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網絡傳播技術課程羣體系建設論文

學問君 人氣:1.48W

青島農業大學影視與網絡傳播專業(以下簡稱傳播學)自2003年成立以來,不斷探索辦學模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提出了“立足山東,面向全國,培養應用型傳播學人才”的目標。隨着新媒體的興起,各種新舊媒體在形式、內容上互相融合,社會進入“媒介融合”時代。媒介融合的趨勢,對新聞傳播從業人員的業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爲培養新聞傳播人才主要陣地的高校,在教學理念、培養目標、教學改革和課程建設方面都應適應媒體形式的變化。“網絡傳播技術”課程羣是指傳播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與計算機網絡或新媒體傳播技術相關的課程,主要承擔與網絡傳播技術相關的內容講授,培養學生應用互聯網和計算機技術實現新媒體傳播的基本技能和媒體素養。該課程羣在傳播學專業教學中佔有重要地位,特別是針對網絡傳播方向,以滿足媒介融合時代對應用型傳播學人才的需求。本文將重點討論該課程羣的體系建設問題,以期對新媒體教育有所裨益。

網絡傳播技術課程羣體系建設論文

一、媒介融合對傳播學專業的影響

“媒介融合”(MediaConvergence)最早由麻省理工學院的浦爾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隨着互聯網的出現,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如報刊、廣播、電視等多種媒介融合在一起。媒介融合對新聞傳播專業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具備“多元融合”的知識背景,新聞傳播媒介生態環境發生了變化,要求從業人員既具有現代傳播觀念和全面深厚的知識結構,又具有熟練使用現代傳播技術和新聞採編能力。很多專家就媒介融合時代,如何把握“融合”的度紛紛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可以看出,媒介融合要求當前的新聞傳播人才不僅能應對傳統媒體的採、編、播等任務,還要熟悉手機、互聯網等新媒體的傳播特點,熟練掌握新媒體傳播的技能。以上研究雖然沒有直接談到網絡傳播技術方面的課程羣或體系建設問題,但涉及媒體環境下傳播學人才培養理念較多,進而影響到課程的設定問題,爲本課題的研究間接提供了指導和參考。網絡傳播技術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根據媒體形式的變化,將技術融合到新聞傳播學科中,以“融合”應對“融合”,建立完善“網絡傳播技術”課程羣體系,調整優化教學內容,將會爲培養應用型傳播學人才提供更好的幫助。

二、“網絡傳播技術”課程羣存在的問題

傳播學專業是山東省首批名校工程重點建設專業,雖然經過長期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程定位不夠明確

由於歷史原因,課程羣中的部分課程仍舊按照理工類課程的教學目標設定,並沒有按照應用型傳播學人才的發展目標來設計。主要原因是授課教師對傳播學專業缺少一定的瞭解,造成授課內容難度大,學生學習困難。如計算機網絡技術,對傳播學專業來說是一門專業基礎課,要求學生對計算機網絡的基本原理大致理解,不必掌握過多的原理,夠用即可。

(二)課程之間銜接不良,內容重複

由於課程大綱往往由任課教師單獨編寫,因此難免會造成課程之間銜接出問題。部分知識點在先修課中沒有講到,但在後續課中卻需要用到;或者有些內容在先修課與後續課中重複出現。如,HT-ML語言既可以出現在“網頁設計與製作”課程中,也可以出現在“網站建設與管理”中,如果兩者沒有協調好就會出現銜接問題。

(三)部分內容不適應新媒體發展,有待更新

隨着互聯網、手機等新興媒體的出現,部分課程內容出現與當前實際情況脫離的現象。這主要體現在教師備課時,按照教學大綱指導的內容進行準備,沒有結合行業的實際情況。而高校的教學內容往往滯後行業的發展,這樣一來就造成學生對授課內容學習積極性不高,認爲所學知識對今後的就業沒有幫助,產生煩躁厭學情緒。因此,應適當增加新的課程內容,如隨着雲計算、大數據的發展,對媒體數據進行挖掘、統計分析顯得日益重要,可以在相關課程增加此類內容。

(四)技術與傳播理論的融合程度不深

在多年的授課過程中發現,技術類課程往往容易脫離傳播理論而單獨存在,成爲純粹的技術。人們往往欣喜於一種新的媒體傳播技術的出現或互聯網應用形式的更新,卻沒有對其傳播方式進行深入的分析,沒有從傳播學的視角來審視這些日新月異的技術。從傳播學角度而言,技術存在的價值恰恰在於利用它能爲資訊傳播提供哪些服務,實現傳播的目的,因此,網絡傳播技術課程羣應該在傳播學的專業理論框架下進行深度的融合。

三、“網絡傳播技術”課程羣體系建設方案

(一)建設思路

首先,傳播學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定位於應用型人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人才規格是面向社會生產一線,具有紮實的新聞傳播理論基礎,在實際工作中能熟練運用多種媒體傳播技術,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這樣的人才社會需求量更大,網絡傳播技術類課程要緊緊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這一總體目標。其次,網絡技術課程羣的建設要調研行業企業的實際需求,掌握當前行業採用的主流技術、發展動態,特別是行業爲適應當前媒介融合的發展形勢,對用人提出了哪些新的標準,知道行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再者,課程體系建設中應重視實踐能力培養。傳播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特別是在媒體高度融合的情況下,新聞傳播工作者不僅要能提供文字、圖片、聲音、視頻,還要深諳各種媒體形式的傳播要領,而這些僅僅透過理論學習是不能掌握的,必須透過實踐反覆練習。網絡傳播技術課程羣體系重構與優化過程要將整個實踐課程貫穿到各個學期。

(二)課程羣體系重構與優化

課程羣越來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視,其重構一般採用“自頂向下,逐步細化”的方法,縱向來看將課程羣分爲基礎課程、主幹課程、方向課程三個階段,橫向上看每個階段分爲傳播理論、網絡技術理論課、網絡技術實驗課三個部分,這樣總體上形成了“三個階段,三條主線”的課程羣結構。第一階段爲基礎必修課,主要目的是爲學生絡技術課程打下基礎。“網絡傳播概論”讓學生了解網絡傳播的概念、傳播方式及其相關理論,爲今後學習其他課程做好準備;“計算機導論”是瞭解計算機的第一門課程,可以培養學生對資訊技術的認知能力及學科知識;而“程序設計語言”是今後絡技術類課程的必備基礎,培養學生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和編程能力,所以放在基礎課階段開設,同時還配備課內實驗,實驗規模較小,可以單獨完成。第二階段爲主幹課程,是課程羣最爲核心的部分。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出發,本着“厚基礎,寬口徑,精專業”的原則,無論今後學生的專業方向是選擇前臺美工還是後臺編程方面,該階段的課程設定都可以滿足需要。此階段的傳播理論課主要是“網絡傳播實務”,該課程從新聞傳播實務的角度明確學習技術類課程的目標,讓學生從傳播學的角度去把握技術類課程,而不是單純的唯技術論。“計算機網絡技術”側重於講解計算機網絡的基本概念和應用層技術。透過安排課程實習,讓學生能夠動手搭建計算機網絡環境,爲今後的網絡傳播應用建立基礎。“網站建設與管理”讓學生掌握網站建設的.需求、設計、開發、部署、測試等完整流程。而“網頁設計”與“數據庫技術與應用”分別爲網站的前端、後臺的開發奠定基礎,實際工作中需要前後臺開發互相配合。第三階段將側重方向課程的設定。課題組透過到復旦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南京師範大學、浙江傳媒學院等高校以及青島市軟件園等開展行業企業調研,結合自己的辦學情況,設定爲網站前臺和後端開發兩個方向的課程模組。根據當前行業需求,開設網站美工課程,主要講授色彩、字型、創意以及用戶體驗等方面的內容。另外,還根據當前網絡媒體的發展需求,開設“網絡新聞編輯”課程,討論網絡新聞編輯活動的方方面面及新近發展,從理念、執行、事例到版面、圖片、音視頻以及新興媒體等。這兩門課都是在網頁設計的基礎上延伸。而在後臺開發方面,承接“數據庫技術和應用”課程,學生可以選擇“網站應用系統開發”以及“手機媒體APP開發”兩門課,爲媒體行業培養後臺開發人員。特別是手機媒體APP,隨着近年來移動傳媒業的發展,具有較大市場空間。“網絡媒體經營與管理”爲較高層次的媒介管理理論,可以作爲該階段學生的傳媒理論選修課程。同時,該階段實習任務設定爲“網絡傳播畢業實習”,要求學生完成一個完整的新聞專題網站的設計、開發和部署工作,可以爲PC版,也可以是移動版,以此檢驗學生對課程羣的掌握情況。縱向來看,三個階段整體上又有三條脈絡,分別爲傳播理論、網絡技術理論課程、網絡技術實習課程。傳播理論從概論、實務再到管理,層次逐漸提高;實習從課內實習、課程實習,再到畢業綜合實習,難度也逐漸加大。這樣,在三個階段形成了以網絡技術課程羣爲中心主線,同時以傳媒理論爲輔助主線,而又同時兼顧實習實踐能力培養主線,三線齊發的課程體系。在設定課程體系的同時,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及知識點進行了詳細的梳理,使得各門課程間有良好的銜接,同時增加新的授課內容以適應媒介融合發展的需要。

四、結語

媒介融合必然導致傳媒行業對人才需求的變化,促進高校調整人才培養目標。我校傳播學專業網絡傳播技術課程羣的建設,按照“三個階段”來構建不同層次的課程,同時兼顧傳媒理論和實踐動手能力,形成了“三條主線”並行的培養方式,爲培養應用型傳媒專業人才提拱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