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高校教育管理的人性邏輯論文

學問君 人氣:2.48W

一、我國高等教育管理的現狀

高校教育管理的人性邏輯論文

(一)教育活動越發俗氣

高等教育活動,應該延續和繼承小學、中學真善美的教學思想,以高雅、聖潔爲出發點,並對義務教育的教育理念進行提升,培養基本功紮實、專業能力強的高層次人才。這是一個塑造文明、道德、理性的人的過程,因而是神聖高尚的。但是目前,我國大多數高等院校的教育活動越發俗氣,這很大程度上受到跟風的影響,使得高等教育走上與真善美所不同的“教書育人”的道路。首先,時髦風的影響。目前,影響最廣泛的就是學校升格及建立新學院的不良風氣。其實,學校的正常升格和新學院的建立是學校不斷改革發展的必然結果,這是無可厚非的,但若形成一種攀比之勢,讓各大高校在“時髦風”的影響下改校名、建學院,並將這種無休無止的攀比列爲學校的發展目標,這種本末倒置的現象必然會引起諸多不良的結果,比如盲目擴招、管理失衡、教學水平降低等等。這種追求功利和虛名的行爲坑害了不少學校,學校不重視自身條件的提升,而將注意力轉移到那些功利和虛名上,使高校的教育思想逐漸庸俗與淺薄。其次,拉關係、打交道的社會習氣在高校內部肆意成風。這裏不僅包括高校領導,也包括了高校的教師和學生。比如,領導們爲了促使自己某種個人目的達到,會藉助學生家長的地位與權力,達成一種不正當的“共識”,把拉關係放在滿足個人利益的第一位,忽視了教育的公平與公正。這種現象使教育本質中內含的神聖與純潔逐漸消失,從而形成散發庸俗之氣的混沌的教育環境。

(二)教育過程傾向於簡單化

高校的教育工作本來是集科學、哲學、人文、心理意義於一體的綜合性工作,但是目前的高校教育工作卻傾向於簡單化,也就是將其簡化成技術性工作來對待,使許多專業的理論教學單一、片面,無法達到教書、育人的教育目的。與此相應,由於忽視了理論教學,使教育的功能過分地集中在經濟功能,而在經濟功能不斷膨脹的影響下,教育已不再是促進經濟發展的一份子,而成爲順應經濟發展的傀儡,不僅削弱引導思想、引導社會的教育功能,還使得文化的創造發展受到阻礙,最終墮落爲經濟發展的工具。

(三)高校管理傾向於門面化

由於缺乏管理經驗,一些高校單純地對學校教育管理與企業管理一視同仁,把一般企業標準化、程式化、定量化的管理制度搬到高校管理中,最終導致學校管理傾向於門面化。其實,追求“效率”的本意沒錯,要求進步也是各行各業的發展方向,但是如果過分強調“計劃性”和“統一性”,沒有將管理與教育有效地結合起來,就會使管理不符合教育的需求,從而不斷激化二者之間的矛盾。高校與企業存在實質性的差別,教師不是工人,學生也不是產品,教育更不可以與企業生產劃等號。因此,教育管理若只重視形式,就無法有效激發高校師生參與學校管理和教學改革的熱情。

二、堅持人性邏輯的必要性

高校教育管理的人性邏輯,也就是以人爲中心,讓所有的教育教學工作都從人性出發,並以情感作爲紐帶,努力迴歸人的本性,從而促進高校教育管理的和諧與發展。上文中提到,教育管理是透過管理者與師生之間的互動實現的,這屬於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範疇,因此可以看出,堅持從人性出發的管理模式更符合當下高校教育發展的需求。首先,這是高校現代化管理的需要。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高校內部的教育制度改革得到一定的發展,比如競爭機制初步建立、教學資源開發觀念初步確立等。但是,制度不規範、人才培養觀念落後、教學資源配置不當、缺乏長期教育教學規劃等依然是目前高校教育管理存在的問題,這無疑給高校的發展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阻礙。由於“以人爲本”的人性邏輯具有衝破剛性管理模式有形界限的功能,特別是其中的柔性管理制度,它隨着客觀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比如外部環境、時間等,它作爲一種嶄新的管理模式,靈活多變、反映敏捷,管理時不會對穩定的規章制度和固定的組織結構產生依賴。因此,對人性邏輯的重視是高校現代化管理的需要。其次,是高校教育的需要。教師是教學的傳教者,學生是受教者,但是二者都應成爲教學的主體,是傳與受的互動關係。教學過程也是需要監督的,若是僅以教師和學生二者爲中心,就可能出現教師敷衍教學、學生不求上進的問題,從而形成教學質量不高的局面。比如,高校教師具有高知識層次、工作能力“自信”等特點,但是隨之而來的是強烈的自我意識,這使得高校教師們被歸爲看重自我價值的實現、不受控制、反對壓抑、追求學術自由,重視創新精神的'羣體。爲了杜絕這一現象,就應該引入第三方,也就是教學管理者。教學管理者如果可以合理配置教學資源,做好監督工作,並引入適當的激勵機制,在鼓勵教師的創造精神的基礎上激發教職工的自覺性和責任感,使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幫助高校師生進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就可以將其管理的職能發揮出來,促進高校教育管理的和諧。

三、如何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堅持人性邏輯

隨着知識經濟的到來,柔性化管理應運而生,若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對這種“以人爲中心”的管理模式加以推行,會在調動教師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同時促使教學管理更加和諧,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最終使高校教育管理水平得以提高,幫助高等教育發展。

(一)倡導“尊重的教育”理念,建立柔性管理價值觀

倡導“尊重的教育”的理念是高校教育管理踐行“以人爲本”的第一步。對於高校,特別是高校管理者,要想做好管理工作,就應該樹立“尊重的教育”理念,在遵循教育管理規律的基礎上,重視對他人的人格、個性發展需要及其勞動成果的尊重,使管理者自身與被管理者形成良好的互動關係。簡單地說,就是提倡民主管理,對高等教育的管理理念進行創新和改革,使被管理者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發揮被管理者的工作潛能,從而讓教育管理過程擺脫僵化沉悶,變得充滿活力與生命力。高校要想建立起柔性管理價值觀,首先要強調人的重要性,提倡“以人爲本”,並透過積極提供資訊反饋的方式來支援高校師生的發展;其次,承認文化的差異性、多元性,盡力創建一種包含、寬容、諒解的文化氛圍,減少相互的衝突;再者,鼓勵學習與創新,透過適應變化來主動利用變化、創造變化,幫助推進持續性變革,使文化成爲潛在力量來不斷激發教職員工的工作動力。

(二)營造積極的校園文化,改治校內外環境

營造積極的校園文化、改治校內外環境是以人爲本管理的重要保障。高校在辦學過程中,擁有的理想追求和逐步形成的特色和傳統就是校園文化。校園文化作爲校園的內在力量,維繫着高校的運轉,不僅可以使學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強,還給學校發展、創新的思想和文化奠定基礎,幫助學校向前不斷髮展。想要營造和諧的學習、工作環境,高校就必須培育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第一,應創造一種和諧的文化氛圍,在這種氛圍下可以讓每位教職工發揮創造力,也可以做到知識共享,使教師的學術自由得到保障;第二,創造一種人文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大家互相幫助和關心,彼此尊重和信賴,讓教師對自己是學校的主人這一定位有真實的感受,並認識到自己的命運是和學校的命運聯繫在一起的;第三,認可並尊重個體價值觀的差異性和多樣性,透過創建一種寬容包含的文化氛圍使衝突減少;第四,造就一種以堅持“公平、平等、競爭、擇優”爲原則的環境,並透過做到制度的規範、有序、透明、公正來使人才脫穎而出。除了營造積極的校園文化以外,還要整治好校內外環境。校內要重視學生宿舍衛生,學校和各學院應該定期組織衛生檢查,鼓勵學生維護自己的生活環境,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學生生活環境的質量。而校外,則可以從校園周邊的網吧出發,透過增加對文化市場的監管力度,積極配合工商行政執法部門進行監管工作,優化校外環境,也給高校學生提供一個文明、衛生、和諧的社會環境,幫助其文化學習及身心發展。(本文來自於《長沙鐵道學院學報》雜誌。《長沙鐵道學院學報》雜誌簡介詳見.)

(三)重視激勵機制的建立

高校教育管理的其中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建立激勵制度。而高校教育的激勵機制又可以分爲教師和學生兩類,這裏就只以教師爲例進行分析。對於教師而言,激勵就是滿足教師的不同需求,也就是提供一種追求與達到目標的途徑給每個教職工。激勵機制可以透過對教職工心理動機的影響來改變他們的行爲,高校要想建立良好激勵機制,就需要將精神激勵與物質激勵結合,使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充分發揮出來。首先是物質激勵,爲了體現一流業績、一流報酬、一流人才的分配製度,要以“效率公開,兼顧公平”爲原則,把重實績、重貢獻落到實處;其次,運用靈活的精神激勵。透過榮譽授予的方式,鼓勵教師參與學校管理,並採用公平激勵、培訓教育、競爭激勵綜合在一起的辦法,使教師對尊重的需要得到滿足,營造出一個學風優良、政策寬鬆、重視人才、關係和諧的工作環境。總的來說,高校學生教育管理要以人爲本,透過走管理制度改革創新之路,讓教師在和諧向上的管理氛圍中增強歸屬感和主人公意識,使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得以激發,同時,也給社會輸入素質較高的技能型複合人才,這樣不僅有助於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還能夠對整個高校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起到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