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研究論文

學問君 人氣:9.95K

一、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特點

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研究論文

(一)家庭經濟困難,基礎理論薄弱,但是學生多才多藝

從調查中瞭解到少數民族學生從小接觸的基本上是其民族語言,漢語基礎薄弱,他們進入大學校園,文化課基礎差,在學習中難度較大,成績不理想,大學課程補考是少數民族學生大學期間的常事;少數民族學生進入高校後不再享受少數民族地區的學費減免等優惠待遇,與其他地區同學一樣承擔相同的學費、住宿費、生活費等,高額的大學開銷對於多數少數民族學生而言,是一筆不小的家庭支出,不少家庭無力支援大學期間的正常費用,多數學生家庭經濟困難,但是,這些能夠進入大學的少數民族同學在他們生活的羣體中是佼佼者,是優秀分子的代表,尤其他們都能歌善舞,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能夠發揮出積極的作用,他們同樣渴求知識,希望能夠融入大學校園,希望能夠得到外界的認可和接納。

(二)性格豪爽,待人熱情,容易形成“小團體”

少數民族學生個性張揚、性格豪放,比較喜歡崇拜英雄,也善於結交朋友。但是,由於他們長期生活在獨特語言、文化、信仰、飲食習慣等方面的原生環境中,他們已經形成了較爲固定的生活習俗,而他們進入到以漢族學生爲主體的大學生活中就會產生種種不適應,難以在較短時間融入到全新的大學集體生活,進而經常和本民族的學生聚集,形成較爲固定的活動羣體。在高校不少少數民族以老鄉會、民族文化社等平臺大量聚集,形成了非正式羣體,在很大程度上他們彼此依賴,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小團體。長期以來少數民族學生的小團體現象較爲嚴重,他們甚至根據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形成不同的團體,這些團體的活動多數以高年級學生代表召集,多數漢族學生也很難進入到他們的團體圈子中,使得交際圈子小,造成少數民族學生與其他學生接觸不多。

(三)自尊心和自卑情緒矛盾交織

高校少數民族學生表現出民族自我意識和自尊心較強,他們離開原生環境,更渴求得到理解與尊重。在生活中他們特別關心本民族的相關事宜,特別維護本民族的榮譽,表現出極強的民族自尊。由於少數民族人口並不多,因此進入到高等教育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數量有限,他們在新的校園環境中很少找到本民族的生活氣息,爲此他們十分渴望本民族的風俗得到別人的認同,表現出強烈的民族意識。進入大學後很多少數民族學生感到自己生活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與其他同學存在着較大差異,個人心理落差加大,經常沉迷於煙、酒、上網等不良的生活中,爲此產生了自卑心理。加之他們在校園裏形成了“小團體”,他們習慣在小團體中進行思想交流與資訊互通,接受外界的資訊相對不足,直接導致他們在一些思維方式上與其他同學存在一定的差異。大多數少數民族學生來自偏遠山區,家庭經濟供給與大學的消費存在着一定得差距,這些因素聚焦在一起,造成了少數民族學生自尊與自卑情緒矛盾交織。

(四)競爭意識不強,就業創業能力較弱

少數民族學生在學校表現出較強的上進心和事業心,在思想上較爲積極進步,但是長期受到其生活文化的影響,認爲上大學的使命就是必須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和改變家鄉貧窮面貌等,他們也感覺到自身壓力較大。隨着我國人事制度的不斷改革,大學生實施自主擇業,雙向互選制度,少數民族學生就業也必須走向社會,向就業市場進行自我推銷,但是由於主動性不夠,學習成績一般,自信心不強,相對於漢族學生而言就業成功率較低,從而容易產生心理疾病。甚至有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受到社會不良習氣的影響,安於現狀,習慣按照傳統的等、靠、要的就業模式思考問題,由於基礎薄弱,他們缺乏就業創業能力。

二、提升少數民族大學生教育管理水平的對策

(一)尊重民族風俗習慣、樹立民族平等的教育理念,加強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由於特殊的地緣環境、地緣政治、地緣文化,少數民族大學生有其特殊性,爲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須始終圍繞尊重民族風俗、民族平等、提倡人文關懷爲前提,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貼近”原則,進一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從構建和諧民族關係出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培育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良好的人文環境。充分發揮少數民族大學生能歌善舞的特點,在校園文化上尋找支點,積極鼓勵少數民族學生髮揮其特長,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在校園中認同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思想交流、行爲習慣,透過不斷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提高大學校園文化格調和多樣性,做好文化教育、文化育人、文化融合的工作,在校園文化建設框架中專門將少數民族文化建設納入其中,充分整合各種資源,實現校園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真正體現出文化建設的內涵,調動各族學生之間的相互溝通和交流,培養他們對其他民族的認同和接納的意識,激發各民族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讓少數民族學生深刻體會到學校大家庭的歸屬感和集體感。

(二)堅持解決少數民族大學生實際困難爲重點,開展教育援助工程

教育管理過程中要始終圍繞以解決少數民族學生的實際困難爲着力點,加強情感凝聚,實施情感援助。少數民族學生特別注重感情交流,爲此應充分發揮一線教師、班主任和輔導員的積極作用,透過課堂學習、小組討論、教學實習、深入寢室以及社會實踐等加深瞭解,密切關注他們的需求,並努力幫助他們解決面臨的實際問題,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深入他們的內心。用全面、正確的觀點客觀看待每一學生,把每一個學生都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去關心,透過各種方式方法去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從而真正促進他們不斷進步。積極開展經濟援助,幫助和解決少數民族學生經濟困難的情況。大多數少數民族學生的家庭經濟比較困難,應當在除了國家規定的獎助學金、減免學費和生活補貼等常規援助方式之外,還應專門設定大學生零時困難補貼,並在安排學校勤工助學崗位、社會兼職等方面向經濟困難的少數民族學生適當傾斜,切實緩解他們的經濟壓力。積極開展學業援助。針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基礎薄弱,底子較差的情況,學校要在教學計劃和學籍管理規定方面進行適當調整,採取分段考覈的方式,鼓勵少數民族學生加強主幹課程的學習,提升他們的課程興趣,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於少數民族學生進校時文化成績與其他同學存在一定差距,爲此在成績管理中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成績折算,課程考試分數上給予適當放寬,同時在學習中努力開展“一幫一”系列活動,鼓勵更多的同學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提高學習成績。

(三)堅持理想信念的教育,不斷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少數民族學生肩負着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文化繁榮和各民族和諧發展的重任,因此,要把少數民族學生培養成服務於國家和人民的合格建設者,針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羣體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標。高校在教育過程中,既要考慮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又要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深入開展多樣形式民族政策教育,讓少數民族大學生更多地瞭解本民族的歷史,培養、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在學習中可以開設宗教倫理、民族政策、民族理論方面的選修課,不斷提升少數民族學生的文化內涵,讓更多少數民族學生認識到中國的歷史與現實,感受到我國改革開放給民族地區帶來的變化,使少數民族學生在保持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的重要性方面提高認識。

(四)以紀律教育爲抓手,加強少數民族學生管理與教育

針對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要嚴格管理與細心關懷相結合。要以法律紀律教育爲抓手,結合特殊時期教育和常規管理。發揮常規管理中校規校紀的重要作用,培養他們的法律、紀律意識,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對待少數民族學生違紀違規要嚴肅處理,絕不能以少數民族學生而放寬處理尺度,做到同漢族學生一樣。實現以教育爲先導,將遵紀守法和愛校榮校的思想觀念相結合進行培養;高校管理中要善於抓特殊時期、抓特殊案例,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要重點關注少數民族學生思想動態,召開專題座談會,分析這些事件背後的動機,在是非觀、民族觀等方面進行糾正,幫助他們理解國家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使之自覺擁護民族團結、國家統一。

(五)堅持以適應性教育爲主導整合校內資源,促使少數民族大學生全面發展

高校要幫助少數民族學生走好大學第一步,在新生中積極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輔導,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規劃大學生活,班級導師、輔導員要多關心、關愛少數民族學生,透過邀請優秀少數民族學生開展學習生活座談會等方式,引導他們快速熟悉大學生活,增加與其他同學的交流,讓其得到更多同學的接納與認可,同時也要鼓勵少數民族學生髮揮特長,加大對少數民族學生參加各類校園文化活動的支援力度,在促進校園文化中民族元素的交融的同時保護他們對本民族文化的熱情,增進各民族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和合作。(本文來自於《長江大學學報》雜誌。《長江大學學報》雜誌簡介詳見.)

三、結語

高校應積極發揮校園網絡資源的優勢,開闢“學生自主學習”平臺,把相關資訊及時傳達到少數民族學生手中,向他們提供各種教學講義、視頻等,爲他們的學習提供方便;學校成立少數民族學生成才促進會,增加少數民族學生參與學生科研課題、科技發明、成果轉化、創業孵化、能力提升等機會,不斷提升他們的專業技能;以“單獨評選、擇優評定、表彰優秀、帶動後進”爲原則,設定針對少數民族學生專項獎學金,獎勵綜合素質全面、專業學習優異、社會實踐表現突出的少數民族學生,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積極開展學生就業、創業社會實踐,提前把少數民族學生安排到實習崗位鍛鍊,讓其透過各種社會實踐平臺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從而增強其就業創業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