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走進新課程探索音樂教學新方法論文

學問君 人氣:5.87K

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是我國基礎教育領域裏一場深刻的變革,是當前乃至今後相當長時間內教育改革的主題。課程在學校教育中處於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標、價值主要透過課程來體現和實施,因此,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

走進新課程探索音樂教學新方法論文

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21世紀的教師任重道遠,責無旁貸,我們要以前所未有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去迎接新的機遇與挑戰。作爲一名音樂教師,如何面對機遇與挑戰,發揮學科優勢,探索音樂教學新方法呢?下面就這一問題談談自己的思考:

一.教師角色的轉變

1.新世紀的音樂教育呼喚新型的師生關係,教師的角色由“傳授知識者”轉變爲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設計者”、“合作者”。當教師與學生的關係成爲“朋友式”時,音樂課會變得溫馨快樂;當教師與學生關係成爲“師生互換”時,音樂課會變得更有生機與活力。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師生雙方相互交流、溝通、啓發、補充,共同分享彼此的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和體驗,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真正實現教與學的共同發展。因此,音樂新課程的實施也就是音樂新教師成長的過程。只有經過這樣的變革,音樂教師才能準確地理解新課程、誠心地接受新課程、熱情地投入新課程、積極地實施新課程 ,成爲學生音樂學習的促進者與合作者、音樂教學的研究者與設計者、音樂新課程的開發者與建設者。

2.音樂具有不確定性,對同一問題、同一音樂的理解與感受,不同的學生以其本身的性格、情趣,會有不同的體驗。音樂學習中的感受與鑑賞、表現、創造,音樂與相關文化等內容的時踐,應珍視學生體驗的獨特性,尊重其體驗間的差異性。因此,在新課程下,教師必須樹立“以學爲本,爲學服務”的教學新理念,重視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價值,從傳統的教師“教”轉變爲學生的自主、探究、交流、體驗的過程。

二.培養學生興趣,面向全體學生

1.挖掘作品深刻內涵,堅持思想性與藝術性相結合

音樂是表達人類思維、情感,反映社會現實及發展的一門藝術。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國家、地區、民族都有着不同的音樂作品,而每篇作品都是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我在音樂教學中注重作品的藝術性與思想性的結合,如由劫夫作詞作曲的《我們走在大路上》這首歌,其詞語言精練、感情充沛、結構嚴謹、具有很強的引入奮發向上的鼓舞性。其曲採用進行曲體裁,節奏鏗鏘有力,旋律激越,富有號召性,給人一種千軍萬馬、浩浩蕩蕩的印象。透過向同學們講解這首歌曲產生的時代背景,我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克服了三年自然災害,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團結一致,奮發圖強地建設社會主義祖國。使同學們透過學唱理解歌曲的內容,體會時代精神,進而培養他們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思想感情。

我在從事音樂教學的同時也常常有這樣一些困惑:學生對西洋的、古典的音樂感到太深奧;對民族歌曲覺得不太上口,對正統的進行曲之類的歌曲又認爲不夠刺激,而喜歡的流行通俗歌曲教材中幾乎沒有。但在校園裏經常聽到學生哼着很時髦的流行歌曲,沒有人去教,卻人人會唱,有時學生上音樂課提前進入教室,窗外傳出他們唱得十分流暢的通俗歌曲,發音是那樣準確也不跑調。每當我走進教室,向學生介紹這節新課的內容,他們頓時感到特別“失望”,有如一種“掃興”的感覺。每每遇到這種境況,我在思考,是我們的教材內容枯燥不豐富,還是教師在教學上存在問題?帶着這些疑惑,我在備課時和組織教學前對學生進行了一些必要的觀察和了解。如學生的心理需求、掌握知識面的程度和對什麼東西感興趣等。有了這些準備,在上課時就能有針對性的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尋找知識的切入點。學生的思想是異常活躍的,對知識的掌握也是非常廣泛的。熱愛語文的學生知道文學巨匠托爾斯泰、莎士比亞、魯迅、高爾基;熱愛數理化的學生崇拜牛頓、居里夫人、愛因斯坦;熱愛美術的學生了解達·芬奇、畢加索、齊白石、徐悲鴻等。在我們音樂世界裏不同樣也產生了許多音樂大師嗎?每當上音樂課,我都要向同學們介紹中外著名音樂家、作曲家,如巴赫、舒伯特、貝多芬、斯特勞斯、聶耳、冼星海等。介紹音樂的四大流派:古典樂派、浪漫樂派、民族樂派和現代樂派,介紹輕音樂、交響樂、室內樂和爵士樂等演奏風格。還讓學生了解民族樂器和西洋樂器的種類,使學生進入音樂世界,傳授更多的音樂知識。我試着用那些經受時間考驗,藝術生命力較強的優秀歌曲去感染當代青少年學生,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 .興趣是前提

《標準》指出:“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繫、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優美的音樂、動人的故事、教師到位的示範、適時的鼓勵都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良好手段。愛表現是學生的天性,而音樂本身是一門需要表現的藝術,特長展示體現了二者的結合,很多同學在課外學習了音樂特長如:舞蹈、器樂、聲樂,所以每節課拿出10分鐘來進行特長展示,讓他們享受成功。記得有一位教育工作者曾經這樣說過:“你如果只是把少數從多數人當中選拔出來,那麼,你就沒有起到一個園丁的作用。園丁是用萬紫千紅打扮世界的。基礎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普及性質的教育。”這段話深刻地闡明瞭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內涵。那麼,如何才能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呢?我認爲,正如一出好戲離不開演員高超精湛的表演,但這種表演要靠導演的精心設計和指導那樣。教師在教學中也應該像導演一樣,力求讓全體學生都能夠登上課堂這個舞臺進入角色,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三.創設自由空間,發揮學生主體性

傳統的教育觀念把音樂學習禁錮在課堂、課本,禁錮在傳授、訓練,這樣一來教師只知道照本宣科。學生把知識學“死”了,把思維學“僵”了。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則由封閉走向開放,首先要解放學生,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和權利;獨立思考、自由表達等,給學生充分發揮的空間,使學生有話可說、有疑可問、有新可創。

1.明確師生地位,引導自主學習

新音樂課程標準中強調:“音樂教師要勇於從傳統的角色中跳出來,變‘教書匠’爲‘設計師’、‘指導師’、‘合作伙伴’,爲學生的音樂學習創造寬鬆、融洽的人際環境。”爲此我想出相應的對策,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活動,讓學生的學習在自信中進行,引導學生自信嘗試,自信表達,自信探究,自信創造。如學習歌曲《美麗的村莊》,我說:“同學們,我們先來解決二聲部部分,分小組練習,看哪小組學習得最好。”學生分小組依自己的興趣,有的用口風琴,有的用豎笛,有的直接用視唱的形式,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教師參與到小組中間去,個別糾正。10分鐘後,我組織開始評比,先採用互評,指出不足並加以糾正。最後評出優勝小組,再請優勝小組說說是怎麼練習的,然後老師總結。透過這樣讓學生在良好的自我觀念和積極探索心態下,表現潛能,真正體會到“我能行”。

2.開設開放式教學,展示學生個性

只有在民主、平等、自由的環境裏,在開放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才能感受到愛和尊重、樂觀和自信,纔敢於表現自己,纔會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如歌曲《美麗的村莊》課將結束時,有個學生舉手說:“老師,我們已學會了全曲,我建議全班來合唱”。我鼓勵說:“好,你安排,有的唱第一聲部,有的唱第二聲部,有的用樂器伴奏。”班上有幾個吹口風琴,分成兩個聲部吹奏,再請幾個生用打擊樂伴奏,一個人指揮其他學生合唱。歌曲一唱完,我熱烈鼓掌,給學生極大的鼓勵,同學們也不由自主的`笑起來。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完全能夠展現自我,充分發揮自我優勢。

3.啓發創新思維,發揮主體作用

音樂創作是音樂課程的基本理念,學生是音樂教學活動的主體,使每個學生的音樂潛能得到開發,並終身享有音樂樂趣,是音樂教育崇高責任。那如何啓發學生創新思維,發揮主體作用呢?關鍵在於教師創設條件進行引導。在欣賞《阿細跳月》時,先讓學生完整的欣賞,然後讓學生討論能聽出什麼樂器在演奏?讓每個學生大膽參與討論,分小組討論、設計和練習,當我們再次聽到的將是你們設計並擔任表演的《阿細跳月》。最後,師生一起隨着音樂“跳月”在歡快的歌舞中結束課。完全是一種開放性的課堂,這樣學生興趣就會很濃,積極性也會很高,充分發展了思維的獨立性,師生共同創設一個良好的研究氛圍。留學生一點空間,讓他們在音樂課堂中自由飛翔,這樣學生的創造性才能發揮。

四.合理評價,維持學生主動積極性

德國教育家帝斯多會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的本領,而在於鼓勵、喚醒、鼓舞”。合理評價是學生成爲主體的保證。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優秀,都希望自己時時受到表揚。對於那些所謂的“差生”我特別注意,只要他們有半點進步,就加以表揚。並且在課外跟他談心,瞭解思想狀況。在教學中,經常有些不愛動的學生,對於這樣的學生我就特意在歌唱的時候讓他們來伴奏,欣賞的時候,鼓勵他們回答問題。記得初一年級一個剛轉來的學生,上課總低着頭,從來不看黑板,有一次在給《愛我中華》編配伴奏時,我要求每個小組討論編配的方法,接着小組彙報,當輪到他們小組彙報時,我特意指明讓他來發言,開始他很不情願上臺,於是我鼓勵他說:“沒關係,怕什麼。編配的不好沒關係,同學們給點掌聲。”在我的鼓舞下,他走上講臺,配合得很好。此後,在不斷的鼓勵下,他能夠主動的學習。在教學實踐中,我還會碰到這樣的事情:許多學生在座位上動唱自如,可當我請他們上臺表演,就你推我我讓你,課堂氣氛變得冷清,這時我大張旗鼓鼓勵他們,讓他們放下面子,放大膽子,增強自信。音樂教育是人的教育,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展現他們的創造力,想象力,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國家《音樂課程標準》寫道:“應在體現素質教育目標的前提下,以音樂課程價值和基本目標的實現爲評價的出發點,建立綜合評價機制。既要從學生音樂興趣愛好、情感成就、參與態度和程度等考慮的音樂能力的評價,又注重對其人文素質的評價。”

以前音樂教學評價中,教師往往採用讓學生唱一首課本上的歌曲來評價學生,有的教師甚至憑自己的主觀臆斷和對學生大體的印象給學生打分。這樣做是武斷的,不科學的。因爲這樣會讓學生錯誤地認爲:音樂課就是學幾首歌曲,不必學習其他知識。而教師也不能得到正確的教學效果反饋,上課總是提問回答好的孩子,而忽略表現欠佳的學生。所以說,音樂不能用統一的標尺來衡量。

看到以上這些弊端,我選擇了開放的音樂教學評價方法。

1.將展示參與到評價之中。我在教學實踐中悟出:學生特別願意展示他們的才藝。於是我總結出平時演唱評價法、合作表演評價法、特長展示評價法。將這三部分成績綜合起來,綜合評價。

2.觀察與談話參與到評價之中。時間則選在小組創編或講座時,我會觀察各組的每一個人,找到那個不愛討論的同學與他談話。請他說說對歌曲的理解及創編的動作,並和他一起練習。我同他一起唱、跳,帶動起他的情緒,使他高興地唱起來跳起來。同時我對他的評價也會有新的認識。

3.採用多種方法參與到音樂欣賞評價中。

4.將自評、他評參與到評價之中。

新課程改革對每一位教師來說是一種挑戰,一種壓力,但也是一種不可多得的機遇.音樂教師只有認真學習、深入理解全新的音樂教育理念,並經常在實踐中進行反思、研究、改進,這樣才能不斷適應新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