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本土化高等教育哲學價值觀分析論文

學問君 人氣:1.75W

摘要: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一書在我國高等教育哲學興起之時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經過一番批判之後,我國學者創新性地提出本土的高等教育哲學,每位批判者都基於中國國情,在布魯貝克認識論和政治論的高等教育哲學的基礎上,立足於不同的邏輯起點提出不同的高等教育哲學價值觀,這些本土的高等教育哲學價值觀與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價值觀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本土化高等教育哲學價值觀分析論文

關鍵詞:本土化;高等教育哲學;價值觀

經過查詢大量文獻可以看出:關於各種不同高等教育哲學價值觀比較的文章不多,且更多的是對不同的高等教育哲學價值觀的認識,對他們之間的外在區別和內在聯繫、共性與個性沒有太多措辭,本文旨在對不同高等教育哲學價值觀進行比較。

一、高等教育哲學觀概述

(一)政治論的高等教育哲學。該觀點的代表人物是布魯貝克,出生於1898年;1924年,26歲的他取得碩士學位,在達特茅斯學院講授高等教育學,之後30年任耶魯大學教育史和教育哲學教授,又10年在密芝安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講授高等教育思想述評,1969年退休,1978年出版《高等教育哲學》,1982年再版。該觀點的邏輯起點是高深學問[1]。作者認爲普通教育哲學不能解決高等教育中出現的問題,高等教育研究高深的學問,把高深學問作爲全書的一個基點,也是此高等教育哲學的邏輯起點。該觀點的主要內容包括:政治論的高等教育哲學強調價值判斷,考慮價值問題;以社會需要爲出發點,強調社會本位,大學的最終目的是爲社會服務,爲社會培養服務人才;把高深學問作爲手段,作爲爲社會服務的工具,達到爲國家服務的目的;大學只不過是統治階級的知識之翼;學術自治和學術自由是有限的[2]。

(二)認識論的高等教育哲學。認識論的高等教育哲學的代表人物是布魯貝克,邏輯起點是高深學問,上面已有介紹,這裏不再贅述。該觀點的主要內容包括:強調價值自由,擺脫價值影響;把高深學問本身作爲目的,以一種閒逸的、好奇的態度追求知識,是對知識本身的追求,不考慮其他因素;強調知識本位,忽視知識之外的社會現實;認爲應該在學術和現實之間劃一條明確的界限,崇尚學術自治和學術自由;追求高深學問的客觀性和純理論的研究,認爲高深學問忠實於真理,不僅要求絕對忠實於客觀事實,而且要求盡力做到理論簡潔、解釋有力、概念文雅、邏輯嚴密[3]。

(三)生命論的高等教育哲學。該觀點的代表人物是張楚廷,1937年出生於印度尼西亞,後回到家鄉湖北。1955年考入湖南師範學院數學系,1979年以後歷任數學講師、副教授、教授,後又研習教育學,並任教育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86年—2000年任湖南師範大學校長。該觀點邏輯起點是人的發展。張教授認爲,高深學問是高等教育的外部特徵,人才是關鍵所在,應該把人的發展作爲高等教育哲學的研究基點。該觀點的主要內容包括:認爲人的生命特性體現在人的精神性,教育起源於人特殊的生命活動,高等教育具有超越性;生命論的高等教育哲學是一種張揚個性解放、精神活力的特殊“人本論”;以人本爲主線,從人的本體論出發闡述生命論的高等教育哲學;高等教育是爲了完善人的智慧和修養,高等教育的主要論述對象是人,人才是關鍵所在,應把人的發展作爲高等教育哲學的研究基點;高等教育是以人爲最終出發點,最終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4][5]。

(四)智慧論的高等教育哲學。該觀點的代表人物是周光迅,1956年出生,198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哲學專業;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人文與法學院院長;1998年晉升教授,思想政治教育碩士生導師,畢業後一直在高校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課教學與科研工作。該觀點的邏輯起點是哲學與教育的關係。周教授本身是哲學專業,他利用自身的優勢專業結合對教育的認識提出智慧論的高等教育哲學,認爲應從哲學與教育的關係入手尋求高等教育哲學的邏輯起點。該觀點的主要內容包括:認爲將哲學和教育聯繫起來的是大智慧;哲學是愛智之學,是教人產生強烈“愛智激情”之學,最終是教人追求大智慧;教育是使人開智的活動,真正的教育也是教人追求大智慧;哲學與教育是一致的:哲學是讓人樹立起愛智理念,教育是使人開智的途徑;哲學讓人“愛智”,教育使人“開智”;作者還高度概括了中國古代高等教育哲學思想的四大主題:天人合一、不言之教、明理滅欲、知行合一[6]。

二、本土化的高等教育哲學價值觀存在的一些共性

上述高等教育哲學價值觀基本上都是以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觀爲源頭,結合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實際,在布魯貝克認識論和政治論的高等教育哲學基礎上提出本土化的高等教育哲學,這幾類高等教育哲學的新探索,事實上既是對布魯貝克等前人研究的超越,又是一種繼承創新,是一脈相承的科學發展。引用賀武華在《中國高等教育哲學研究的自醒》一文中闡述中國高等教育哲學研究興起的幾大特點:

(一)高等教育哲學研究從經典解讀到自主尋思。一直以來,由於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之普遍的經典權威性,我國學者對高等教育哲學的研究形成了對作爲鼻祖的布魯貝克學說的研究傳統和路徑依賴。國內學者對於這本經典在中國的引進大致經歷了從工具書式的引進到書評式的引進再到反思與批判式的引進這樣一個過程。隨着時間的推移,學者們開始關注我國高等教育實情,在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基礎上,結合中國實際提出了本土化的高等教育哲學。賀武華提到:基於對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研究範式的考察,進一步提出我們需要的是中國教育哲學思想體系研究而不是教育哲學學科體系的建構[7]。

(二)高等教育哲學研究注重學科體系的建構。《高等教育哲學》原著的名稱是OnthePhilosophyofHigherEducation,而不是thePhilosophyofHigherEducation。所以,作者的本意應該是關於高等教育哲學方面的論述,不是高等教育哲學體系的建構;是對各種哲學流派的融合,不是提出一個新的哲學流派。高等教育哲學特定的研究對象:高等教育中一些最基本的理論問題。中國高等教育哲學在新興之時,基於中國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論問題,強調體系創建是有必要的。

(三)高等教育哲學研究密切關注實踐,不斷豐富高等教育思想理論。時下,運用這種哲學方法提煉教育思想,提高教育思想的理論水平,促進教育實踐的理性化反思與發展,已成爲高等教育哲學研究的新增點,不斷豐富高等教育哲學的思想理論[8]。

三、本土化的高等教育哲學與傳統的高等教育哲學之間的聯繫

(一)生命論的高等教育哲學與政治論和認識論的高等教育哲學。生命論的高等教育哲學是張楚廷教授提出來的。他對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中提出的論斷“存在着兩種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學基礎———認識論基礎和政治論基礎”提出了強烈的質疑。他認爲,雖然布魯貝克把兩種高等教育哲學與大學確立自己地位的兩種途徑看作同一的觀點,有一定的道理,但大學的本性肯定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問題,大學的功能、作用、地位並不能完全取代對本性的確認。而且,他透過對教育本性、教育原理、教育目的、教育內容直到教育方法進行考察,並對既有哲學的考察和對數種不同類型大學誕生的案例進行分析,認爲“以認識論和政治論爲基礎”的兩種高等教育哲學不完全有效[9]。張楚廷教授的睿智在於並沒有把目光停留在懷疑的層面,而是用一種馬克思主義哲學觀分析高等教育哲學。他深信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有活生生的人存在,認爲馬克思的社會理想,其核心就在人,追尋一個怎樣的社會更有利於人,核心就在人的發展、人的個性、人的自由、人的尊嚴、人的解放、人的幸福、人不再被異化。作者認爲高等教育原本是作爲人生活的一部分而誕生的,高等教育是人的特殊生命活力的進一步騰昇和上揚,進而提出“以生命論爲基礎”的高等教育哲學,並以此爲依據關照高等教育可能的範圍、程度、目的和方法等。由此看來,張楚廷教授並不是憑空提出生命論的高等教育哲學的,而是基於對高等教育多樣性的分析,對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兩論的質疑,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觀,在布魯貝克兩論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這樣看來生命論的高等教育哲學與政治論和認識論的高等教育哲學還是有淵源的.。

(二)智慧論的高等教育哲學與政治論和認識論的高等教育哲學。周光迅教授的《哲學視野下的高等教育學》極大地豐富了高等教育哲學的研究,是中外高等教育哲學研究成果的傳承與創新,無論是在研究視角、分析範式,還是在建構學科體系等方面,他都揭示了自己的獨特與創新之處。布魯貝克主要總結了美國高等教育曾經遇到的八個基本問題;周光迅教授從哲學基本立場出發,運用哲學一般原理研究高等教育問題,論述極富思辨色彩,是一次真正的哲學反思、哲學追問、哲學批判。因此,在智慧論的高等教育哲學看來,教育所承擔的價值使命,或認識論的(人出於閒逸的好奇精神追求知識,認識世界、掌握世界)或政治論的(高等教育必須對民族、國家的發展承擔起應有責任和義務;人們探索知識不僅出於閒逸的好奇,還因爲它對國家有着深遠影響)或生命論的(以人本身作爲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都要以讓人擁有一種“大智慧”爲前提,這種引領人類文明健康發展的“大智慧”纔是高等教育哲學存在和發展的最高使命。此外,周光迅教授跳出“社會本位論”、“知識本位論”、“個體本位論”等以往研究教育的功能的套路,獨具匠心地提出了高等教育哲學的三大基本功能:重塑大學理念、提煉時代精神、引導文明走向[10]。

四、結語

透過以上分析比較,可以看出認識論和政治論的高等教育哲學是由布魯貝克提出並被國內學者廣泛應用的;生命論的高等教育哲學都以人爲出發點;智慧論的高等教育哲學都涉及古代經典論述;無論是哪一種高等教育哲學都與認識論和政治論的高等教育學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們既是對兩論的批判反思,又是對兩論的繼承創新,並基於我國高等教育的實踐。從古至今,思想開放的時代也是學術大爲發展的時代,“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學者們的願景[11]。在社會快速發展的時代,單從“認識論”或“政治論”分析高等教育哲學的基礎問題日漸凸顯其片面性,缺乏說服力,缺乏實質性的意義,就需要用發展的眼光重新審視高等教育哲學的基礎。

參考文獻:

[1][2][3]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6.

[4]張楚廷.高等教育生命論哲學觀[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2005(9).

[5][9]張楚廷著.高等教育哲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6][10]周光迅著.哲學視野中的高等教育哲學[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6.

[7]趙軍.高等教育哲學的補白與旁釋———兼論教育哲學體系的建構[J].當代教育科學,2005(5).

[8]賀武華.中國高等教育哲學研究的自醒[J].高等教育學研究,2008(1).

[11]萬梅.多元哲學觀的並存[J].高教研究,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