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社會保障學課程實踐教學改革探討論文

學問君 人氣:1.34W

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乃至工作,大家都接觸過論文吧,論文是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一種說理文章。一篇什麼樣的論文才能稱爲優秀論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社會保障學課程實踐教學改革探討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社會保障學課程實踐教學改革探討論文

摘要:社會保障學是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基礎課程,但在以往的教學中一直存在重理論輕實踐,教學內容嚴重落後於社保政策的發展,教師知識和資訊更新過慢等問題。爲了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力資源管理人才,社會保障學課程的改革需要從調整教學的目標和內容,關注學科熱點,促進實踐教學等方面入手。

關鍵詞:社會保障學;實踐教學改革;應用型人才

隨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民生”問題逐漸成爲我國政府和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和“民生”問題相關的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性也隨之突顯出來。社會保障工作是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對於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學生而言,必需掌握紮實的、與時俱進的社會保障知識。然而,在當前的社會保障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教學內容嚴重滯後於社保政策的變動、教師知識更新過慢、忽視實踐教學及實踐教學資源受限等問題。爲進一步提高社會保障學的教學效果,本文從調整教學模式、關注學科熱點、以“應用”爲嚮導促進實踐教學等方面入手進行社會保障學實踐教學改革研究。

1、社會保障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對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畢業生而言,今後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和社會保障相關的。目前我國高等院校大都把社會保障學設定爲專業基礎課程,只有部分院校把社會保障學列入專業選修課程。社會保障學是一門應用性、實踐性、政策性都極強的學科。

第一,在社會保障體系中,各種規章制度十分複雜,世界各國,乃至中國的各個地市的具體規定都不同。

自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我國社會保障的各項事業迅速發展,相關的理念和制度也在不停地發生變化。在這個過程中,一些教師自身並沒有緊跟時代和政策的發展,及時吸收這些新資訊、新知識,在教學過程中一味地照搬課本,造成課堂的教學內容嚴重滯後於時代的發展。

第二,我國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實踐教學很多時候停留在口號中,理論灌輸仍是目前很多應用型院校課堂教學的主要模式。

教師照本宣科講解社會保障的理論和制度,很容易讓學生覺得課程枯燥無味,使學生無法對社保政策產生興趣和感性認識,教學效果不佳,從而造成畢業生在工作中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基於應用導向和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就是對課程體系進行優化設計,合理安排課程內容,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透過實踐教學增強學生對社保知識的感性認識,並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社會保障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加學生在就業市場的競爭能力。

第三,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實踐教學資源有限的問題。

比如,學生很難有機會到社保經辦機構去實地體驗。除了設定有社會保障專業的院校以外,很少有學校爲人力資源管理專業配備社會保障的仿真模擬軟件。

2、社會保障學實踐教學改革目標的確立。

第一,培養學生的“民生”意識。

社會保障的實踐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社會保障制度的理論,更應該培養學生的“民生”意識。筆者在社會保障課程教學過程中,感到目前很多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的原因是沒有“民生”意識。學生因受自身閱歷的限制,認爲社保和自己關係不大,不關心“民生”問題和社保熱點,對課程內容自然缺乏興趣。因此,實踐改革的首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民生”意識,幫助學生樹立爲社會大衆服務的意識及社會責任感。

第二,要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社會保障是民生之基,民生之本,是一項綜合性服務事業。社會保障事業需要理論和實踐能力同時具備的綜合性人才。在培養學生“民生”意識的同時,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應用型本科培養的不是背誦理論制度的人,而是要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會實際操作的應用型人才。

第三,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在經濟全球化、科學技術更新週期不斷加快的當代社會,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取決於人才的質量。而人才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與人才創新能力緊密相關。因此,社會保障學的實踐教學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透過實踐教學,引導學生髮現我國社會保障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潛能和創新思維,使學生主動參與到現實社會保障問題的分析和處理過程中去,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社會保障學教學改革實施過程。

基於社會保障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以及實踐教學改革的目標,筆者在所在學校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進行了一系列的實踐教學的改革實踐。

(1)課堂實踐教學的實施。

①社保新聞熱點的解讀。

社會保障的教材分爲理論部分和實務部分。學期的第一週是教師理論講解周。從第二週開始,根據課程內容,採取“以社會熱點爲中心,讀新聞評新聞”的課程教學模式。在課程上,首先對學生分組,根據班級的具體情況,將56名學生分爲8個小組。然後把老年社會保障、醫療保險、就業保障、失業保險、工傷保險、住房保障、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相關內容依次分配給各個小組。要求學生在課前對課本進行預習,並根據各自承擔的專題內容分工收集相關社保新聞和熱點問題。

每堂課的第一項任務是各小組面向全體同學解讀社保相關新聞。在解讀社保新聞過程中,各組還需要聯繫教材相關內容製作PPT,並在課堂上進行簡要講解和案例分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做啓發性的指導。學生透過新聞的收集和解讀、課程內容的講解、回答教師和同學提問的環節,學會主動學習,增強基本理論的實際運用能力。透過社保新聞解讀環節,促使學生主動去了解民生,關心民生,增強對社保的敏感性,培養學生對社會保障這門課的興趣及社會責任感。此外,各小組對專題進行新聞收集和討論的過程,也可以提高學生的資訊收集和交流能力。

②課程論文的寫作。

社會保障學是一門政策性和動態性並存的學科。近年來,各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都在改革和發展中。我國的社保制度發展尤爲迅速,過程中也存在各種各樣需要解決的問題,然而這些變革和問題在教材中是無法及時體現出來的,因爲社保教材只能給學生呈現社會保障的整體框架。社會保障課程的實踐教學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就需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中國社會保障事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因此,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上,透過教師的指導,讓各組學生獨立完成社保相關專題的課程論文寫作。前一階段的課程講解及新聞解讀,爲論文的'材料準備奠定了基礎,各小組的論文既是對課本的深刻認識,也是對社會現狀的深入總結。

在實踐中,8個小組所研究的論文分別爲:《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養老服務體系研究——以馬鞍山市爲例》《企業職工對延遲退休的意願研究——以馬鞍山市某國有企業爲例》《城鎮單獨家庭生育意願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於馬鞍山市的分析》《構建農村留守兒童福利體系的思考——以安徽省××村爲例》《職業教育與“農二代”社會流動》《關於大學生失業保險制度的研究》《馬鞍山市高校大學生醫療保險意識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人口老齡化及我國農村養老保障問題研究》。

這些課程論文包含了近年兩會熱點及社會所關注的主要“民生”問題,比如:人口老齡化和養老問題、延遲退休、農民工和大學生就業、留守兒童福利、醫療保險改革等。教學改革的意義是着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分析社會現狀的能力。課程論文是對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總結,透過論文的寫作,學生在不斷的認識和實踐中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爲教改最大的受益者。以第一組的《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養老服務體系研究》爲例,學生將兩會熱點與馬鞍山市的現狀相結合,從馬鞍山市社保局、民政局收集了大量的資訊,深入淺出地分析了馬鞍山目前養老產業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馬鞍山市未來養老服務產業發展的解決方案。

(2)課外實踐教學的實施。

除了課堂內的實踐教學,教師還要積極將課程內容融入各種社會團體活動之中,鼓勵和組織學生參加創新創業比賽、社會保障知識競賽、社會保障技能競賽、校園志願公益活動,等等。例如,本校2010級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就以“養老服務產業—老年送餐”項目與“失地農民的養老保障”項目參加“挑戰杯”比賽,並取得良好的成績。另外,在課程論文的寫作過程中,教師要組織和指導學生進行實地調查、參觀訪問等,豐富和鞏固學生的理論知識。例如,第五組的課題,學生爲了完成課程論文,深入留守兒童學校和家庭,以調查訪問和開座談會的形式,收集了馬鞍山留守兒童福利狀況的第一手資料,形成了高質量的論文。

另外,實踐教學還可採用其他多種形式,比如請馬鞍山社保局的相關工作的人員走進課堂,給學生們介紹最新的社保政策;聯繫相關社保機構,使學生有機會親身參與到社保流程當中去,使學生接觸到社保制度的實際執行過程,掌握最新的社保制度和技能,培養學生處理社保現實問題的能力,使他們成爲創新型實踐型的應用人才。

4、結語。

以培養學生應用型能力爲主的實踐教學模式,培養了學生的民生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透過課堂和社會實踐的結合,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調查、文獻檢索的能力,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社會保障的基本理論和操作技能。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吸取新資訊和新知識並結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引導學生去閱讀、觀察、討論和思考,促進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解決社保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就業競爭力的進一步提高。

主要參考文獻:

[1]張軍。論應用型本科高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勞動保障世界:理論版,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