通的技巧,早期進入姓軍爲兵的角色。再回到基礎醫學 課堂後,他們的學習目標會更加明確,學習動力會更加提升。

(六)透過促進優秀教師羣體成長來提高基礎醫學的教 學質量。

爲了促進優秀教師羣體成長,發揮名師效應,激發廣大 教員的教學積極性和創造性,近年我們在教學工作中實行了 主講教員負責制、精品授課比賽和名師講壇等制度和活動, 以促進優秀教師羣體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