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英語教學中的“1大於2”教學論文

學問君 人氣:2.44W

我曾經讀過這樣一段話:“教育至少應該包括三個層次的內容:一是對學生學科知識的授受,我們稱之爲傳授;二是對學生學科興趣的激發與學習方法的指導,我們稱之爲教學;三是對學生全面發展的引領,我們稱之爲教育。”

英語教學中的“1大於2”教學論文

這番話引起了我的思考: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所追求的“高分數”“高材生”“高效的課堂”把學生與他們的生活完全割裂開,忽略了他們內心的感受。作爲一名英語教師,我不僅僅要教好學生文化知識,更有責任幫助學生健全人格。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也曾說過:“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失去了手段的目的。”由此可見,在我們的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內容,利用英語教學對學生進行適時的德育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爲此,我們應該努力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一、學科爲先,德育爲重

由於教學要求的不斷提高,“升學壓力”的不斷涌現,大多數的學科教師都把教好學生學科知識作爲最高目標,卻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漠不關心。這恰恰忽略了學生的本源——他們是一羣完整的人,是一羣過着真實生活的人。這種割裂了學科知識與學生生活聯繫的教學是不會成功的。

作爲學科教師,我們應該積極調整自己的心態,在抓學習質量的同時,走進學生的生活。站在學生未來發展的角度來審視學科知識。將學科知識融入學生的生活,在學科知識中引導學生養成積極健康的心態和樂觀、自信的性格,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挖掘教材,滲透德育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對於教材的編寫要求體現思想性原則。文中寫道:“英語教材既是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和手段,也是對學生開展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媒介。教材選材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深入淺出,寓教於樂,既要有利於學生了解外國文化的精華和中外文化的異同,還要有利於引導學生提高文化鑑別能力,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牛津小學英語》的編寫也體現了思想性、科學性、趣味性和靈活性的原則。以學生的發展爲宗旨,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爲目標。以6B這冊書爲例,來談談教材中有哪些素材滲透了德育教育的內容。Unit2 More exercise一課向學生傳達了要加強鍛鍊,增強體魄的體育精神;Unit 3 Asking the way一課向學生展現了樂於助人的高尚品格;Unit 7 A letter to a penfriend一課向學生傳遞了與人爲善,樂於交友的精神等。

由此可見,只要我們深入挖掘教材就不難發現在我們的教學內容中無時無刻不體現出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種子早已在我們的學科教育中埋下,期待着教師與學生的澆灌與呵護,好讓它在學科教育中能夠茁壯成長。

三、潛移默化,踐行德

在課堂上,我們要引領學生將隱藏在文字後的道德層面的內容挖掘出來並內化在自身。我們還可以利用自身英語語言的優勢在潛移默化中踐行德育教育。比如,教師在請學生回答問題時多用“please”,學生回答完畢後,教師要說“thank you”,教師在不小心出現口誤時要說“sorry”等。這些看似微小的動作都會給學生的英語學習帶來道德的深刻烙印。

在課堂下,我們更要成爲學生道德模仿的典範。俗話說:“身正爲師,學高爲範。”首先,我們作爲學科教師要摒棄“功利心”,決不能帶着“有色眼鏡”去看學生。對於學生的關心與喜愛不能以學科成績的好壞爲評價標準,而是發自內心地去愛學生,讓他們體會到他人的關愛。其次,在面對學有困難的學生時,我們不能以譏諷、輕視的態度去對待他們。要積極引導他們找出困難所在,樹立戰勝困難的決心,並幫助他們形成樂觀、自信的態度。最後,我們可以利用學科知識的教學策略,鼓勵學生們在課後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並將學習的成果進行展示。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們的團隊合作精神,還培養了他們的責任感和上進心。

總而言之,在小學英語教育中滲透德育將學科教育昇華到了思想教育的層面,更加符合對於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的需要。因此,作爲學科教師,我們不僅是學科知識的傳授者,更是道德教育的引領者。我們要用愛去感染每一個學生,讓他們徜徉在知識的海洋裏,沐浴在道德的陽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