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高揚現代科學理性的哲學理論

學問君 人氣:2.83W
高揚現代科學理性的哲學理論
  在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這一古老的學科也面臨着如何跟上現代科技發展步伐的嚴竣挑戰,也就是如何既能保持哲學最大限度的普適性和應變性等特點,又能避免自然在表述哲學原理時容易引起的歧義及由此引發的諸多爭論?產生於一百多年前的哲學怎樣才能在大橫斷性、跨域性的科學技術層出不窮的今天,繼續發揮對各門具體科學的作用?中國出版社推出的張玉祥教授的專著《廣譜哲學探索》一書,對實現哲學的現代科學形式進行了紮紮實實、具有開創性和挑戰性的新探索。特別是在高揚哲學的現代科學理性方面,廣譜哲學做了一系列令人折服的工作。下面筆者擬從三個側面談些感受。
一、廣譜哲學爲實現傳統哲學的現代科學形式開闢了一條嶄新的道路
一般來說,哲學是一個純粹觀念性、思辨性的學科,其科學性主要表現在它如實地反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普遍規律上,但傳統哲學的表現形式確有不可避免的缺陷,即自然語言含義的模糊性、多義性和思辨思維的某種神祕色彩,這是導致哲學史上對許多命題長期論戰不休的重要原因之一。近現代以來,許多哲學工作者和自然科學工作者曾試圖運用自然科學尤其是工具來改造傳統哲學的形式,但由於近現代自然科學發展水平和視野的限制,這些嘗試終未成功。這是因爲這種“改造”使哲學變成了實證科學,喪失了哲學的根本性質,離開了哲學的“譜”,並因而招致了許多哲學家的批評。張玉祥教授在長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中,認真吸取了上在哲學科學化、規範化間題上的種種教訓,鮮明地提出了“廣義公理化、廣義模型化、廣義數學化、廣義程序化”的“四化”標準,充分吸收和揚棄系統科學、泛系方法論與現代結構類數學(集合論、圖論、近世代數、數理等)的新成果,使廣譜哲學奠基在極其寬厚的科學和數學基礎上,初步成功地實現了哲學“四化”的目標。
從常規科學的眼光看,很難想像邁出這一步的困難有多大。精通數理自然科學的人都知道,對於實際的工程技術問題,可運用觀察實驗手段計量或模擬的問題,模型化、數學化與程序化是比較容易做到的。但對於像、民間諺語中的哲理、一般事物的哲學、絕大多數人形成的思想共識等等純粹思想性、無法直接度量與操作的東西要實現這幾“化”,確有天方夜譚的感覺。至於公理化則一般要到一門數學或精密自然科學成熟到很高的程度才能進行,而哲學還處在不同學派的經常爭鳴之中,要找出公理化方法要求的無爭議的原始概念和不證自明的公理是無法想像的。廣譜哲學的首要的或關鍵的一步是她針對傳統哲學的現狀和實際,把絕大多數人心目中狹義的公理化、模型化、數學化與程序化的概念拓展到含義極其廣泛又相對確切的水平上;特別是她找到並創造性地運用了泛系方法論這樣一個可模擬一般事物機理的銳利武器,從而使哲學的現代科學化這樣一個“神話”成爲現實。
二、廣譜哲學轉變了哲學的傳統思維方式,爲溝通當代自然科學家和哲學家的思維方式建造了一座寬闊的橋樑
廣譜哲學以現代科學技術的語言、模型和方法來模擬和描述哲學問題,這種模擬和描述,不是一個單純的、外在表現形式問題,它的觸角所“伸入”的'是哲學問題的內在結構,因而它改變的就不僅是哲學問題的描述形式,而是哲學的思維方式。例如哲學思維要求對複雜的歷史現象要從宏觀整體上去把握,要抓住“主流”,但對於一般的而非特殊的、任意的而非具體的社會歷史,什麼是“宏觀整體”?什麼是“主流”?如何去把握?如何去抓?傳統哲學沒有進一步的、可操作的方法論,它僅僅是提了一個要求而已。廣譜哲學則提出了形式具體的“歷史望遠鏡理論”,它爲“歷史望遠鏡”下了一個可操作性的結構化的定義,併爲如何使用“歷史望遠鏡”制定了一個不失普適性而又模型化的五步觀測程序。這就把哲學家們純粹定性的、觀念的、思辨的思維方式轉化爲可觀察、可控制、可模擬及可運作的思維方式。

毫無疑問,廣譜哲學所實現的這種轉變,爲溝通當代自然科學家和哲學家的思維方式建造了一座可雙向交流的寬闊的橋樑。人們知道,早在黑格爾哲學在德國和歐洲廣泛傳佈的鼎盛時期,著名生物學家施萊登、大數學家高斯等一大批自然科學家和數學家都曾經對黑格爾的思辨體系表示了深深的厭惡。而黑格爾則對以牛頓力學爲代表的經典科學及其自然觀做了深入的解剖和辛辣的批判。應該說,這種哲學家和自然科學家之間對立和互相詆譭的狀態從未停止過。直到今天,“兩大陣營”的互相蔑視和攻訐的現象仍然時有發生。究其原因,在於哲學家和自然科學家在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上存在着巨大的鴻溝。廣譜哲學的一個重大價值就在於,她以現代科學的語言、方法、模型來模擬和描述哲學問題,這就產生了一個雙向的效果:一方面,她有利於廣大自然科學工作者對曾經貌似空洞玄虛的哲學產生學習和研究的興趣,使他們藉助現代科學語言直接吸取哲學營養。另一方面,廣譜哲學的現代科學形式也向當代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勿庸諱言,由於傳統的學科劃分壁壘,由於思想和體制的原因,哲學和社會科學工作者的絕大多數不熟悉現代科學的陳述方式,不瞭解現代數學的廣義量化趨勢,不少人的知識層次還停留在近代經典科學和數學的水平上。要了解或掌握廣譜哲學,甚至要評價廣譜哲學,必須具有相當廣泛深入的現代科學(如系統科學、泛系方法論)和現代數學(如離散數學)的知識。廣譜哲學的建立,無疑促進着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知識結構的更新換代。
三、廣譜哲學把過去憑“悟性”或“內省”才能把握的理論轉化成了可組合模擬的理論
許多人都承認,傳統哲學是有一定的神祕性的,她用觀念的或思辨的語言所營造的理論迷宮一般人難以走出來,學習、理解和掌握哲學理論主要靠不可言喻的“悟性”和“內省”能力,特別是像黑格爾的“邏輯學”、胡塞爾的現象學、海德格爾的本體論哲學等更是如此,這和學習自然科學或一般科學截然不同,後者可以透過觀察、實驗、模擬、解題等可操作的方法完成。爲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主要原因有三條:第一是哲學沒有具體的可觀察對象,她研究的是所謂“形而上”的層次,即看不見、摸不着的普遍道理。但這是不是哲學只能憑“悟性”或“內省”去把握的根本的唯一的原因呢?事實上,被稱爲現代抽象數學的許多理論也是“形而上”的,即遠遠超出了可觀察對象的範圍,例如現代公理方法或形式化方法所描述的知識,結構主義的描述方法,泛系理論等等,它們研究的都是一般事物的抽象結構,是一般形式和一般內容的統一。但這些知識都不是憑“悟性”、“內省”或“參驗”所能掌握的,它們可以透過一定的知識階梯、一定的邏輯生成程序理性地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