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小學體育優創教學的實踐與感想論文

學問君 人氣:1.12W

一、創設有效教學情境,豐富學生認識思維,努力實現

小學體育優創教學的實踐與感想論文

寓教於樂的體育發展目標實踐表明:情境教學法是學校教育中的一種有效手段和良好現象。它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還能充分發揮激情、激思、激智、激行的綜合促進作用,在激發學習情趣、激活教學狀態、提升教學質效、培養學習能力、促進創新思維等方面,可以提供無可比擬的有效支撐。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內涵是豐富多彩的,根據其創設手段和表現形式來說,主要分爲音樂情境、遊戲情境、語言情境、生活情境、表現情境和模擬情景等六種類型。以遊戲情境爲例,它具有情節性、趣味性、簡約性和競爭性的基本特徵,能夠在寓教於樂之中較好地實現知識傳授、技能訓練、思想教育和思維開啓的和諧統一。比如,在進行30米加速跑內容教學過程中,爲了有效避免機械訓練的枯燥乏味,有教師把之靈活轉換爲“接力填字比賽”的遊戲活動形式:把全班學生分爲幾個人數相當的幾個單元小組(剩下的個別學生可暫做小裁判);遊戲開始時,每組第一個學生手拿粉筆衝向終點小黑板上寫下“正”字的第一筆;然後快速返回把粉筆交給正在等待的第二位學生,由其繼續完成“正”字的第二筆;就這樣依次進行下去,最終根據相同時間內各個小組填寫“正”字數量的多少而先後排名。創設如此的遊戲活動情境,實現了體育教學的最大化效果。

二、根據學生實際需要,靈活調整教材教法,努力實現

優化創新的體育發展目標與傳統教育觀念的本質區別在於,新課程標準堅持“以學生爲本”的教育發展理念,鮮明確立了“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的新型教學關係,並強調實現以能力素養爲核心的“三維目標教學”。本文從教學實踐中總結認爲,實現優化創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要統一到“以學生爲中心”的不二標準上來,具體而言,就是堅持以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興趣學習爲根本指向,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教學活力,從而贏得最大的教學合力。因此,在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在熟練掌握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需要,靈活機動地調整和優化教材內容與教學方法,在“用好教材、超越教材”的同時,努力促進教與學的和諧一致性。比如,蹲踞式跳遠踏板起跳是小學五六年級體育學習的內容,它是由助跑、起跳、騰空和落地等幾個部分組成的一項完整性技術,其中騰空後積極提膝收腿成“蹲姿”以加強踏跳的準確性,這是一種純競技式、成人化的`技能運動要求,對小學生而言,這實在是一個難以克服的學習障礙。對此,筆者對這一“空中技術”進行了適當地簡化改制,降低了技術難度的要求,從而幫助小學生們闖過了“難關”,以此增強他們的成功信念。此外在日常教學中,筆者還應學生的學習要求,適當增加或者提前進行了健美操、舞蹈、藝術體操、少兒武術操之類的趣味性項目教學,從而較好地滿足了不同層次、不同水平學生的發展需要。

三、堅持德體促進原則,重視思想品質教育,努力實現

全面健康的體育發展目標在素質教育發展形勢下,體育教學不僅承載着傳授體育知識、訓練體育技能和增強學生體質的任務,而且還要肩負着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性重任。其實,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加強思想品德的滲透教育算不上是創新之舉,但在“重體能技能訓練而輕思品健康教育”的現狀中,卻顯得既十分必要又非常重要。對此,筆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實踐嘗試:其一,嚴格執行課堂教學的常規要求,有效培養學生的組織紀律性。平時,對課堂紀律遵守較差的學生和小組進行嚴肅地批評教育,不遷就不姑息;而對紀律行爲較好的除褒揚之外,並在體育遊戲活動中得到先做或多做的獎勵,讓他們在“獎罰分明”之中增強是非觀念,初步懂得行爲付出的代價和後果。其二,在諸如一些球類集體活動和體育遊戲活動中,注重對學生進行團結合作的集體觀念教育,讓他們既懂得“合作互助”的重要性,又能從中體會其好處。其三,在訓練中長跑之類的運動中,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強化教育以及頑強意志品德的有效培養,使得他們逐步感受學習品質和體育精神的內涵實質。其四,充分藉助資訊教學平臺,透過奧運、亞運和世界錦標賽等重大國際體育活動,讓他們從中感受“體育興邦、體育愛國”的社會道理,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自信心。總之,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只有實現德體之間的有效滲透和相互促進,纔是健康體育、陽光體育的全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