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從動機激勵理論角度談對我國高等教育產業的建議和問題論文

學問君 人氣:5.59K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選擇了一條產業化的道路,教育的公平與效率問題成爲衆人關注的焦點之一。評論教育的公平與效率問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依照多個路徑進行分析。本文試圖用動機激勵理論,主要是雙因素激勵、公平激勵和期望激勵理論,來分析我國高等教育產業化政策所帶來的問題,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粗淺對高等教育發展的建議。

從動機激勵理論角度談對我國高等教育產業的建議和問題論文

一、幾個動機理論的基本觀點

1、雙因素激勵理論。

這是心理學家費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的一個動機理論,他把激勵分爲兩個方面,即保健因素和激勵因素。他把管理質量、薪金水平、公司政策、工作環境、與他人的關係和工作穩定性這些因素概括爲保健因素;把晉升機會、個體成長機會、認可、責任和成就等與工作本身有關的因素稱爲激勵因素。

當保健因素充分時不能帶來滿意,但員工便沒有不滿意,當保健因素缺失或匱乏時,將導致不滿意的產生。只有激勵因素充分時,才能給人帶來滿意,激勵人們積極從事工作。我們不能小看保健因素,因爲它維持底限。

2、公平激勵理論。

這是斯達西·亞當斯提出的理論,是指把自己的投入—產出比與其他相關人員的投入—產出進行比較,比率等同則爲公平狀態,比率不等同就會產生緊張感。

用公式表示,即:

OA/IA=OB/IB(O代表投入,I代表產出)

3、期望激勵理論。

這是維多克·弗魯姆提出的理論。期望理論認爲,個體以某種特定方式採取活動的強度,取決於個體對該行爲能給自己帶來某種結果的期望程度,以及這種結果對個體的吸引力。該理論主要關注三種關係:

123

用公式表示,即:

M=E×V(E爲期望值,V爲效價)

二、對現行高等教育產業化政策帶來的激勵問題分析

在分析高等教育產業化政策之前,我們有必要首先釐清高等教育的性質。在現代社會,義務教育屬於純公共物品,因爲其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必須提供。相比較而言,高等教育不是純公共物品,因爲要控制進入,具有競爭性。但高等教育主要是透過徵稅來提供的,對一個民族的振興和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無疑具有準公共物品的性質。在高等教育產業化之前,一個人只有具備一定的'條件(主要是分數)就可以享受高等教育,享受人並不需要付費,即高等教育不具有排他性,確實體現了準公共物品的特徵。設定一定的分數是爲解決高等教育的競爭性問題,是控制進入的一種方法。

而高等教育產業化的政策,突出表現就是要付費才能接受高等教育,實際上就是使高等教育在具有競爭性的同時,也具有了排他性,把高等教育從一個準公共物品變成了一個私人物品。這就產生了很大的問題,產生極具危害性的後果。對高等教育產業化的分析有多種視角和多個途徑,我這裏主要運用上面提到的幾個動機激勵理論予以分析。

1、用雙因素理論來分析高等教育產業化。

實際上,人們已把高等教育視爲一種保健因素,基於兩點理由:第一,社會發展到現代,人們要求社會爲自己提供一條發展和改變自身命運的途徑,獲得高等教育無疑是最好的途徑,因此,人們才願意納稅,供來建立和維持公立大學。已經支付了對價(交稅)人們,理所當然要求獲得免費的公立大學的教育,這跟付出勞動要求獲得報酬是一樣的。第二,我國曆史上大學免費制度以及西方國家公立大學的免費,使人們習慣上更加認爲公立大學就應該是免費的。當高等教育產業化之後,收取高昂的學費,實際上是取消了保健因素,導致人們普遍的不滿意是必然的。也正是由於人們把高等教育視爲保健因素,原來公立大學是免收學費的時候,並沒有給人們帶來滿意,但至少上保證了沒有不滿意。

要想給人們帶來滿意,需要在高等教育中引入激勵因素。有人認爲,高等教育產業化就是引入激勵因素,確是引入了激勵因素,但是引錯了地方,在公立大學中收取高昂學費,實際上相當於拿出員工的基本工資進行拉開差距,招致普遍的不滿是必然的結果。正確辦法是,在不取消保健因素的基礎上引入激勵因素。

2、用公平理論來分析高等教育產業化。

高等教育產業化的一個後果是,大學急速擴招超過了社會需要,畢業後找不到工作或高學歷低就,特別是農村或沒家庭背景的畢業生更是如此。這樣,違背了公平理論,使社會階層的凝固和阻隔,同時也導致資源浪費,效率低下。在此,我們用亞當斯公式來分析一個農村(或城市貧民)大學生家長對高等教育的選擇行爲:用OA/IA來表示家長讓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投入—產出比;OB/IB作爲參照對象,對於在高等教育高投入(交高昂學費)、低產出(找不到工作或者工資水平很低)的情況,他無論是選擇以高校未收費前作爲參照系,還是以讓子女不接受高等教育而直接就業作爲參照系,還是以城市中上層家長(一般有學歷之外的其他資源幫助子女就業或者獲取工資較高的工作),OA/IA與OB/IB都是不等同的,他及其下一代都是感到不公平的,進而對和社會產生憤怒,甚至產生仇視情緒。長此以往,不公平感的積累,將產生社會階層的對立,導致社會的不穩定。

3、用期望理論來分析高等教育產業化。

如前所述,公立大學教育是一種準公共物品,由於具有競爭性,所以需要設定門檻,控制進入。原來的控制方法是分數,高等教育產業化之後又增加了重要的一項,即家庭的經濟能力。用期望理論來分析,作爲學生的個人努力,能夠達到個人績效(獲得較高的分數),但是卻得不到組織獎勵(把公立大學視爲組織),因爲組織是用另外的標準——能否付得起學費——來決定能否獲得高等教育,個人得不獎勵,個人目標(上大學)也就不能實現。作爲貧困家庭子女,唯一的改變自身命運的途徑被堵死,個人就產生社會失望感,進而自暴自棄,產生仇視社會的心理。如果對此不併進行糾正,將導致社會動盪。

三、對高等教育發展的政策建議

面對高等教育產業化改革導致了公平的喪失,效率的低下,以及社會的普遍不滿,並進而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問題。因此,我們需要徹底反思高等教育產業化之路,重新確立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方向。在此,根據有關動機激勵理論,筆者提出一些粗淺的建議。

1、公立大學回歸要公共物品的本質屬性,取消收費制度,由全額撥款。因爲有義務給國民提供最基本的免費高等教育,這屬於保健因素,也事涉社會的公平。根據目前高校情況,有人可能提出這樣的問題:

(1)沒有足夠的資金撥付給這麼多高校,怎麼辦?應對的辦法是,

財政沒必要供養這麼多高校,可以賣掉一些高校(要公開、透明的實行拍賣,確保國有資產不被賤賣),有多大的財力就供養多少高校,但不能全部賣掉,但要保持一定數量的公立學校,並加大財政投入。

(2)高校現在的規模已經很大,的撥款不夠支出,怎麼辦?辦法也很簡單,就是縮減招生規模,同時裁減冗員,壓低成本。

(3)高校後勤可否產業化?我認爲可以,但一定要打破壟斷,引進競爭機制。這裏對後勤實體要充分發揮激勵因素,目的是提高服務質量,降低商品價格。

2、放開私立大學的准入限制,鼓勵私人資本、社會資本、外國資本(包括國外教會、慈善機構等)投資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制訂私立大學的成立和運營標準,只要符合條件的就可以成立,在平時加強監管,保障學生和教師的利益。如果有條件,可以給予少量的撥款,但要透明。私立大學體現激勵因素,可以收費,現在的教育產業化的一些理念可以在此領域運用。公立大學體現公平,私立大學要體現效率,不同的期望都能得到滿足,同時保證高投入要有高回報。

3、公、私立大學要界限分明,公立大學不能辦私立學院。目前,高等教育產業化的一個怪胎是很多公立大學設立私立性質的二級學院,實質上這是運用公共資源謀私人利益,一方面敗壞了公立大學的名譽,另一方面,非常惡劣的是,利用公共資源和私人資本合謀擠壓私立大學的生存空間,帶來極壞的惡果,所以要堅決取締公立大學下設的私立二級學院,要麼變成獨立的私立大學(可以收費),要麼收歸公立大學(不可以收費)。

經過以上三個部分的論述,現將本文觀點作一歸納:從雙因素、公平和期望理論來分析,高等教育產業化政策都不能產生正向激勵,既不公平,也無效率,已經並將進一步帶來嚴重的社會後果,所以要重新確立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方向。對改革的政策建議是,對公、私立大學明確界定,實行不同的政策;公立大學取消收費制度,體現保健因素;對私立大學放寬准入,允許收費,體現激勵因素;二者的互相配合,實現公平激勵和期望激勵的正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