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高血壓腦出血術後患者的觀察及護理

學問君 人氣:9.33K

歡迎瀏覽本站求職網小編爲您收集整理的一篇護理學畢業論文,這是一篇關於高血壓腦出血術後患者的觀察及護理的範文,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高血壓腦出血術後患者的觀察及護理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筆者所在醫院 2005 1-2010 12 月在 ICU 住院治療的 35 例高血壓腦出血術後患者。其中男 25 例,女 10 例,年齡 40~71 歲,平均 55.5 歲。既往有高血壓病史,其中合併糖尿病病史 3 例,腦梗死病史 2 例。經 CT 掃描證實爲腦出血,符合高血壓腦出血的診斷標準,確診爲高血壓腦出血 (HICH),根據多田公式計算血腫量爲 30~105 ml,平均 47.8 mlCT 顯示基底節區出血 26 例,小腦出血 2 例,顳葉出血 4 例,丘腦出血 3 例。GCS 評分 8 分以上 12 例,8 分以下23 例。

 

  1.2 方法 患者均在氣管插管全麻下進行手術治療,其中小骨窗開顱血腫清除術 21 例,骨瓣開顱血腫清除術 6 例,腦室引流術 8 例。術後給予常規治療,保持呼吸道通暢,行人工冬眠和亞低溫治療,控制出血等,嚴密觀察患者病情,持續監測生命體徵,精心護理。

 

  1.2.1 病情觀察 (1) 意識狀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瞭解患者意識狀態和昏迷程度的改變,才能做到及時發現異常和實施干預。根據醫囑,做到對術後患者的`意識情況每 0.5~2 h 觀察 1 次並詳細按昏迷分級進行記錄,發現意識狀態加深,及時彙報醫生,並按醫囑做出相應的處理。(2) 瞳孔:在觀察意識的同時,觀察患者瞳孔的大小、20125月形態及直接、間接對光反射。(3) 生命體徵:密切觀察患者血壓、脈搏、呼吸頻率、體溫等的改變,術後密切監測血壓,以術後1 h血壓穩定後第1次測量值爲術後基礎血壓,以此爲基準,在有降壓藥物干預的情況下,血壓仍比術後基礎血壓高 30%,且持續超過 30 min,定義爲血壓波動 。出現惡性血壓升高,按醫囑給予生理鹽水 40 ml+ 硝酸甘油 50 mg 接微泵靜脈緩慢推注,每隔 15~30 min 測量血壓,根據血壓變化情況調速。首次降壓不超過基礎血壓的 20%,保持穩定的血壓是整個治療過程中的重要環節 。同時,積極配合醫生查找可能導致患者血壓升高的原因。本組有 19 例患者出現血壓波動,其中有 7 例經 CT 檢查爲再出血。(4) 神經體徵:觀察患者有無抽搐、肢體癱瘓、自主活動等 ;活動是否對稱,有無肌張力及肌力的改變、病理反射、定位體徵等。(5) 骨窗張力:密切觀察患者的骨窗張力情況,如口脣軟爲正常,鼻尖爲壓力稍高,如額頭硬,則顱壓很高,要迅速彙報並採取相應措施。

 

  1.2.2 術後體位及呼吸道護理 術後保持患者絕對臥牀休息,取側臥位或平臥位,全麻未清醒者取去枕平臥位,頭偏向健側;保持呼吸道通暢,給予吸氧,及時吸出口腔、氣管內的分泌物和嘔吐物,吸痰動作要輕柔,有效吸痰時間低於 15 s/ 次,嚴格遵守無菌操作。注意觀察血氧飽和度,若血氧飽和度持續 <90%,及時通知醫生接呼吸機輔助呼吸或行氣管切開術。若顱內壓增高,患者牀頭擡高 15°,斜坡臥位或頭下墊一軟枕,有利於顱內靜脈迴流,減輕腦水腫。

 

  1.2.3 引流管的護理 術後頭部置管引流,保持引流管通暢,引流袋低於引流部位 20~30 cm,注意頭部制動,引流管切口固定可靠,防止內外活動,頭下墊無菌巾,保持引流管周圍清潔乾燥。觀察引流量及性質,尤其是術後 24 h,應注意其顏色的深淺及量的變化,以瞭解是否有繼續出血的傾向,術後引流液一般呈淡紅色,如短時間內血性引流量多、色深,說明有再出血,應立即處理 。翻身時避免牽拉引流管,更換敷料時應防止逆流及引流管移位、扭曲、壓迫、被血塊堵塞、意外拔脫等情況發生。

 

  1.2.4 預防感染及面板護理 嚴格無菌操作,注意手部衛生,每次操作前後都要洗手。每天更換引流管及引流袋前後用碘伏消毒引流口周圍面板,用無菌敷料遮住引流口,保證傷口敷料清潔乾燥。加強口腔、會陰護理,擦浴,每 2 h 翻身一次並按摩骨突部位,叩拍胸背部,按摩受壓面板,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預防褥瘡。翻身動作要穩、準,不能動作過大,避免拖、拉、推。

 

  1.2.5 飲食護理 危重昏迷患者禁食,24~72 h 後不能進食者可鼻飼,給予患者高營養、易消化的飲食,限制食用鹽的攝入,鼻飼後用溫開水注入,保持管腔通暢。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用力排便後血壓升高引起再出血。

 

  1.2.6 康復護理及心理護理 術後患者病情穩定後宜儘早進行康復治療,對神經功能恢復有很大幫助;恢復期以增強患肢活動爲主,對患肢進行坐、立、行訓練及各種日常訓練。患者出現恐懼、緊張、悲傷、抑鬱等情緒時,護士應及時穩定患者情緒,態度和藹地安慰患者,給予患者及家屬相應的解釋疏導;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經常與之溝通,恰當地運用語言技巧了解患者心理狀況及需求,實施個性化心理干預措施,加強患者的社會支援,鼓勵家屬給患者更多情感支援和照顧,使患者感受到家的溫馨和朋友的關懷,調動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對生活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