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存在的問題和相關對策

學問君 人氣:1.15W

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對中國企業的影響非常深遠。國內一大批企業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正在積極開展企業內部管理的改革和創新。加強企業內部會計控制是提高企業管理效率的有效措施,但從國內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實踐來看還存在許多問題。新環境下,做好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問題的分析及對策研究將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課題。

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存在的問題和相關對策

一、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存在的問題

國內企業在內部會計控制實踐方面暴露出的問題反映了我國企業經營管理方面的薄弱環節。

1.國內大部分企業的核心管理層都是七、八十年代白手起家的創業者。受當時時代背景的影響,大部分的企業核心管理層都沒有接受企業管理方面的系統學習,而且文化基礎相對非常薄弱,自學能力比較差。受自身條件限制的影響,很多企業的管理層對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認識不足,甚至忽視企業內部會計控制體系的建設和完善。例如:一些企業把成本控制或內部資產安全控制等當作會計控制的主要內容。除此外在許多企業內部還發現企業內部會計控制走形式、走過程。

2.公司治理結構急需完善和規範。公司制是當前商業企業比較先進的組織形式,完善的公司體制更加有利於企業會計內部控制實施。國內企業正處於改革的關鍵時期,內部治理結構的改革是改革的重要方面。調研中發現還有許多的企業對法人治理結構以及公司體制的理解不夠。例如:董事長、總經理由一人擔任。這樣的組織結果是不利於內部監督管理的實施,更加不利於會計內部控制的實施。受制度影響,一些企業的財務會計被總經理直接領導,不利於實現監督者與被監督者各自的工作職責。由此造成了某些企業管理層獨斷專行、貪髒腐朽、弄虛作假的問題出現。

3.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執行不高。首先,內部控制涉及的部門、流程、人員多而複雜,工作量大。很多企業內部企業是處於從屬地位的,相對獨立性差,嚴重影響到內部會計控制系統的職能發揮。其次,在企業內部管理機制方面缺乏有效的監督。一些企業雖然建立起了內部會計控制制度,但沒有做到制度有效嚴格的實施,加之沒有有效監督機制,使之形同虛設。最後,缺乏專業素質過硬的會計人才支援內部會計控制工作的開展。

二、應對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問題的對策

面對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存在的問題,必須積極開展相應的對策研究。本人結合多年的會計工作實踐,提出了應對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問題的策略。

1.重視企業內部的學習和培訓。首先,提高企業管理層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對順利開展企業內部會計控制是非常必要的。針對當前企業管理層的知識結構開展有針對性的學習和培訓,提高管理層對建立企業內部會計制度、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重要性的認知。其次,做好財會專業人員的學習和培訓,提高其專業水平、技能以及職業素質。最後,透過學習達成共識後在管理層和會計人員共同的努力下建立起現代化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並確保有關制度的.貫徹執行。

2.建立完善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首先,根據會計管理制度的要求,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建立並統一企業內部會計制度,爲實現企業內部會計控制打下基礎。其次,企業內部會計控制應包括:貨幣資金控制制度、採購與付款控制制度、銷售與收款控制制度、成本費用控制制度、資金籌措控制制度、擔保業務控制制度等。在企業內部建立其涵蓋以上內容的會計控制制度是非常必要的。最後,實現會計與其他部門的良好溝通和合作。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完善還需要有完善的溝通、協調機制,實現會計資訊的準確傳遞。

3.建立現代化的企業公司法人制度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嚴格落實公司組織結構的建設。實現董事會的獨立性,在董事會的建設上適當的外部化,引入適當的外部獨立董事,實現對董事會的有效監督制約。其次,明確董事會和總經理各自的工作職責,設立專門委員會,完善內部會計控制的順利執行。最後,建立完善的內部監督機制。會計覈算和會計監督是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兩個重要方面。針對會計檢查關鍵控制點進行有效的控制,及時發現會計問題。建立完善的自我評估系統,實現對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有效監督和評估。同時,建立相應的應急制度也是必要的。對於控制、評估中暴露出的問題、新情況需有有效的應急制度及時處理。實現企業內部會計控制有章可循、違章必究的內部控制目標。

三、結束語

目前國內越來越多的企業都在開始關注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管理的實踐,雖然暴露出了不少的問題,但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對企業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企業情況千差萬別,但只要把握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目標和原則,積極開展創新與實踐,一定能探索出適合企業發展需要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和體系。

參考文獻:

[1]王曉哲:我國企業財務內部控制制度探析[J].地方財政研究,2011:64-65.

[2]楊朝暉:企業財務內部控制若干問題探討[J].企業研究,2012:61-62.

[3]李 剛:企業財務內部控制常見問題及對策[J].現代經濟現代物業,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