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推進中部農村崛起的戰略選擇

學問君 人氣:3.17W
    [摘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長期而繁重的歷史任務。從外部入手、加大以工促農的力度,對促進農村發展是必要的,但是從農村人口衆多這個現實出發,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還必須在農村社會內部做文章,推動農村經濟走內源性發展道路。社會分工是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改革開放以來,在農村社會中已經分化出了許多羣體,只要對其加以正確的引導,並輔之以相應的保障措施,在一定的區域內實現有限的但卻是有效的社會分工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文章從分析中部農村的現狀入手,指出了推動鄉村社會轉型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最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社會轉型;社會分工;內源性發展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透過的《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發展好農村經濟,建設好農民的家園,讓農民過上寬裕的生活,實現農村的和諧發展,才能真正實現全社會的和諧。中部農村由於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的限制,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發展一直處於落後狀態,促進中部崛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大力推進中部農村的社會轉型,使其由傳統的血緣地緣共同體向以分工協作爲基礎的有機共同體轉變。
  
  一、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的發展爲推進鄉村社會轉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伴隨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而產生的鄉村社會分化在上個世紀80年代已經開始。經過90年代民工潮的加速,到目前分化的結果已經初露端倪,大體上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社會羣體,羣體問有了一定的社會分工。雖然這種界限現在還不夠清晰,家庭間的經濟活動還有很多交叉,但是構建以社會分工爲基礎的異質性很強的新型社會結構的基礎已經具備。
  筆者在2001年對安徽中部農村進行調查時發現,以收入來源劃分,鄉村社會已經初步分化出了六大羣體,即農村商人,主要是在農村集市中經商的農民;純農業戶,主要是種田大戶;打工者,主要指長期打工並以打工收入作爲收入主要來源的人;手藝人,主要是建築工、木工、鄉村醫生等;半公務人員,主要是鄉村教師、未脫產的鄉村幹部;極少數閒散人員。經過5年多的發展,鄉村社會的'分化進一步加劇,原有的羣體在質上發生了許多變化,並且已經由個體間的分化轉向家庭間的分化,許多家庭整體上實現了經濟活動重心的轉移,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羣體。例如,從打工者和農村商人中分化出了一批民營企業主,相應地也出現了一批進廠不離村的“工人”;同時,隨着沿海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部轉移,農村家庭開始承攬越來越多的來料加工,雖然目前規模還不大,但從農戶對這項工作的歡迎程度看,其擴大的趨勢是必然的。
  從目前鄉村社會的分化程度看,推動鄉村社會結構向以社會分工爲基礎的有機共同體轉變的基礎已經具備,具體表現在:一是單個或幾個純農戶的聯合體的生產能力已經達到獨立完成村莊全部農業生產的程度,但是缺少對整塊土地的經營權。二是其他羣體對土地的依賴程度大大降低,農業收入在其家庭收入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小,其對土地的依賴更多的是心理的,而非經濟的。三是從原有鄉村社會中分化出來的各個羣體在經濟上有很強的相互依賴性,在功能上有互補性,可以在鄉村社會內部實現一定的交換,以滿足生活的需要。比如民營企業需要的勞動力可以由村民提供,手藝人的服務對象也大都是本村或鄰村的人,人們生活消費品則大部分是從農村商人那裏購買等等。四是人們思想觀念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對異質性的態度更加寬容,推動鄉村社會向新的異質性強的共同體轉變的思想基礎已經具備。
  
  二、推進鄉村社會轉型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中部農村崛起的必由之路

畢業論文蒐集整理:

推進中部農村崛起的戰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