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一代風流 川劇大家

學問君 人氣:1.77W
一代風流 川劇大家
    在我國三百多個地方戲曲劇種中,川劇昆、高、胡、彈、燈聲腔具備,生、旦、淨、末、醜行當齊全,並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豐富的表現手法,在戲曲舞臺上獨樹一幟,深受中外戲劇界的注目。川劇呈現出的千姿百態的人物形象、精湛奇巧的表演技藝、絢爛多姿的戲劇場面、濃郁雋永的鄉土風情、亦莊亦諧的個性語言,使其成爲我國地方戲曲園地中的一朵奇葩,在我國戲曲藝術歷史長卷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川劇藝術源遠流長,川劇事業生生不息。川劇從形成、演變到發展,迄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其間,它曾有過花團錦簇,也出現過枝葉凋零。是新中國成立後,這個古老的劇種才獲得了新生和前所未有的發展。尤其是1982年中共四川省委提出“振興川劇”以來,極大地調動了全省戲劇界的積極性,川劇界大膽探索,銳意進取,在“出人、齣戲、出效益、贏得觀衆”方面,取得了足以自豪的成就。今天,川劇已經成爲四川建設先進文化的載體、弘揚民族文化的品牌、展示地方文化的名片。?
  從“搶救、繼承、改革、發展”到“保護、繼承、改革、創新”,川劇事業的發展艱難曲折而又充滿希望。在這條篳路藍縷、玉汝以成的道路上,行走着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川劇藝術工作者,其中,就有這麼一位溫婉智慧、享有盛譽的著名劇作家徐棻。她的劇作受到廣大觀衆的熱烈歡迎,先後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文華劇目大獎”、曹禺戲劇文學獎、四川省“五個一工程獎”等多個重大獎項。這些作品,既是作者心血智慧的結晶,也是振興川劇事業的碩果,對川劇的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徐棻是當代川劇藝術的傑出代表之一。今天,我們提及川劇藝術,必然要提及徐棻和她的作品。我認爲,在川劇藝術承前啓後、發展創新的過程中,徐棻和她的作品是一個重要的標杆或者說一個重要的標誌。其重要性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對傳統戲曲的現代化進行了成功實踐。源遠流長的傳統戲曲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大批優秀作家和經典作品,深厚的歷史積澱無疑是其繼續發展的堅實基礎。但傳統戲曲如果囿於傳統、止步不前,就會與時代脫節,與觀衆疏遠。川劇要與時俱進、不斷髮展,就必須隨時補充新鮮血液,不斷吸收外來藝術營養,自覺體現現代藝術精神。徐棻的作品從表現形式上看是地道的川劇,具有鮮明的川劇自身面貌,但其包容性的思想觀念、開放性的戲劇結構、多元化的敘述方式,均較傳統戲劇有了巨大的差別,其核心是體現戲劇的當代性和人的當代性,從而使川劇藝術較之其它戲曲劇種更快、更鮮明地體現出“現代化”的特徵。《燕燕》《田姐與莊周》《慾海狂潮》《死水微瀾》等膾炙人口的作品,表現了嶄新的時代內容,尤其是對女性意識的自覺張揚,對人性的深層挖掘,開拓了傳統戲曲的新天地,賦予傳統戲曲新的時代精神與社會價值。可以說,在中國戲劇發展史上,徐棻的作品是地方戲曲劇種中爲數不多的具備現代感和自覺性的。?
  第二,對外來戲劇的民族化進行了有益探索。如果說以《雷雨》爲代表的經典作品標誌着話劇這一外來藝術形式完成民族化從而開創了中國現代戲劇的新紀元,那麼以《慾海狂潮》《馬克白夫人》爲代表的川劇新創劇目則標誌着傳統戲曲對西方現代話劇等外來藝術形式的成功轉化,從而爲外來戲劇民族化開拓了新的空間,昭示了新的可能。對戲曲而言,沒有民族文化精神和傳統藝術傳承的“現代性”,便不具備戲曲的當代意義,民族藝術的“傳統性”必須和西方現代派戲劇的“現代性”構成內在的有機聯繫;對川劇而言,沒有民族文化審美心理和對當代中國人文形象的塑造,也便不具備川劇獨特的審美價值,“本土化”和“現代性”也要形成內在的統一關聯。離開了“傳統性”和“本土性”,“現代性”就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少改編外國劇目最大的困境,便是缺乏對這種中國式“現代性”的理論昇華和系譜構建。徐棻的作品十分注重切入中國當下廣闊的'文化現實和深廣的歷史文脈,在秉持民族戲劇“內核”的基礎上對西方現代戲劇進行中國化、民族化的改造,自覺地將象徵主義、表現主義等現代派手法與中國傳統戲曲的程式性、虛擬性、寫意性、抒情性等美學特徵有機融合,從而到達完全的中國化、戲曲化、川劇化。這樣的“改編”實質上就是一種卓越的藝術創造,是民族傳統文化“自知”與“自覺”之上的一種超越,是徐棻對川劇乃至中國戲劇的傑出貢獻。?
  第三,對演出形態的創新化進行了積極嘗試。當代戲曲在演出形態上不斷髮展,將傳統戲曲的演員中心變爲包括演員、舞美在內的立體、綜合的演出形態,使劇本創作與舞臺演出全面融合,這是對傳統戲曲演出形態的新的探索。徐棻的作品也是如此。她每推出一個作品,都會給人一種驚喜甚至驚奇。她的作品突破了傳統戲曲忽略舞臺、佈景、燈光等技術因素的陳規,創造性地將升降舞臺引入川劇表演,大量藉助佈景、燈光來轉換場景、描寫環境、烘托氛圍,將上述技術性因素創造性地融入戲曲表演,使之成爲表現心理活動、推動情節發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使舞臺從單一、外在的表演空間變成一體化、審美化的戲曲元素,從而拓展了戲曲的表現空間,豐富了戲曲的表現手段。需要指出的是,劇中舞臺、燈光、佈景等現代技術是服從、服務於人物塑造和情節推進的,並未突兀和遊離於演出之外,舞臺的中心和觀衆的注意始終聚焦在演員身上,從而加強了全劇的感染力、吸引力。正是在演出形態上成功處理了繼承與創新的關係,才使她的作品得到老戲迷和新觀衆的共同喜愛。這說明,傳統戲曲要爲當今觀衆所接受,就需要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巧妙創新,才能符合不斷改變的社會心理和審美需求。
  這種繼承與開放、傳統與創新的有機結合,是20世紀中國戲劇發展最爲重要的特點之一,也是20世紀中國戲劇從古典走向現代的艱難歷程所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經驗與啓示。如果說 “推陳出新”和建國初政務院頒佈“關於戲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五•五指示”)從根本上決定了20世紀後半葉即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戲劇的道路與方向,那麼以徐棻劇作爲代表的傳統戲曲新創劇目則在創作、演出的專業層面再次實踐了這一方向並證明了它的正確性,從而在川劇乃至中國戲劇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民族靈魂,文以化之;國家精神,文以鑄之。當前,文化的競爭日趨激烈,文化的戰略意義日益凸顯。在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和諧文化的歷史機遇期,面對文化大繁榮大發展和西部文化強省建設的崇高使命,我們無疑需要有更多、更強勢的藝術品牌,透過品牌的凝聚力與輻射力、影響力與感召力,來引領創作道路,催生優秀作品,從而擔當起謳歌時代、鼓舞人民、滿足羣衆精神文化需求的社會責任。四川文藝要在全國佔有一席之地,就必須擁有自己的優勢特色。四川要從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就必須打造自己的著名品牌。在汲取外來文明的同時,作爲捍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建民族精神家園的重要方面,本土藝術品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無論古今,無論中外,任何民族精神的延續,任何時代風尚的昇華,都體現出各自民族、各個時代的藝術品牌所能起到的文化擔當作用。中外戲劇史上被視爲不同國家和民族藝術品牌的劇作家、戲劇流派、都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實現了自己的文化擔當。川劇源於生活,來自民間。它的生命在於源遠流長的巴蜀文化,它的活力在於四川人的思維、語言、智慧,它的本質在於用藝術手段真實反映生活的悲歡離合、大衆的喜怒哀樂。它不僅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也承載了巨大的社會責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諧社會建設、特別是公共文化體系建設方面,更應當突出其品牌作用,強化其時代文化的擔當的精神品質、道德勇氣和藝術良心。一種融入民族精神、獨具地域神韻的文化品牌確立於世界,則將是創造並保有這一品牌的藝術和劇種體貌更加堅實,魂魄更加健碩。因而,具有鮮明而獨特的巴蜀風格、巴蜀特色、巴蜀氣派的川劇藝術正是四川文藝的最大優勢和四川文化的最好品牌之一。我們需要給予川劇藝術足夠的關注、更多地投入,推出更多觀衆喜愛、影響廣泛的精品劇目,使川劇不僅在四川,而且在全國、在世界都具有更大的影響力,從而讓川劇繼續成爲四川對外交流的名片,把四川形象宣傳出去,把四川文化推介出去。這就是徐棻劇作在當代文化建設中所具有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