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論新農村建設中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戰略

學問君 人氣:3.06W
論新農村建設中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戰略
[摘要]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核心是促進農民增收,而改革目前傳統的經營治理形式,無疑是一種有效的途徑。電子商務作爲一種先進的商務模式,在提升農業的產業化程度,調整農業結構,降低交易本錢,擴大農產品市場銷售範圍等方面的上風是不容忽視的。農業和電子商務假如能尋找到適當的結合點,那將發揮巨大的作用。
  [關鍵詞] 新農村電子商務農業
  
  一、前言
  
  電子商務係指交易當事人或參與人利用現代資訊技術計算機網絡(主要是因特網)所進行的各類貿易活動,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知識產權貿易。它是一種新興的處於發展過程中的現代商務方式,原來面對面的交易方式,逐步變成了由計算機網絡遠間隔操縱完成的交易方式。
  農業電子商務系以農業生產爲中心而發生的一系列電子化的交易活動,包括農業生產的治理、農產品的網絡營銷、電子支付、物流治理以及客戶關係治理等。農業電子商務是以資訊技術和全球化網絡系統爲支撐,對農產品的產供銷進行全方位的治理過程。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核心是促進農民增收,而改革目前傳統的經營治理形式,無疑是一種有效的途徑。
  
  二、農業電子商務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戰略地位
  
  1.農業電子商務有利於農村中小企業與國際市場接軌。進世後,農產品市場碰到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全球化的市場正逐漸形成。農產品市場正面臨越來越沉重的國內、外同行競爭的壓力。因此,農民對農產品資訊的瞭解、交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傳統的經濟理論中,農產品市場的買賣雙方是在完全資訊條件下進行交易的,即價格是由供求雙方的總體水平共同決定的。但在現實的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對現實中的農產品資訊難以完全瞭解,使得現實經濟生活中的資訊不對稱成爲主導,在農產品交易過程中,農民極度缺乏市場資訊,增加了農民在農產品交易過程中的風險和不確定性。
  由於我國的基本國情和長期以來受計劃經濟的影響,違反經濟規律和市場規律的事時有發生,以及交通、通訊等其它因素的原因,農民難以及時、正確、可靠的得到市場資訊,導致大量農產品流通不暢,影響了農業發展。而農業電子商務給農民多了一個獲取資訊的平臺和渠道,藉助它能實現農業資訊的溝通與知識的共享,完成市場資訊的收集與交換,減少不對稱資訊的比重,它的應用可以幫助農民科學的決策、指導生產,儘量減少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2.農業電子商務改變着傳統的農業貿易方式。農業電子商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開拓市場和參與全球競爭的`必要手段。傳統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貿易模式將被打破。農民透過農業電子商務能夠十分便捷、快速的完成信貸、擔保、交易、支付、結匯等環節。使農民可以更貼近市場,進步生產的靈敏性和適應性,使農民可以迅速瞭解到消費者的偏好,購買習慣及要求,同時可以將消費者的需求及時反映出來,從而促進了供需雙方的研究與開發活動。
  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是目前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一大障礙,而電子商務跨越了地域、時空界線的特性,可以在更大範圍內調節生產與市場的矛盾。
  3.農業電子商務能有力的拓展產品的市場份額。互聯網的發展爲農產品及生產資料開闢了更廣泛的市場空間。農民有更多的機會將產品銷售到更遠的地方,同時農業電子商務可以將地理範圍分散的,少量的、單獨的農產品交易規模化、組織化。
  由於電子商務可以提供24小時的全天候營業時間,因而能讓農民找到更多的新市場,吸引更多客戶。另外,交互式的銷售方式,使農民能夠及時得到市場反饋,改進本身的工作,提供個性化服務,建立穩定的顧客羣。
  4.農業電子商務能有效降低各種本錢,進步效益。首先,可以降低生產本錢。農民在購買生產資料或出售農產品之前,可以透過網絡進行價格比對,選擇最合適的交易者。同時農業電子商務可以幫助生產者及時獲得治理資訊、生產技術。生產者和經營者可以在網上籤訂種子、化肥及產品的供銷合同。農民還可以在網上透過集體採購、招標等手段來降低生產本錢。另外,透過互聯網可以獲得市場技術、氣象預告、法律法規、蟲害預警等資訊,這些資訊都有助於降低生產本錢和生產風險。其次,可以減少交易本錢。農業電子商務可以減少第三方或中介組織的參與,農民與消費者透過因特網可以直接進行交易,進步了市場效率,減少了中間交易本錢。據統計,在傳統商務模式下,商品從訂貨到售出過程中用度約佔企業本錢的18%~20%,部分企業利用電子商務優化供給鏈後,將該用度比例降低到10%~12%。同時,交易雙方資訊可以共享,減少中間環節由於資訊不對稱而帶來的損失。再次,可以節省營銷本錢。使用因特網作廣告,其本錢要比傳統廣告媒體節省90%。利用網絡向全球發佈本地農產品資源資訊,宣傳、推介本地豐富的優質農產品。同時將本地區農產品推行標準化生產,創建網上農產品超市,不斷擴大網上交易規模,逐步引進期貨交易,發展“訂單式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