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兒科臨牀教學方法探微論文

學問君 人氣:1.6W

1、幫助學生儘快完成角色轉換

兒科臨牀教學方法探微論文

現在我們要求同學儘快熟悉兒科臨牀工作的各種流程,如病房巡視、交班、查房、病史採集、體格檢查、開醫囑、書寫病歷等,一週後就進入管牀醫生角色,自己主動參與,老師旁邊指導,這樣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更是能讓學生認識自己的不足,從而有目的性學習,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更多的臨牀知識。

2、加強基本功訓練,提高實習效果

病史採集及病歷書寫是每個醫師接觸臨牀的最需必備的基本功。完整而準確的病史是診斷疾病的第一手資料。故學生剛入臨牀採集病史時,由於沒有臨牀經驗,對病情不熟,往往問了幾句就無話可問,故老師應在旁加以指導,引導學生運用正確問診方法針對不同疾病不同問診思路及各自的重點。病歷是醫生對患者的病史、症狀、體徵和各項檢查結果進行歸納、整理、分析而寫成的醫療性檔案,是現代醫學的法定檔案,它可體現一個醫院、一個醫生的醫療質量和技術水平。故要求學生多練習、多寫作,以高度認真負責的態度,寫好每一份完整病歷。

3、教學措施多樣化

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只有深入病房,透過每天三級查房,牀旁邊提問,每週一次教學查房,每個月兩次疑難病討論及專題小講座等各種臨牀醫療訓練使學生掌握常見病、多發病的防治原則和方法,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訂切實可行的診療計劃,積極進行治療,並不斷地鍛鍊學生獨立思想和獨立進行臨牀工作的能力。在帶教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不同,採用不同的`及多樣化教學方式以提高教學效果。

3.1提問等啓發式教學,培養臨牀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臨牀思維能力是實習教學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以前教學,很多時候是以老師爲中心,學生多是認真聽老師講,缺少主動性,現在教學查房時,帶教老師採用提問等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圍繞臨牀資料,總結病史特點,學會對臨牀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歸納、推理,將課堂理論與臨牀相結合,步步深入、啓發誘導,最終達到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教學目的。如“一歲多的患兒全身浮腫爲什麼首先考慮腎病綜合徵而不考慮腎炎?嬰兒爲什麼顱高壓症狀早期不明顯?”等,透過提問,培養學生將理論基礎與臨牀密切結合的能力。

3.2討論式教學法

討論式學習是一種教師透過預先的設計與組織,學生經過自學思考,在教師引導下就某一醫學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主動探尋知識的教學模式。我科主要採用每個月兩次的教學病例討論這種方法,首先由帶教老師選有代表性、難度適宜的病例,然後提出相關討論問題,在討論前一週交給同學,由學生事先查閱相關資料,相互討論,整理好後寫成教學病例討論發言稿準備發言。在討論過程中,教師主要培養同學正確的臨牀思路。如我科多次用來帶教討論的一個反覆多次咳嗽、咯血的3歲患兒,討論時首先引導學生知道病史的重要性,故要求學生先補充病史,然後根據病史、體查討論可能的診斷及需完善的相關檢查。大多數學生認爲此病應該是肺炎,因爲肺炎是兒科最常見呼吸道疾病之一,也是兒科教學大綱要求掌握的,帶教老師這時可以帶領學生複習肺炎,但同時也要提醒學生在兒科實習中有否見到肺炎反覆咯血者,引導學生多角度考慮,使討論向深度發展,使學生的認識產生質的飛躍。也許此病最後診斷考慮“肺含鐵血黃素沉着症”是大多學生未能想到的,這並不要緊,重點是討論過程不僅培養了學生收集、篩選和整理資料的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在等量的時間內,集衆人之力使大家獲得了更多的資訊和知識量,對學科的前沿研究有了更多瞭解,開拓了學生們的視野[4]。

3.3觀看錄像教學和模具教學法

由於兒科住院患兒大部分年齡小,體格檢查時很不配合,故體格檢查可以先透過觀看由教學辦提供的示範錄像,掌握正常人體的體檢,然後指導學生相互之間在自己身上進行練習。遇到有典型體徵且能配合的患兒再讓學生動手操作。另外腰穿、骨穿等操作有相應患者時,隨時指導學生練習;沒有時可以透過教學模型進行練習。總之實習教學對於剛進入臨牀的醫學生來講是十分關鍵,治學不能暴發,一分辛苦,一分收穫,因材施教,靈活掌控,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的臨牀思維方法、臨牀操作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樣才能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儘快成長爲一名合格的臨牀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