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WTO與高等中醫藥教育的人才培養

學問君 人氣:1.42W

論文關鍵詞:WTO 中醫藥教育 人才培養

WTO與高等中醫藥教育的人才培養

論文摘要:本文認爲,面對WTO,高等中醫藥教育要在競爭中取勝,關健靠人才。

加人WTO是中國現代化戰略進程中的轉機,雖然在WTO衆多條款中涉及教育的條款並不多,但它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影響將是全方位的。高等中醫藥教育作爲高等教育中的子系統同樣地也面臨着機遇與挑戰。加之當今世界,人類爲了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提倡迴歸自然,中醫兩千年來的自然療法、自然的藥物來源吸引了衆多崇尚自然、追求人類健康者的目光。世界各國對中醫藥的關注日益提高,國際社會對中醫藥的需求也將會增加,這些都給中醫藥走向世界帶來極好的機遇。但是機遇不等於成功,更嚴竣而冷酷的事實是競爭。中醫藥要在競爭中取勝,關鍵靠人才。而高等中醫藥教育是培養高等中醫藥人才的關鍵。因此,面對WTO,我們要培養具備什麼樣素質的高等中醫藥人才將成爲高等中醫藥教育工作者關注的問題。

一、高等中醫藥教育要在培養學生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基礎上注重個性發展

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社會需要的各種專門人才,而各種人才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是由社會需求決定的。“人世”後,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激烈的市場競爭要求人才更具多變性、多樣性和流動性。高校畢業生主要透過勞務市場自主擇業競爭就業,而隨着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人,醫藥市場及醫療單位的職責、管理模式也將隨着社會的需求而經常調整。因此,社會對中醫藥人才的知識、技能和能力結構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醫藥高等教育必須適應現時社會對人才要求的。

WTO的“遊戲規則”及其特性影響了經濟全球趨勢下人才素質要求的新走向,它要求我們培養的人才要具備廣泛而紮實的文化基礎:有較高的文明程度;能意識到自己同他人的依存關係,謀求共同發展;尊重各種文化價值,平等、誠信地與不同文化中的人打交道;成爲主動的學習者和研究者;具有優異的人格心理品質,包括面對困難的堅強毅力和應對挫折的良好的自我調控能力等。這些恰恰就是通識教育所包含的內容。所謂通識教育是指對所有大學生所普遍進行的共同文化教育。包括基礎性的語言、文化、歷史、科學知識的傳授,公民意識的陶冶,個性的薰陶以及不直接服務於專業教育的人人皆需的一些實際能力的培養,其目的在於提高全體大學生的教育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與馬克思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是吻合的。在提倡通識教育的同時,不能削弱主體專業的教育力度,不能把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對立起來。通識教育是關於人類共同的基礎性的文化知識教育,以瞭解各門學科的基本知識爲目的,爲專業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我們強調的主要是與中醫學術發展相關的“通識”,只講“通識”,也容易停留在知識層面上,缺乏實際本領是不行的,難以達到“人世”對專門人才的要求。

在強調了通識與專業教育的同時,中醫藥教育應培養個性鮮明、專長突出的人才。這也是“人世”對人才培養提出的要求。在工業經濟時代,占主導地位的生產方式是標準化大規模生產,這種生產方式要求教育部門對學生實施的是同質教育,強調人才培養規格的規範化、標準化,而對學生的個性發展重視不夠。在學校教育中,注重的是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學生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能力的培養。加人WTO,隨着經濟的全球化和資訊技術的迅速發展,要求實現由工業經濟時代的同質教育模式轉變爲因材施教和以培養創造力爲核心的個性化模式。21世紀的教育模式將採取以學生爲中心的個性教育方式。高等中醫藥教育也要做到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統一。縱觀歷史,中國東西南北氣候懸殊,人們飲食嗜好各異,因此產生了中醫的不同學派。傳統中醫藥教育得以發揚,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醫學術流派的學術爭鳴。大凡在中醫藥發展史上留名青史的中醫藥名家,無不文化底蘊深厚,知識淵博;無不勤求古訓、博採衆長;同時學術特色突出,專業技術獨特,幼從師訓嚴格。但現在高等中醫藥教育存在着過強的功利主義、過窄的專業設定、過弱的文化底蘊等偏向,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不用說要具備較強的自學能力,就連掌握紮實的基礎知識都有困難,更別說注重個性的培養。因此,21世紀的中醫藥教育要獲得發展,在重視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同時,要鼓勵學生充分認識自身素質特點,發揮自己的優勢,突出自己的個性,有個性纔能有特色。

二、高等中醫藥教育要重視人文素質的培養

人文素質對其他素質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和很強的滲透力,是綜合素質的基礎。中醫藥學之所以能夠稱之爲博大精深,不僅在於中醫發展的悠久歷史和有着浩如煙海的古代醫籍等巨大文化遺產,還在於其植根、生長於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中,與中國傳統文化有着濃厚的淵源關係,它本身有着極其豐富的人文思想,蘊藏着巨大的人文精神財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如何應對“人世”給我國中醫藥帶來的衝擊,提高中醫大學生文化底蘊是必經之道。其實,中醫教育曾造就了有很高人文修養的老一輩科學大師如李時珍。他是中國文學的酷愛者,在他所著的《本草綱目》一書中有不少地方用的是著名詩人的詩句表達的。可以說他的醫學成就其實就是人文學術精神主導的成就。因此,人文素質教育在中醫藥人才培養中至關重要。“人文素質”,又稱“文化素質”,是人們將人類創造的文化成果內化爲自身品格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基本素質,它是包括人們的思想、道德、品格、心理、性格、情趣、行爲等基本素質的總稱。隨着知識經濟的不斷深人,一方面學科分化越來越細,另一方面學科與學科間交叉與滲透,特別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綜合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醫學的發展也呈現出新的趨勢。隨着時代的遷移和科技文明的進一步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並不能有效地解決許多功能性症狀與病痛,尤其是那些創傷性的檢查與治療,化學藥物對於人體“內環境”的嚴重污染與攻擊,無不使人們對此模式提出了嚴峻的質疑。隨之而來的是醫學模式的轉換。即構建“生物—心理—社會”這種具有人文關懷的綜合性的現代醫學模式。閉醫學的性質也不再僅僅屬於自然科學,而是自然科學與人文學科的結合。醫學以人爲主要研究對象,由於人具有生物和社會的雙重屬性,所以人文社會科學在醫學教育中同樣佔有重要地位。而當代中醫藥高等教育因循了西醫院校和理科院校的辦學模式,偏重於專業化教育,在人文素質教育方面,除了設幾門政治理論課外,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教育內容,如文化史、社會學、人類學、美學等基礎人文社會科學課程,醫學哲學、醫學辯證法、醫學社會學等與醫學交叉的邊緣學科課程,以及生態環境、社區衛生保健等綜合相關學科的課程等開設較少,極大地削弱了中醫藥高等教育的文化基礎,不利於促進人本身的發展。人文教育薄弱亦成爲中醫人才培養中高素質人才缺乏、創新能力不強的原因之一。因此,我們在吸收人類文化時,應當不帶有任何偏見和歧視,而應該以超越一切的眼光看待人類的一切優秀文化。正如哈佛大學《共同基礎課方案》中所指出的:“一個受過教育的人,不能眼光狹窄,以致對其他國家的文化和過去一無所知。現在我們不再可能與世隔絕地關起門來過日子。一個受過教育的與未受過教育的人的關鍵性區別在於,前者生活經驗的視野較後者更爲廣闊。”因此,在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應該注重多元文化的吸收,使我們的學生具有寬闊的眼界,在未來的工作中具有寬容精神和包容胸懷,從而培養學生國際理解、國際競爭與國際合作的意識,使之善於國際合作,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競爭。

三、高等中醫藥教育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日趨激烈的國際經濟競爭和綜合國力的較量實質上是人力資源的競爭,是創新人才的競爭。具備創新素質是21世紀人才最重要的素質,它不僅影響大學生個體的成才,還將影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和人類社會的興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縱觀以往的中醫藥教育,多注重對已有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非智力因素的開發,忽視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而創造性是在急劇變化的資訊時代求得生存的.首要條件,資訊時代對人才的創造性更爲重視。因此,培養高素質的中醫藥人才的核心和關鍵是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此外,由於人類已進人可以無限制地進行資訊的低成本複製的新階段,所以純記憶型的智力必然會普遍貶值,而想像力、創造力將會越來越重要。所以作爲培養進階中醫藥人才爲根本任務的高等中醫藥教育,必須實現教育的創造力。其功能應從向受教育者傳授知識轉變爲發展受教育者的智能,以培養出更多的具有高知識素質的勞動者和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

“既要認真繼承中醫藥的特色和優勢,又要勇於創新,積極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促進中醫藥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實現中醫藥現代化。”衛生部部長張文康同志也指出:“我們要在繼承中醫精華的基礎上創新。”這就說明我們不但要創新,還要在繼承穩定基礎上創新。有繼承而無創新,則永遠停滯不前;有創新而無繼承,則學無所據,勢必成爲空中樓閣。我們常提倡師古而不泥古,提倡活法圓機,就意味着在繼承中創新。愛因斯坦也曾說過:一個由沒有個人獨創性和個人志願的規格統一的個人所組成的社會,將是一個沒有發展可能的不幸社會。相反地學校的目標應該是培養獨立行動和獨立思維的個人。加人WTO後,我們要本着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主動參與國際競爭。而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之中處於不敗之地,必須不斷地創新。因此,高等中醫藥教育要肩負起振興和發展中醫藥事業的重擔,就必須把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擺在突出位置,要在強化繼承、強化基礎教育的前提下,重視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創造能力的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創新精神的中醫藥人才。

四、高等中醫藥教育要培養國際化的人才

教育的國際化和文化的世界化,使得教育必須具有國際性質,教育必須培養國際化人才。教育國際化是在具有國家化、民族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脫離國家的教育目的,去追求教育國際化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必須堅持教育國際化與國家化相結合。加人WTO,高等中醫藥教育要適應變化的世界給祖國醫學帶來的發展機遇和嚴峻考驗就必須把握時代特色與本國特色相結合的原則,將國際視野與本土理念結合起來,用西方人的語言去講東方人的故事。如今中醫藥在世界範圍內已形成了“炙手可熱”的態勢,中醫已成爲世界的中醫,並與世界科技文化的相互碰撞和相互影響過程中取長補短。

隨着中國加人WTO,中醫藥國際交流會越來越頻繁。例如:相互交流學者,經常性地開展國際中醫學術活動,促進中醫文化與世界各地科技文化間的相互開放、相互借鑑、共同繁榮;各國科學家通力合作,共同攻關,完成中醫重大科研課題,破譯中醫理論奧祕;促進中醫科技資訊的全球化,加速世界科學對中醫學的吸引和融合;各國現代教育理論在中醫藥教育中的應用,現代知識在中醫學科中的體現等。因此,我們培養的人才就必須具備國際教育學術交流和醫療活動的交流能力。這就要求中醫高等教育要儘快與國際接軌,善於吸收和運用世界上先進的科學技術,實現中醫藥現代化。

教學經驗和實踐告訴我們,中醫藥國際通用型人才除應具備堅實的中醫藥知識外,還應掌握現代化科技知識和廣博的國際醫藥知識,以擴大其專業知識的內涵與外延。因此,高等中醫藥教育應有針對性地開設一些中醫新技術治療學、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傳統醫學簡介、中醫計算機資訊知識等課程與講座,以開拓學生的視野。

此外,加人WTO後,要培養具有國際交往能力的進階中醫藥人才就必須加強外語學習和語言交往能力。語言是交流的工具。隨着我國經濟融人世界經濟的整體格局,既有中醫專業領域的精深知識,又有良好的雙語表達能力的人才將會受到社會各方面的歡迎。因此,要加強外語學習,尤其要加強雙語課程的學習。雙語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具有國際合作與競爭意識和雙語表達能力的中醫藥進階專門人才,而不是單純的翻譯。中藥要走向世界,就必須培養既熟練掌握中醫專業知識又熟練掌握外語語言知識的中醫外語翻譯人才。由於中醫是我國的傳統文化,其許多的深奧的哲理、特殊的專業術語無法在英語(也包括其他語言)中找到完全對等或十分相近的詞彙,它對譯者的古漢語水平和英語水平都有較高的要求。因此,高等中醫藥教育必須抓好外語教學。中國加人WTO以後,不僅需要和美國、英國以及澳大利亞等英語國家打交道,也需要和法國、韓國、日本等非英語國家打交道。因此,高等中醫藥學校如果只能提供英語教育是遠遠不夠的,有條件的高等中醫藥學校可以以聯合培養的模式積極開設多種外語,以滿足我國同世界各國發展經濟交往的需要,使中醫更快地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