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關於職業教育課程的論文

學問君 人氣:1.01W

論文摘要:職業教育是一種直接面向市場和促進就業的教育,這就決定了職業教育要服務和服從於地方經濟發展的特點。相對於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我國職業教育的課程設定明顯滯後,職業教育課程設定的改革勢在必行,那麼與之相適應的課程結構又應如何選擇呢?本文將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對這密切相關的兩個問題進行探討。

關於職業教育課程的論文

論文關鍵詞:職業教育 改革課程設定 課程結構選擇

現代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呈現了社會發展的日新月異,作爲與經濟發展不可分割的職業教育, 其課程設定應該和經濟的發展同步。 但實際上,我國職業教育課程設定卻存在着缺陷與不足,與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無法形成一種動態的融合,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已是一種必然,而其間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優化課程結構,於是就存在一個課程結構選擇的問題。

一、職業教育課程設定的現狀

課程設定是指學校開設的教學科目、科目之間的結構關係和各科目的學分與學時比重的分配。課程的設定合理與否主要體現在教學計劃的制定及實施過程中。反思一下我國職業教育課程設定的現狀,存在着缺陷與不足,必須進行改革。

(一)職業教育課程設定存在缺陷與不足的表現

1、設定課程盲目,沒有形成教學活動有機的整體

無論哪一種課程設定模式,都受到本校辦學形式的制約。現在的職業學校在辦學過程中,忽略教學活動是有機的整體,往往隨意更改或設定課程。

2、課程之間不銜接,不利於複合型人才的培養

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勞動組織形式也在急劇變革,學科與行業之間的界限被逐漸打破,社會需要寬專多能的複合型人才,而課程設定缺乏應有的論證,文化課和專業課、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不能形成完整的邏輯結構體系,沒有加強課程之間的銜接,甚至相互脫節,

不利於爲學生今後工作奠定一個較爲寬厚的基礎 。

3、課程設定定位不當,與人才需求標準不符

課程設定在目標取向上,沒有把現實和未來對人才需求標準結合起來考慮,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沒有以“必需”爲綱,以“夠用”爲度,以實際“應用”爲重點。

4、課程設定輕素質教育,急功近利

在課程設定與實施時,爲了暫時需要,增減文化課程與專業課程的比例,甚至沒有把理論和道德溶化在各種教學內容和過程內,急功近利,不利於學生成長爲高素質的勞動者。

(二)職業教育課程設定進行改革的方向

職業教育課程設定進行改革,應立足本校,着眼於本地經濟的實際需要,貼近社會的發展,爲社會的經濟生活服務,這樣纔有可能爲發展着的生產力提供人力資源

1、立足本校,培養複合型人才

課程設定是由學校實施的,學校是課程設定的實踐者。職業學校應從“學科本位”教育質量觀過渡到“社會本位”教育質量觀的情況下,開始引入“人才本位”教育質量觀,根據本區域、本行業的人才需求狀況以及職業技術與職業崗位的特點,在專業課學習的基礎上,學校允許學生在相關專業領域自主選擇學習,積極開設“輔修專業”、“第二專業”或“雙專業”以及系列實用課程等, 以靈活的專業和課程設定, 培養社會需要的複合型職業技術人才,以滿足未來崗位的能力的要求。

2、依託本地經濟發展, 培養應用型人才

我國地域遼闊, 各地區的資源和主導產業也不盡相同,而且各地區的經濟由於諸多原因,發展存在着不平衡性和差異性。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 更主要的是爲本地區經濟建設服務的。這就要求職業教育的課程設定與改革, 必須建立在對本地區經濟發展現狀的深入分析基礎之上, 使職業教育的課程設定既具有國家規定的統一性, 又具有與本地區經濟發展相結合的靈活性, 滿足本地區經濟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需要。

3、適應經濟發展趨勢, 培養先進型人才

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不斷出現。職業課程體系中過時的、陳舊的, 甚至是錯誤的東西,不能按社會需求剔除、摒棄, 融入新的科技因素,優化課程來培養人才,必然造就一批滯後於社會發展的無用人才,所以, 職業教育課程設定的更新是一個現實的問題。職業教育的課程設定要更新教育觀念,實行彈性學制和學分制,爲學生提供一個更靈活的學習制度,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成,學會掌握並使用先進的生產工具,

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體現職業教育爲經濟建設服務的根本宗旨。

二、職業教育課程結構的選擇

職業教育課程設定的改革勢必會引起職業教育課程結構的變化, 從而就存在一個課程結構選擇的問題。現代職業教育課程結構選擇的探討應從其特性入手,在課程理念的指導下進行課程開發,從而構建能促進學生成長、成才、就業和職業發展需要的課程結構。

(一)職業教育課程結構的特性

1、講求課程相對的獨立性

職業教育是把已經成熟的技術和管理規範透過教育讓學生掌握,培養應用型、技術型人才,畢業後到生產第一線和工作現場從事爲社會直接謀取利益的工作。現行的以“職業能力”爲中心來構建職業教育的課程結構,強調知識的針對性、實用性,講求課程的相對獨立。

2、課程存在顯著的跳躍性

以滿足“職業能力”爲目標的職業教育,由若干個符合大崗位羣的課程模組組成,職業崗位的要求不一樣,要求其課程也是不繫統的, 要突出實用性, 打破學科課程體系條塊分割的界限, 把培養目標、專業發展方向、教學內容等融合到課程建設中去,跳躍性的課程結構是職業教育課程結構體系最顯著的特色。

3、課程重視實踐性

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爲社會輸送應用型、實踐型人才,必然決定職業教育要重視實踐性課程的教學。職業教育的實踐性課程包括動手操作的實驗、模擬試驗、實習、設計、實訓等。職業教育也強調理論知識的指導作用,但職業教育的課程結構體系的理論性,到底傳遞什麼類型的理論知識,傳遞多少理論知識,什麼時機傳授爲宜,還要求以“必需、夠用”爲原則,也就是適當兼顧一些學科理論知識,是爲學生進一步提高、發展作鋪墊,爲職業能力的培養提供必要的理論支撐。 "

(二)職業教育的課程結構選擇的理念

課程理念是指人們對於課程開發、實施、評價、管理活動的理性認識、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思想觀念或哲學觀點。當前,職業教育課程確立了“做人與做事雙維度、社會與職業雙向度”的基本理念。

1、做人與做事雙維度

職業教育透過課程活動,使教育者自覺地把學生素質提高與能力培養、知識學習的過程融爲一體,要讓學生樹立高尚的精神境界,學會做人,也就是促使學生自主地形成穩定的、基本的、內在的優秀品質的人,養成良好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的人,能融入社會、具備適應當代社會發展要求的基本素質併成爲合格的社會人;要讓學生學會做事,也就是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複合型的知識結構、嫺熟的職業專門技能,形成獨特的智能結構 ,具備職業崗位任職需要的就業能力、具備職業崗位任職需要的就業能力和個人發展要求的就業競爭能力併成爲合格的職業人。

2、社會與職業雙向度

職業教育應十分重視受教育者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能力訓練,它包括組織和執行任務的能力、交往與合作能力、解決問題和判斷能力、承受能力、創造性和適應能力、獨立性與參與能力、反省能力、思維能力及責任感、以及使用資訊的能力,即“通用能力”。通用能力在衆多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職業教育中都受到重視,主要在於它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和受教育者生存發展的需要。職業學校應責無旁貸地在學生職業生涯開始以前,有意識、有目標地訓練和提高學生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通用能力”,做到社會與職業雙向度。

(三)影響職業教育課程結構選擇的現實因素

1、學生的文化基礎

近幾年來,由於高考制度的改革及高中擴招,職業學校生源質量下降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普遍文化基礎課差,學習習慣差,在基礎教育階段班集體中是經常受批評的羣體。

2、學生學習的時間

長期以來,由於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我國的職業學校普遍實行整齊劃一、步調一致的傳統學制,學習期限的長短、教學計劃的安排基本上由上級教育部門統一制定。學生在職業學校學習的時間大多爲二到三年,在這二到三年時間內既要學習文化知識和專業理論知識, 又要發展職業實踐能力, 所以相對而言學習時間比較短。

3、職業教育的功能

職業教育的'功能就是爲職業教育活動提供服務,最終目標就在於促進職業教育更好、更快和更健康地發展,爲社會培養具有一技之長的勞動者。

4、職業學校畢業生的走向

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人才流動和勞動力市場化步伐加快,職業學校的畢業生就業也在不斷地向多元化發展。從近幾年的畢業生出口看,對口升學、本地就業、外出就業、創業等並存,就業和自謀職業並存。同時,各行業專業就業需求也存在不平衡,非專業對口就業和創業逐年增多,這與現行的教學機制產生了無法迴避的矛盾,而且呈加劇趨勢;另一方面,非對口就業增多對中等職業學校的聲譽也帶來了負面影響。

此外, 學生提高個人素質、品位、充實個人知識的需要等也是選擇課程結構應考慮的因素。

(四)職業教育的課程結構的開發

職業教育的課程開發是指構建一個完整的職業教育課程方案的整個過程。無論課程開發過程、還是最後採用的模式,都必須爲國家經濟建設服務,爲社會發展服務,爲學生個人素質和能力的形成與提升服務,爲學生的就業和可持續發展服務,爲打造職業教育辦學特色和品牌服務。

1、課程開發過程

職業教育的課程開發要經過課程分析、課程設計和課程編制三個階段。其中,課程分析是課程開發的客觀基礎;課程設計是在課程分析的基礎上,按照一定的課程觀,確定課程的目標、內涵、結構等總體構想和具體課程標準的過程;課程編制是遵循認知規律和循序漸進原則,對形成的課程方案以一定的模板進行選擇和組織的過程。經過課程編制,最終開發出完整的人才培養方案。對於形成的培養方案,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需要根據環境的變化、科技進步、市場需求、教育學與心理學以及教育技術學發展、教育政策導向等進行調整。

2、職業教育課程結構選擇的模式

課程模式是指在一定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對課程開發活動和課程本身的原則規定、具體的課程開發活動及其成果。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教育,培養不同的專業人才,應採用不同的課程模式。農業經濟或工場手工業經濟時代採用“知識本位”的課程模式,人們看重的是經驗和知識的價值;工業經濟時代採用“能力本位”的模式, 以提高效率;當前,我國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並存,需要學習借鑑國外職教的課程模式,突破更適合於學術型人才培養的“學科本位”模式和拘泥於專門職業崗位能力培養的“能力本位”模式的束縛, 堅持“職業知識是基礎,職業能力是關鍵,素質與人格是根本”的課程觀,承擔起培養學生成爲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重任。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知識的增長是快速的、無限的,而職業教育的學習時間、學習週期是有限的,每個人的學習興趣、能力又是多樣化的,所以,職業教育的課程改革形式下課程應採用“以就業爲導向,基於職業能力,面向崗位羣集”的課程模式,即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爲根本,以勝任職業崗位需要爲目標,以提高履行崗位職責的能力爲出發點和落腳點,針對職業崗位羣,構建體現素質教育要求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並重,橫向有機聯繫、縱向銜接貫通的課程體系。

職業教育課程的選擇是課程設定改革後一項長期艱鉅的工作,關係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成敗、教學質量的提高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爲此, 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研究與實踐,惟有如此,才能使職業學校的課程成爲學校與社會之間的柔性接口,使適用社會的職業人才的學校培養與企業使用之間真正實現“提前培養,同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