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探索中國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之路

學問君 人氣:2.2W
探索中國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之路
    摘要:環境和資源的外在約束、製造業和傳統服務業升級的內在需求,使現代服務業成爲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必然選擇。由於產業融合與全球直接投資的推動,使得生產性服務業在現代服務業中的地位日益凸顯,並在我國迅速崛起。而明確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模式更是我國目前的當務之急。基於此,本文對我國生產性服務業迅速崛起的動因進行了分析,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的兩大發展空間和三種發展模式。
  關鍵詞:生產性服務業;動因;空間;模式
  
  進入21世紀以來,資源與環境問題日益困擾着全球經濟的發展。在資源和環境的硬約束條件下,發展服務經濟是擺脫資源和環境問題的有效途徑。就我國而言,同樣面臨着資源短缺和環境惡化的嚴峻挑戰。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由於產業融合與全球直接投資的推動,使得生產性服務業在現代服務業中的地位日益凸顯,並在我國迅速崛起。而明確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空間和發展重點更是我國目前的當務之急。基於此,本文對我國生產性服務業迅速崛起的動因進行了分析,並在此基礎上,對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空間和發展重點進行了研究。
  
  一、中國生產性服務業迅速崛起的動因
  
  20世紀50年代以來,生產性服務業在生產領域的作用不斷變遷,由管理功能(潤滑劑作用)和後來的促進功能(生產力作用),逐步向今天的戰略功能(推進器作用)轉變。從現代服務業內部結構來看,研發、通信、金融、保險、物流、批發、外包、採購、農業支撐服務、中介和專業諮詢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所佔比重不斷增加,佔據服務業的主流,主要工業國達50%以上[1]。本文認爲,產業融合和全球直接投資(FDI)是直接推動我國生產性服務業迅速崛起的動因。
  (一)產業融合的推動
  在經濟全球化和資訊化浪潮的背景下,產業融合是大勢所趨。產業融合是在工業經濟時代高度產業分工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以產業部門日益細化、產業關聯複雜化、部門間交易規模龐大且交易量大增爲前提條件的,並對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產業固定化邊界進行一定程度調整的結果。這種調整打破了各種產業原有的邊界,導致產業之間更多的相互滲透與融合。在產業融合的背景下,現代服務業與其它產業,特別是和現代農業、先進製造業之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經濟活動由以生產爲中心已經轉向以服務爲中心,體現在農業和製造業部門的服務化上,表現爲農業和製造業部門生產的產品是爲了提供某種服務而生產的,例如通訊和家電產品,隨產品一同售出的有知識和技術服務;服務引導農業和製造業部門的技術變革和產品創新等。國際經驗表明,農業和製造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其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的提升更多靠服務業支撐。從產業關聯的角度來說,這一時期產業的中間投入中,現代服務業投入的比重將越來越大,而農業和製造業本身投入的比重則相對降低。這樣,一種爲農業和製造業生產而服務的產業就應運而生了,即生產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是爲生產而進行的服務業,或爲其它商品和服務的生產者用作中間投入的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依託農業與製造業、服務農業與製造業並實現良性互動。農業與製造業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生產性服務業則是農業與製造業提升和高端化的有機補充。隨着農業與製造業部門經濟規模的逐步擴大,它們對服務業的需求也將迅速增加,並會把這種需求滲透在現代農業與先進製造業前期研發、設計(培育),中期管理、融資和後期物流、銷售、售後服務、資訊反饋等全過程中。如此良性互動,不僅會促使企業內部會出現產業融合,而且會在產業鏈上促使農業、製造業與服務業間出現融合,還會使區域內的農業、製造業和服務業在一個特定空間上實現產業融合和集羣式發展。當然,企業按照市場分工的細化、深化和專業化要求,適時將服務外置和提升,可以加速產業融合的進程,實現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突破。事實上,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特徵,主要是打破了傳統的消費性服務業的侷限,開闢了生產性服務業的新領域,即原先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的自我服務內容,諸如市場調查、可行性研究、產品研發、風險資本、採購管理、物流配送、市場營銷、人力資源培訓等活動,實現獨立化、外置化和專業化,交於專門的機構實施。這些機構技術專、業務精、效率高,既可以使企業集中力量搞好專業生產,又可以降低投入成本,提高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