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運用多種手段,提高學習興趣

學問君 人氣:9.4K
運用多種手段,提高學習興趣
        興趣是點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識的動力。古人云:“教人未見其趣,必不樂學。”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沒有絲毫興趣而強加性學習,只會扼殺學生的探索真理的慾望”。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動機中的重要成分,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是推動學生產生尋求知識,從事學習活動的強大心理動因。常言道:“成功的真正奧祕是興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皮亞傑也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於興趣。”因此,教師應該採用多種方式和手段,啓發和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和濃厚的學習興趣,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性貫穿於教學全過程,把教育外部需求轉化的學生自覺的內在需求,變苦學爲樂學,變“要我學”爲“我要學”,就一定能夠把更多的學生留在歷史課堂。其具體方法是:
        利用圖畫進行情景教學。藉助圖畫可以再現歷史情景,學生看得清楚,感受的真切,展開豐富的想象,有利於學生髮散思維的培養。
        例如: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問題,教材給了三幅圖畫:《紐約華爾街股票交易所前擁擠的人羣》、《職業介紹所前長隊》、《“胡佛村”及其“村”民》。 
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是怎樣的狀況呢?教學時可充分利用這些形象圖,讓學生髮揮他們的想象,再加上教師適當的點撥來創設經濟危機時的情景:拋售股票,大批工人失業,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胡佛總統“家家鍋裏有一隻雞”的誓言成爲泡影,……再把另外出示的一幅《資本家銷燬大量產品》圖與此情景對比,使學生加深對這次危機的感性認識,並體會危機中災難最深重的是勞動人民羣衆,從而揭露資本主義制度的腐朽性。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引入“史詩”的作用。表現了中國歷史上,各族人民反抗外族統治者的壓迫和侵略的英雄事蹟;表現了中華民族抵禦外國殖民侵略前赴後繼,頑強不屈的民族精神。南宋時,岳飛“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岳飛《滿江紅》),抗金業績;元末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汀洋》)爲國捐軀的愛國行爲,都表現了在民族危難的緊急關頭,許多民族英雄捐軀赴國難的愛國壯舉和民族精神。
        老師根據教材的實際情況,有所選擇的引入,做到新穎多樣,妙趣橫生、能迅速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想學、喜歡學。如:我在講《文藝復興》中的意大利“美術三傑”時這樣說過:“名畫《蒙娜麗莎》是誰的作品,畫家在畫該作品時下了不少功夫,特別是作品人物的神祕的微笑吸引了世界許多學者殫精竭慮、年復一年的探討。該作品身後發生了許多許多的趣聞,你們想了解嗎?”又如:我在講授改革開放時,我在上新課前先放歌曲《春天的故事》,然後提問學生,這首歌曲歌頌什麼?“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的春天的含義是什麼?“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中的“老人”指誰?“畫了一個圈”是指什麼?“一九九二年,又是一個春天”是指什麼?你們想了解這方面的內容嗎?這些引入,學生們被強烈地吸引住了,他們都很想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
        在教學中,我們模擬與真實歷史情景相似的歷史情景,謀求形似、神似、功能相似,結構相似等。教學中讓學生得其“情”而進,觀其“景”而入。在模擬的歷史情景之中,讓學生帶着興趣去參與,帶着情感去體驗,帶着疑問去思考。歷史情景的運用將爲歷史學科教學掀開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