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高校校園文化傳播思路

學問君 人氣:2.14W

高校校園文化傳播的最終目的是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素質大學生專業性人才,因此校園文化的受衆範圍主要是指高校學生,他們不僅接受着多種多樣的高校校園文化,是文化資訊傳播的接受主體,還擔任着反饋主體的角色。

高校校園文化傳播思路

 摘要:高校校園文化必須透過傳播才能實現被廣泛的大學生接收、吸納和反饋並實現其自身的完善和進步。也只有在傳播的過程中,高等校園文化才能實現其育人的功能。高校校園是各種思想和文化碰撞交匯的地方,因此本文立足高等教育學和傳播學的視角下,爲高校校園文化傳播找到了理論的歸依,對兩門學科交叉領域的探索。對大學生在認識高校校園文化的過程中,其自身受到的來自外界的影響及限制做了解釋和研究。

關鍵詞 :高校校園文化 ;傳播 ;特點 ;功能

高校校園文化凝聚着一所高校的綜合實力和自身整體形象。而一所高校的綜合實力和整體形象又反過來影響其校園文化的構建、發展和傳播。推進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對高校培養進階專門人才能起到一定的影響和引導作用。從宏觀上來說,目前我國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凸顯着積極向上的氛圍。不過,高校校園文化在日趨多樣化的趨勢下,也存在着值得探討的方面。比如校園基礎建設弱化、主旋律不夠突出、灰色文化滋生蔓延等,這就要求合理地引導和控制高校校園文化傳播,才能保證高校校園文化不斷髮揮其積極正面的作用。

1 高校校園文化傳播的本質

1.1 高校校園文化的構成

校園文化,簡單理解爲在學校校園內形成的特定文化。主要包括:一、校園文化的主體是由在校內工作、學習、生活的所有人,不僅是教職工和廣大學生,還有生活在高校校園內的居民。他們既是校園文化的締造者更是傳播者;二、校園特定的生活學習氛圍催生了校園文化的形成,使其具有獨特的性質;三、校園文化會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不斷更新。因此我把高校校園文化定義爲:在高校校園範圍內,透過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經驗共同創造並遵循的具有顯著校園特色的價值觀、文化觀、大學精神以及教育管理、制度規範等成果的總和。大學裏的人構成了大學的人文氣質,是一所大學的靈魂。

1.2 高校校園文化與傳播的關係

傳播的定義是:“人類交換和共享資訊的過程,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透過有意義的符號進行資訊傳遞、資訊接受或資訊反饋的實踐活動。傳播定義爲資訊的傳遞、交流和共享過程,以及透過資訊流動所達成的社會文化互動。”高校校園文化與傳播脣齒相依,高校校園文化必須藉助一定的傳播手段才能將所要表達的理念傳達出來,傳播的要素爲:媒介、語言文字、傳播內容和傳播制度。而影響高校校園文化發展水平的則是傳播要素的發展程度和傳播主體的素質水平。

2 高校校園文化的特點

高校校園文化是在大學校園裏產生的,因此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應與學校的教學和生活息息相關,應對校園外的.文化進行甄別,有選擇性地吸收、借鑑和排斥。高校是培養進階專門人才的地方,因此,高校校園文化具有其獨特的性質,其學術性和前沿性使高校校園文化區別於普通社會大衆文化。相較於中小學校園文化所貫徹的基礎教育,高校堅持的通才教育使大學校園文化更富有多元性。

2.1 學術性

高校的校園活動是透過傳授教學知識、完成科學研究和學術探討等方式進行的,這是高校校園文化區別於社會大衆文化的主要表現。歷史的規律告訴我們,大學的根本任務就在於塑造學子高尚的學術精神殿堂,透過學校獨有的學術氛圍和傳統,在最理想狀態下進行深層次、高水平的科學研究,所以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文化一定誕生於大學。正如西方一位哲學家所說:“大學是一切知識和科學、事實和原理、探究和發現、實驗和思索的進階保護力量。”

2.2 前沿性

大學是一座城市乃至一個國家的文化名片,是傳播精神文明的場所,引領着社會精神文化的發展。從個體角度看,大學不僅傳授給學生各種專業知識,還對學生進行着精神文明的薰陶,透過塑造高校學子的精神氣質和思想素養從而促進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從社會大衆的角度來看,高校是孕育和傳播文明的土壤,具有包容並濟的胸懷,對周圍的社會文化產生顯著深刻的影響。高校校園文化透過培養高水平的專門人才以及對自身文化水平的發展的途徑,來提升社會文化水平。實現大學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教育管理服務的三大基本功能。

2.3 多元性

高校校園文化與中小學校園文化相比,其內容不但更具廣度和深度,而且更加包羅萬象,其表現形式既有先鋒文化的娛樂性,又有“陽春白雪”的高雅藝術。而其存在形式也是有形與無形並存,既有學生自發組織的各類社團活動,又包含學校統一組織的學術文體活動;是對優秀經典文化的繼承發展,也是對新潮流文化的探索。其產生差異的原因是:一、高校學生擁有更多的自主學習和自我管理的時間,因此可以自由地安排自己是參加校園內豐富多彩的學術沙龍還是文娛活動,促使高校校園文化活動更加豐富多彩;二、從內容來說,高校學生面臨更復雜的問題,如就業觀、學術觀、戀愛觀、家庭觀等;而中小學生面臨的問題則相對單一,側重於公民意識的培養,比如政治觀、道德觀、心理健康觀的塑造;三、高校師生具有更多樣更完善的人生價值觀以及更高水平的知識文化體系,能更好促進高校校園文化傳播,使其更豐富多彩、與時俱進。

3 高校校園文化傳播構成的要素

3.1 傳播內容

從結構上來看,高校校園文化傳播的內容可以分爲物質的、精神的和制度的。毋庸置疑,高校校園文化的制高點是精神上的追求,這是核心潛在的、隱形的,物質和制度是精神文化的表現形式,是外在具象的。一、物質可以簡略概括爲我們感官所能直接感受到的環境,對在校師生能夠產生的顯而易見的影響,都是在日常校園文化生活中日益積累而產生的。如:具有校園特色的建築、能體現校園深厚底蘊的標誌性建築、校園內的教學設備,自然人文相協調的景觀;二、精神氣質是一個大學在長期辦學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穩定性、獨特性特徵,對學校辦學、教師教學、學生成長學習都具有指引作用。如湖南師範大學矗立在桃子湖畔的“仁、愛、精、勤”的校訓;三、制度是指一個大學能透過靈活有效的方式執行其公平公正的學校規章和管理制度,這些都傳遞着高校校園的制度建設資訊,留下了高校文化發展所走過的軌跡。

3.2 傳播主體

傳播主體是高校校園文化活動及資訊的倡導發出者,是校園文化傳播的必要條件。高校校園文化的傳播主體包括高校校領導、教職工和學生,他們既是個體,也是集體;既是高校校園文化的發動者,也是參與者。校領導在高校校園文化傳播過程中起統籌兼顧、指引方向的作用,充當着把關人的角色,是直接進行校園文化傳播內容的審覈人,也是高校校園文化傳播的“風向標”。教師在高校校園文化傳播中是直接的參與者,對學生進行文化影響。因此,他們採集、編輯資訊的能力直接影響到高校校園文化傳播內容的質量和效果,是高校校園文化的“領頭羊”。學生也擔負着傳播者的角色,其中學生骨幹是學生中的最核心部分,因爲學生骨幹是校園文化(尤其是校園文化活動)的重要策劃者、組織者和參與者,在學生中起着示範表率作用,他們的形象、語言和行爲方式對於其他學生起着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榜樣作用。

3.3 傳播媒介傳播過程必須依賴傳播媒介來完成。在高校校園文化傳播的過程中,有不同形式的傳播方式,導致了傳播媒介呈現多樣化的發展趨勢。隨着科技發展、新媒體的出現,當今媒介有新媒介、傳統媒介和其他媒介。新媒介就是與我們現在生活息息相關的網絡、手機客戶端。但手機資訊、互聯網等的傳播存在着資訊不可控、管理複雜的缺陷,很容易在學生中傳播消極、不健康的庸俗資訊。傳統媒介則包括學校校園報、校園廣播、校園電視臺等。傳統媒介一般由學校黨委宣傳部審覈篩選,在資訊的傳播上具有可控性,確保爲大學生提供的是積極有效的正能量資訊。但傳統媒介的缺陷就在於資訊滯後、沒有互動、傳播範圍受限。還有一類就是其他媒介,很多高校都設立了豐富多樣的學生社團組織,如學生會、學社聯等。學生透過這些學生組織也可以獲取一些與自己有關、讓自己受益的資訊。

3.4 受衆高校校園文化傳播

受衆是指校園文化資訊傳播的終點即接受者。在高校校園文化傳播過程中,存在於校園環境下的每個成員都是受衆,如校內的全體教職工、學生。高校校園文化傳播的最終目的是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素質大學生專業性人才,因此校園文化的受衆範圍主要是指高校學生,他們不僅接受着多種多樣的高校校園文化,是文化資訊傳播的接受主體,還擔任着反饋主體的角色。

4 高校校園文化傳播功能

4.1 告知功能

告知功能是指透過校園媒介能夠讓學生及時瞭解校園內的新鮮事件及有效新聞,這就需要高校校園文化的傳播主體必須及時客觀地報道校園內所發生的各類動態,同時還有把大學生的合理訴求、實際困難透過正確的途徑表達出來的義務,引起學校相關職能部門重視,讓每一個問題都能及時有效地實現上呈下達,高效解決學生的困難和問題。

4.2 解釋功能

解釋功能是在告知功能的基礎上對其進行進一步剖析,是對告知功能的進一步延伸。告知是淺層和陳述性的,而解釋則是深層和分析性的。告知只表達校園客觀事物,而解釋則要做出更深層次的分析,以表述爲何持這一觀點的緣由,幫助高校學生認清形勢。

4.3 引導功能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引導功能是指透過校園文化傳播的各類途徑和手段,對在校學生產生思想和行爲上的積極導向作用。引導功能可以培養高校學生的健康心理素質,增強高校學生的知識文化水平。由於高校校園文化所具備的特殊性質,近年來,很多高校在課程設定上創新性地增加了一些社交、戀愛及擇業心理等方面的課程,使關於心理健康等知識越來越被高校學生所重視。所以,高校校園文化的有效傳播能幫助高校學生樹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培養正確的價值觀、更好地爲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1] 孫慶珠.高校校園文化概論[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

[2] 王幫虎.校園文化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 沈羣羣.校園文化對大學生心理成長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06.

[4] 莊曉東.傳播與文化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