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孔子倫理道德思想對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啓示

學問君 人氣:3.21W

     摘 要:孔子的道德思想體系博大精神,特別是其道德範疇與修養方法,代表了東方傳統倫理精神與道德文明的特殊方向與價值取向,滋養了二千多年的華夏文明。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瑞典科學家漢內斯阿爾斯,曾於1988年1月在巴黎演講時說: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年,從孔子那裏尋求智慧。孔子在世界上的思想地位可見一斑。作爲當代大學生,如何在人際交往中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也應在孔子的倫理思想中尋求啓迪。
  關鍵詞:倫理;道德;人際交往;當代意義
  
  一、孔子倫理道德思想的內涵
  倫理道德範疇,是指那些反映和概括人類倫理道德的現象與本質,體現一定的道德要求並對人們行爲發生影響的基本概念。孔子的倫理道德思想在我國流傳了兩千年,其倫理道德範疇,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仁
  《呂氏春秋•不仁篇》曰:“孔子貴仁”。“仁”是孔子倫理道德規範體系中的中心範疇和最高準則。孔子所倡導的“仁愛”精神,是中國古代倫理道德的宗旨與根本,是立身處世、爲政治國的指南與規範,爲中華民族璀璨的文化揭示了人性的靈光,提升了人生的價值,展示了人格的偉大,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普遍意義。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下引同書,只注篇名)。“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另一方面,則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所以,“仁”包含“忠”、“恕”兩個方面,其本質就是推己及人地愛人。
  (二)孝
  “孔子以孝統攝諸行”(蔡元培:《中國倫理史》第20頁)“孝”乃人倫之始。它是中國社會最基本的倫理道德規範。孔子首創私學,設帳授徒,最強調“弟子,入則孝,出則悌”。(《學而》)他認爲“孝乎維-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爲政》)孔子認爲愛人的道德感情首先是從孝順父母開始的。因此,他說:“孝悌也者,其爲仁之本與!”(《學而》)
  (三)禮
  孔子日“不學禮,無以立”。(《季氏》)禮儀約束着人們的行爲。孔子日:“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禮儀促進人際和諧。孔子說:“安上治民,莫善於禮”。孔子培養學生,是從教學生修禮開始的。要學生透過學禮,來規範行爲,美化形象,養成良好的習慣,最後達到高尚的人格。禮作爲對人的行爲的一系列外在規定,是具體而周詳的。但在行爲中只重禮的末節形式,必會導致虛僞,所以孔子在實施禮教時特別注重強調禮的內在精神和人的內心的真誠。孔子認爲“禮”是達到“仁”的條件,即所謂“復禮爲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
  (四)信
  孔子對“信”更是高度重視。孔子說:“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主張“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學而》)“道千乘之國,敬事而有信”(《學而》)孔子認爲,人們只有遵守“信”的道德規範,才能處理好人際關係,使自己的行爲取得滿意的效果;否則,如果不講信用,虛僞欺詐,就會寸步難行。他說:“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衛靈公》。)
  二、當代中國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現實問題
  大學是人際關係走向社會化一個重要轉折期,大學生作爲這個社會中一個特殊的羣體,正值思想活躍,精力旺盛,興趣廣泛,對人際關係的需要也極爲強烈的時期,他們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從中得到激勵、自信和歸屬感,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大學生人際交往存在着許多問題。
  (一)自我爲中心
  現在的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其一大弱點是依賴性強,獨立性解決問題能力差,再加上應試教育的弊端,因而嚴重影響了學生的交往能力。在與同學的相處中,有些人容易過分強調以自我爲中心,過高評價自己,妄自尊大,孤芳自賞。習慣於從自己的立場、觀點去對待周圍的人和事,一味地要求別人理解尊重自己,對別人期望過高,要求過嚴,難以認同、寬容、理解別人,缺乏與人合作的觀念和換位思考的能力,經常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要爲出發點,不顧及別人的感受,這種自我爲中心的態度,給他們的人際交往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二)親情的疏離
  親情是人最基本的感情聯繫,也是人最基本的人際關係,它需要的是現實生活中的維繫。然而在網絡環境下,許多大學生過分沉溺於網絡交往,造成熱衷於各種“網事”,“踏着鈴聲進出課堂,宿舍裏面不聲不響,互聯網上大述衷腸”。這些沉迷於網絡虛幻情感世界的同學對現實感情比較淡漠,他們遊離在大學生的主流羣體的邊緣。由於對網絡虛幻情感的沉迷,對近距離的關係反而疏遠了的情況。特別是家庭的

孔子倫理道德思想對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啓示
關愛對他們來說更是成爲?一種束縛和負擔。許多大學生寧願在網吧不分晝夜地上網,也不願意給父母打電話或是寫信。還有些學生除了要生活費外,和父母無話可說。
  (三)禮儀的缺乏
  禮儀是人際交往中的無聲名片。然而,今日的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的禮儀知識方面極度缺乏。在日常生活中,許多大學生亂穿馬路,爭相擠乘電梯,隨地吐痰、亂扔雜物。在大學校園裏,有的同學說話夾槍帶棒,敲敲打打;有的出語尖酸刻薄,言外有意,或者冷言冷語,冷嘲熱諷。在儀容方面,許多大學生不會打扮自己,穿衣奇形怪異、頭髮五顏六色,衣着不分場合。女生爲追求所謂的“新潮”、“瀟灑”而穿着暴露,男生衣着不整,穿背心、短褲、拖鞋進出教室、圖書館、食堂。在求職中,許多學生更是飽嘗不懂禮儀的苦果。
  (四)誠信的缺失
  誠信一個人與外界更好交往的基石。在人際交往中,大學生作爲一個整體,給人的印象應該是有朝氣、講誠信,體現着較高的素質和良好的個人修養。但是,一些學生在人際交往中不再把誠實守信、相互信任、信守承諾作爲自己做人的基本原則。欺詐、虛僞、狡猾等醜惡現象被部分同學奉爲聖明。認爲自己要有這種本事,才能適應社會成爲人上人。經常表現出的是冷漠、高傲、盛氣凌人,遲到、早退習以爲常,承諾的事情,經常是不能兌現,不了了之。
  三、孔子倫理道德思想對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啓示
  人際關係在一定的羣體內起着調節工作或學習效率的功能。大學生只有善於與人相處,才能體驗到生活的快樂。而孔子倫理道德思想中的“仁”、“孝”、“禮”、“信”等,內含着人際交往基本原則的思想精華,是當代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可以汲取的思想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