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林語堂“近情”理論的人性體現

學問君 人氣:1.05W

摘要: 林語堂的“近情”理論關注人的生活,重視情感和事理,高度讚揚人性。這正與學術界對“人學”的定義相吻合,本論文正是在這個基礎上研究林語堂的“近情”理論是如何表現“文學是人學”的原則的。

林語堂“近情”理論的人性體現

關鍵詞:近情 生活 人性

林語堂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一個很有成就的文學家、翻譯家、學者和發明家,他稱自己爲“一團矛盾”,這主要是因爲他最大限度地接受了中西文化,造成了思想上的複雜性和多面性。在中西文化的融合過程中林語堂最爲熱愛的是人文主義,他在《從基督教到異教徒》一文中寫道:“我熱愛這種理論,我已從一個基督教徒轉變爲了人文主義者。”他將他摯愛的人文主義理論完全放入到他的文學創作理論中。在《生活的藝術》一書中他將這種人文主義的創作觀定義爲“近情”,他說:“近情,中文譯作情理,其中包括着人情和天理兩個元素。情代表着可以活動的人性元素,而理則代表着宇宙之萬古不移的定理。”透過分析可以看出林語堂的“近情”包含三方面的內容:一是以人類生活爲描寫對象,二是注重情感,尊重事理,三是文學肯定人性。錢穀融在《<論“文學是人學”>一文的自我批判提綱》提出文學最後必然要歸結到作家對人的看法、作品對人的影響上,因此文學是“人學”。林語堂的“近情”理論關注人的生活,重視人的主體性和人性,林語堂的“近情”觀至始至終踐行者文學是人學的原則。

一、以人類生活爲描寫對象

林語堂的一切文學作品都圍繞着我們的現實生活進行創作。他在《生活的藝術》一書中用了很大的篇幅對人類享受生活的事件進行了詳細地描述,從躺在椅中,抽着菸捲到是穿西裝還是中裝。每件極其細小的事件他都可以用很大的筆觸寫出,着裝的不同表現了他對自由的看法,菸捲和躺椅體現瞭如何享受生活。林語堂的`《蘇東坡傳》以最大限度地還原蘇東坡的生活狀態爲目的。他的散文、小說對生活的細枝末節也不厭其煩地進行了敘述。他說:“文學最要緊的必須是打動人心,只要它把生活描寫得真實。”“人必須自尋其相近的靈魂,然後其作品乃能成爲生活的。”林語堂正是在把握生活的基礎上才創作出了很多藝術價值很高的文學作品。卡希爾在《人論》中提出藝術是導向對事物和人類生活得出客觀見解的途徑之一。它不是對實在的摹仿,而是對實在的發現。林語堂透過文學創作表述了自己嚮往自由,尋求人性解放的終級目標。由於對人性的崇拜林語堂推崇莎士比亞式的創作,反對席勒式的傳聲筒。他的文學創作以生活爲基礎但是並不是單純地模仿,他將自己的文學作品提升到了展現人性美和人性力量的角度,使文學創作高於生活,具有了典型化的功能。《京華煙雲》中姚木蘭的愛戀和婚姻代表了當時社會中普遍具有新思想女性的愛情觀,同時她一生命運多舛,經歷了別人或許一生都不會經歷的事件。林語堂透過姚木蘭的生活表現了中國人樂天知足的生活,達到了以一個典型人物代替整體生活的目的。

二、注重情感,尊重事理

林語堂認爲一切有價值的文學作品是人的心靈的表達,情感的抒發,林語堂認爲文學創作要蘊含人的情感,而不能一味單純地吶喊。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並且懂得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於對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林語堂在文學創造中將自己的情感體驗投射到創作對象上,得到了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透過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林語堂以一種形象生動的方式表現了人性的舒展。紅牡丹》中牡丹擺脫了世俗的眼光,勇於追求愛情的自由和自由的人性。同時林語堂認爲文學描寫的對象都有自己獨特的屬性,都有自己的的事理,文學創作不能忽視這些事理而隨意寫作。失去了這些事理,文學就喪失了真實性,我們必定要正確認識我們文學創作的對象,以種內在的尺度使客體事物人性化。林語堂在《論西裝》中沒有忽視中西裝的客觀事理,把中裝鬆垮的特徵硬加到西裝上,而是原原本本的還原了西裝原有的屬性。

三、文學肯定人性

從人類誕生文明一直到現在,古今先哲們一直在探索人類生存的意義或者人生的本源。從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衆說紛紜,柏拉圖認爲是理式,老子認爲是“道”。但這些說法有一樣共同的目標,就是讓我們生活的世界更加美好,讓人類能夠發展完美的人性,走向最終的自由。林語堂以人文主義爲指導思想,一生都以自由爲人生追求的目標,踐行者着人性的最高理想。從小生活的環境讓他度過了淳樸而天真的童年。阪仔的居民日出而作,閒暇的時候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天,喝喝茶。童年自由自在的生活對林語堂今後的文學活動有着至關重要的影響。青年時期林語堂的文學活動遵循言論自由,想說什麼就什麼,毫無禁忌。中年時期思想成熟,用自己的生命踐行着幽默和閒適,快樂自由的享受生活,完善着自己的人性。晚年兒孫滿堂,林語堂更加珍愛生命,更加豪爽不羈,一生的積澱都在此刻化爲了能夠享受自由的讚歌。林語堂認爲只有合乎人的天性才能夠在人世中自在的生活,人世中自在的生活才能夠引導人類走向幸福。他說:“一切知識之目的,在謀人類之幸福”。林語堂強調人的自由,追求人類的幸福。在這種幸福中林語堂高度讚揚,肯定了人性。錢穀融在《文學是人學》中提到:“凡是能夠美化人們的靈魂,引導人們向上、刺激人們起來爲爭取美好的生活而鬥爭的作品,就是好作品,反之就是壞作品。”林語堂的文學創作透過“近情”理論中肯定了人的情感和人性,引導我們積極向上,追求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最後走向人類的自由。

卡希爾在《人論》中:“藝術家不僅必須感受事物的‘內在意義’和它們的道德生命,他還必須給他的情感以外形。”林語堂的“近情”理論正是在重視人的道德生命的基礎上,展開了對生活的讚美和人性的推崇。林語堂的理論將他推向了“人學”的行列。

四、結語

林語堂一生都在追求人性的解放,即使是在戰火年代,人人都以政治爲重,他都沒有放棄。他透過融入自己血液的“近情”觀盡情地進行對人性的歌頌。

參考文獻:

[1]林語堂.林語堂散文經典全編[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2]卡希爾.甘陽譯.人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3]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錢穀融.論《“文學是人學”》一文的自我批判提綱.[J].文藝研究,19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