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藝術的本質淺析

學問君 人氣:2.19W

內容摘要; 談到,我們毫不猶豫地可以說出一系列藝術作品,同時我們可以舉出無數的藝術家。但是,當我們真正追問是什麼使他們(它們)成爲藝術家和藝術作品的問題,藝術的內在本質究竟是什麼時,我們又變得茫然起來。藝術是什麼?對於此,前人已經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回答,而且接着他們的思考,我們仍可以繼續回答下去。在前人已經提出的所有解釋中,任何一種解釋都不是沒有道理,但是任何一種解釋也並不是有道理,我們即使將所有的解釋加在一起也還無法說明什麼是藝術。  
關鍵詞 藝術 意義 藝術家 藝術作品 藝術活動      

藝術的本質淺析

    “藝術是什麼?”這一藝術定義問題本身作爲一個傳統的形而上學的命題,與“美”的定義等問題一道,在西方現當代美學尤其是英美分析美學中成爲一個主要的問題,並且已被認爲是一個沒有實體的自我循環的假命題而多被詬病。此前從狄爾泰已經開始對藝術的本體問題不作追尋,他的探討退出了本體問題而討論藝術的意義。他認爲藝術在上下文中才有意義;藝術在特定的中才有意義;藝術在人們的興趣(關注)中才有意義,因此不存在沒有前提(先決條件)的藝術。分析哲學的先驅喬治·E·摩爾認爲,“美”不是一個客體,故不能採用像自然下定義的方式來加以界定,而只能採用直覺來把握;早期維特根斯坦也認爲美屬於不可言說的東西,對不可言說的東西,人們只能保持沉默。著名分析哲學家艾耶爾則斷定,由於美學的命題基本上沒有實指,所以都是“妄命題”。因此,美國美學家莫里斯·韋茲和肯尼克,都根本否定給藝術下定義的做法,宣稱藝術是不可定義的。所以,在這些理論來看,藝術什麼也不是,什麼都不是的就是藝術,藝術的本體在它的賓詞後沒有成立的可能性。  
    但是這種沒有可能的可能性,恰恰是我們思考的起點。對藝術的本質問題的追問的不可置否性,在藝術中顯示的最大意義,就在於它顯示着並不具有實體的藝術,也就是這種無有的存在,如何在人的心靈中變現爲實體的藝術活動、藝術家和藝術作品。很顯然,面對“什麼是藝術”這類問題,我們並不是要放棄對藝術的追問,而是要改變這種本質主義的追問方式,必須首先思考藝術之爲藝術的心靈特質,放在對人的藝術活動的考察上,使我們的思考直接從“什麼是藝術”的問題前的問題開始。透過藝術活動的分析,進而從藝術作品、藝術家、藝術接受等所有的藝術活動的相互關係,也就是藝術與心靈的關係中去尋求藝術的意義。  
    一、 藝術和藝術作品  
    探討藝術問題,通常我們首先從分析藝術作品入手。根據經驗,我們很容易判斷出藝術品與非藝術品,我們在聆聽、欣賞繪畫、閱讀小說、觀看舞蹈等藝術活動中,不假思索地認爲它們都是藝術品,而且我們會有意識地去評判它們的藝術水平的高低。但問題也就隨之產生了,我們憑什麼說它是藝術品或是非藝術品,如果作爲藝術品,它們的水平高下是如何確定的,我們判斷的基準在於什麼,也就是說,藝術作品是什麼?這個問題的`內在含義也就是,在我們所面對的衆多物品面前,如何判斷哪個是藝術品,藝術品符合什麼條件才能被稱爲藝術品,我們怎樣確定藝術品的水準的高低。顯然,我們通常的判斷是建立在對作爲藝術品的基本構成的涵義的理解上,這種判斷在我們當下的話語系統中是有效的,比如在特定的時限或氛圍中,可是一旦超出這個範圍,問題可能會變得複雜起來。究其實,我們對藝術品和非藝術品的追問,回到根本上也就是對藝術問題的追問。因爲我們在劃分藝術品和非藝術品時,我們已經存有了藝術的觀念在指導着我們這樣做,不管這種觀念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地支配着我們。這就是說,我們對藝術品本身的追問,也就隱含着對藝術問題的追問。所以,探討何爲藝術作品的問題,實際上也就成了藝術探討的奠基性問題。但這一探究從一開始就顯得困難重重,問題遍佈。  
    自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開始的藝術“模仿說”是雄霸西方千年的藝術理論,模仿說被作爲經典的藝術理論在東西方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但實際上這一理論是直接以藝術作品爲邏輯起點來探討藝術的。柏拉圖認爲,世界的本質是理念,現實世界是對理念世界的模仿,作爲藝術的藝術品又是對現實世界的模仿,這種模仿也就是不真實的、虛幻的。另一位哲人亞里士多德則肯定了現實世界的真實性,因而也就肯定了模仿它的藝術的真實性。後來古羅馬美學家賀拉斯也繼承了藝術模仿說,直到17世紀,古典主義藝術家們還提出了“藝術模仿自然”的原則,以再現現實爲宗旨的現實主義文藝可以說是模仿說的最高階段。雖然,隨着西方現代藝術的崛起,在各種全新觀念的衝擊下,這一理論遭受嚴重的挑戰而變得如此不堪,但在我國當代的一些僵化和陳舊的藝術理論中還有極大的市場,以一種變形了的“反映論”藝術觀的面目出現。這一理論探討的是藝術的本質問題,但實際上卻是從藝術作品的問題開始的,分析了藝術作品和自然、理念、事物的關係。模仿說把藝術與現實世界聯繫在一起,把藝術看成是再現和認識世界的一種特殊的方式,從藝術作品產生的源泉來把握藝術本質。然而,其根本問題在於,一方面它把藝術侷限於“模仿”世界的認識論範圍;另一方面,它忽視了藝術創造的主體性。根本的問題也就在於把對藝術的探討以藝術作品爲邏輯起點,這樣自然就把藝術的問題置換爲藝術作品的問題。顯然,嚴格地講,藝術和藝術作品是有差別的,這樣一來問題就變得含混了起來。  
    因此,從藝術作品作爲邏輯出發點來探討藝術的本質的主要問題就在於,這種探討首先就預設了藝術是一種現實的存在,認爲藝術品是一種區別於自然、理念等的存在物,然後去探討它和世界的特殊的聯繫。但在這其中有兩個不可迴避的問題:其一也就是我們在前面提到的,在藝術之所以成立的預設中也就包含着藝術之爲藝術的本質主義假定,反過來正因爲有了這種預設和前提,藝術作品才得以成立和顯現。顯而易見,這自然就導致了對藝術的真實意義問題的掩蓋,其所探討的出發點即邏輯起點是藝術作品而不是藝術,但我們可以進一步追問,這些藝術作品存在的邏輯前提又是什麼?藝術作品是怎樣從世界中剝離出來的?我們怎樣認定這些悲劇、史詩、雕塑等就是藝術作品而不是其他?這樣,藝術的意義的真正問題就掩蓋在本質主義的預設之中了,藝術的問題就變爲藝術作品的問題。其二,既然藝術作品是藝術的現實存在物,它是對世界的模仿,它所體現的是藝術作品和世界的關係,那麼,在這種關係中,藝術家作爲這種活動的直接介入者,他的意義又何在呢?藝術家在這種模仿世界或理念的活動中,不介入自己的任何理解而機械、本真地模仿自然或再現理念,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反過來,恰恰是藝術家的活動,使得本真從遮蔽中綻出,使得藝術作品充滿了生氣,這樣,藝術家的活動正是決定藝術作品水準高低的主導因素。所以,單方面地從藝術作品出發來探求藝術問題,顯然就掩蓋和遮蔽了藝術的最基準的問題。也就是藝術的意義的真實問題。  
    藝術模仿說以藝術作品與世界的關係爲其探討的主要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藝術的這種無限多樣的自由創造性,因爲它一味地強調藝術和現實世界的完全的符合。但事實情況是,藝術就是藝術,它和現實就是不一樣的,繪畫中的顏色在現實中我們可能根本見不到,  
小說總歸是一種編造的故事,但它們卻又實實在在地影響着人,使人神情激盪,思緒飛揚。爲什麼又會如此呢?顯而易見,用藝術作品和現實之間的這種生硬的關係來說明這些問題,已顯得極爲力不從心了。這樣,就使得我們不得不又向前邁進一步,把探索的目光聚焦於藝術作品的現實來源,也就是藝術的製作者,即藝術家。  
    二、藝術和藝術家  
    藝術家,通常認爲,就是藝術的製作者。藝術首先是藝術家製作出來的物品,自然地,是藝術家使藝術成爲藝術,沒有藝術家,藝術似乎是不可能的,藝術家以及他的藝術製作活動是藝術的主導因素。邏輯地看,藝術活動首先是藝術家的製作活動,藝術作品也是藝術家的製作活動的最後結果。

 

TAGS:淺析 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