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中職民族聲樂教學的思考論文

學問君 人氣:1.24W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裏,大家都寫過論文,肯定對各類論文都很熟悉吧,論文是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一種說理文章。那麼一般論文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中職民族聲樂教學的思考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中職民族聲樂教學的思考論文

聲樂藝術是以人聲爲手段來表現音樂內容,表達人們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現實的一種表演藝術,是一門知識性與實踐性高度結合的音樂學科。

一、提高教師自身綜合素質,傳承中職聲樂教材的開發

隨着中職聲樂教學的改革發展,這對我們聲樂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同時也給聲樂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提高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對提高學生的聲樂意識很重要。因此,作爲教師,我們只有在聲樂教學中不斷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提高自身素養,勇於實踐探索,嘗試從多方面進行聲樂教學,才能夠在中職聲樂教學中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爲學生聲樂技能的發展奠定基礎。聲樂教師要立足長遠,圍繞聲樂文化傳承這個根,加強對聲樂教材的理解、研究、應用和開發,特別要從深厚的聲樂民族文化中汲取營養,以補充和完善現有的教材知識,並時刻準備着爲教材注入新鮮血液,傳承中職聲樂教材的開發。教學中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採用資訊技術多媒體、多讀音樂書籍、改革聲樂教學方法等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創新教學內容,激發音樂課堂活力

聲樂教學屬於藝術教育的範疇,又是素質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必須注重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和創新性,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聲樂素養。在中職學校的聲樂教學中,教師要運用音樂語言的手段來促成音樂教學,豐富教學內容。以音樂學科的音樂性、審美性、綜合性、民族性、多樣性、靈活性等屬性特徵爲原則,以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爲主要任務,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爲重點,創造出更多適合學生髮展的教學內容。

教師要引導學生對音樂的整體感受,豐富教學曲目的體裁、形式,增加樂器演奏及音樂創造活動的分量,以生動豐富的教學內容和藝術的魅力吸引學生。同時教師要充分運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擴展音樂教學的容量,豐富音樂教學資源,並關注學生對音樂的實踐體驗,激發學生的音樂情感,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此外,教師應結合民間藝人演唱進行模仿教學,注重追求風格的原汁原味,與學生一起找出聲樂的民間風格與技巧運用上的契合點,搞好理論與實踐的教學互動。再就是教師還要把民族聲樂教學理論補充在教學內容中,要求學生閱讀聲樂典籍文獻資料。如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論》、清代徐大椿的《樂府傳聲》、明代魏良輔的《曲律》,吸取和積累古今曲藝表演藝術家的演唱經驗,對民族戲曲的演唱傳統進行了解等,這樣纔有可能拓寬民族聲樂教育理論的學術視野,才能構建和形成民族聲樂教學體系。

三、注重聲樂教學和藝術實踐相結合,讓學生聲樂學習的實踐中提高自己

聲樂藝術是以人聲爲手段來表現音樂內容,表達人們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現實的一種表演藝術,是一門知識性與實踐性高度結合的音樂學科。聲樂教師要堅持聲樂教學和理論知識與應用技能相貫通,課堂教學與藝術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理念。聲樂教師加強聲樂的技術能力,因材施教,迅速提高學生聲樂學習的基本功,達到聲樂學習的紮實性、專業性。教師要培養學生學習聲樂的興趣,增加聲樂的理性認識,做好聲樂學習的鋪墊作用,提高聲樂學習的藝術修養。要透過各種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鍛鍊的機會、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豐富多彩的音樂教學實踐活動,是對聲樂課堂教學的延伸以及聲樂教學效果的綜合檢閱。

所以,交流演唱會是聲樂教學中要求學生開展的一項重要活動,它能夠培養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提高學生歌唱的心理素養。只有透過各種藝術實踐活動,才能使學生透過聲樂演唱認識聲樂的性質特徵、活動規律和社會意義。經常參加校內外的各種聲樂實踐活動,特別是做得成功的活動,對於聲樂學習興趣的形成、鞏固和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除了校園內的藝術實踐活動外,還要鼓勵學生多多參加社會藝術演出活動,這種社會藝術實踐活動能夠積累豐富的舞臺演唱經驗使其終身受用,對學生形成自己的獨特藝術風格也更加有利,能夠使學生的聲樂綜合素質得到逐步提高和完善。

我們有五千年豐富的文明史,我們的音樂藝術應該根植於中華民族文化的土壤,充分汲取傳統文化的'精華,走“尋根”與“開放”相結合之路。中職音樂專業聲樂課是一門融中西方聲樂藝術爲一體的綜合性課程,其教學應從縱、橫兩方面展開,博中求精,在整理文化的薰陶中求得技術的發展,應深入學習和有效繼承我國民族聲樂的精華,理解並掌握我們民族聲樂所獨有的審美觀,同時探究與西方美聲唱法的相同之處,尋其規律,究其個性與共性,在共性中發展個性,從而形成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聲樂教學體系,使我國的民族聲樂具有更強勁的生命力。

相關閱讀:

民族聲樂教學課程建設的重要性論文

呼和浩特民族音樂學院作爲用蒙古語言文字授課的高等院校,95%的學生來自於蒙古族聚集的盟市旗縣,學生自幼受到周邊蒙古族音樂環境的薰陶,在他們的身上保留着淳樸的蒙古族音樂文化的基因,所以我們聲樂教學的特色是蒙古族長調民歌和短調民歌。我們在保留特色的同時聲樂教學一直在走民族聲樂的教學模式。民族聲樂是在繼承併發揚傳統演唱藝術精華與特點的基礎上,借鑑、吸收美聲唱法的歌唱理論和優點而形成的。只有恪守本民族的風格特點和色彩氣質,吸收外來音樂藝術的精華,豐富和充實民族聲樂演唱藝術,才能保證民族聲樂始終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特色。在近幾年的教學中始終注重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透過這幾年教學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已有11屆畢業生走向音樂教育第一線和基層文藝團體,從事民族音樂教育及承擔民族音樂表演活動。

一、聲樂課程在專業培養目標中的定位

由於我校是一所使用蒙古語言文字教學的學校,學生的來源和以後的去向主要都在以蒙古族聚居地爲主的基層。針對學生以後就業特點,主要是培養基層中小學音樂師資和基層文藝團體骨幹,所以在知識傳授方面注重實用性和多面性。在教學上不僅要使學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識點,培養理論聯繫實踐的能力,使學生可以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快速有效地學習,提高教學效果。聲樂理論教學內容包括:人體歌唱器官的生理構造與歌唱姿勢;歌唱呼吸的原理;歌唱發聲的原理;歌唱共鳴的原理;歌唱的咬字、吐字規律;歌唱的藝術表現與處理;三種歌唱方法的研究,歌唱教學方法的研究;童聲歌唱方法研究;聲樂作品研究;變聲期如何保護嗓音。聲樂實踐教學內容包括:參加各學期的各種形式的聲樂觀摩,校內及校外的各種文藝演出,以及文藝比賽活動等。從以上課程內容體系結構安排上看:主要注重學生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掌握。課程師資隊伍建設:我係目前從事民族聲樂教學的師資隊伍中,有在職教授、副教授、講師共9人;外聘教師共8人。

二、課程的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把握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則,對於學生的個體差異要給予認真分析。如:學生聲音條件的差異;學生受教育程度的差異;學生的理解能力的差異等等。用統一的模式進行聲樂教學是行不通的,必須兼顧普遍性的基礎上注重特殊性(即個體差異性),這樣才能使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質的飛躍,走上適合自己成長與提高之路。

2.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逐漸掌握歌唱技巧。在訓練過程中,以下幾方面不容忽視:①氣息的控制能力。主要指歌唱時氣息的運用能力。開始可強調單純的呼吸練習,如:聞花式吸氣、驚喜式吸氣、狗喘氣、彈脣練呼吸、哼鳴等。這些氣吸練習,都可使腹肌更有力,橫隔膜更有彈性,從而達到更好的支援聲音。②聲音共鳴能力。要想得到有充分共鳴的聲音,必須先做開啟腔體練習,如:用擡頭的方法張嘴、鼻腔開啟練習、喉嚨開啟練習、胸腔開啟練習等。然後引導學生聲音如何走向,使有氣息支援的聲音在頭部放出,這纔是我們所需要的有共鳴的聲音。③咬字、吐字的能力。有了很好氣息支援的聲音,下一步解決的就是歌唱中咬字、吐字的能力。

3.我們的聲樂發聲方法是一直採用“四位一體,聲音一線”的聲樂教學法。四位是指練聲或歌唱時四個動作要協調統一,即向前,向後,向上和向下的力量協調統一。這四個力量分別是,第一,舌面始終向前舒展。第二,後咽壁向後上方用力擴開。第三,舌骨、軟齶、小舌頭向上前方用力擡起。第四,腰部周圍肌肉向外擴開撐住。在歌唱中這四個力量缺一不可。另外,在教學中除了應注重塑造人體這一優質樂器外,更主要的是在心理上、情感上做有效的調控,歌唱的心理狀態會直接影響生理狀態。要想得到優美的聲音,演唱時應具有良好的心理調控能力,這一能力的培養要在平時聲樂課上就應強調。

4.結合學校民族特點,教學當中必須注重母語演唱本民族歌曲,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實踐教學的設計思想與效果

民族聲樂課程由於進行了課程體系的改革,優化了課程配置,學生的學習形式、內容得到豐富、充實,學習效果有較明顯提高。實踐性教學將重視課堂的教學、排練、舞臺實踐演出等,力求統籌安排,規範有序。在重視課堂教學的同時,努力創造條件讓學生加強舞臺實踐活動,增強舞臺表演能力、舞臺創作能力、互相合作的能力。學生透過舞臺實踐,自己尋找自身的缺點與不足,有利於學生更加客觀地瞭解與掌握聲樂技巧。在聲樂教學過程中,我院以往一直是對學生歌唱技能訓練進行“一對一”和“小組課”教學模式,但這種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是缺乏系統的聲樂理論指導,甚至是聲樂理論教學的缺失。因此,我們對聲樂教學的模式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形成了“聲樂基礎理論課+聲樂實踐(實訓)課”的聲樂教學模式。聲樂課的具體組織形式是:“集體(大)課+小組課+技能(小)課+藝術實踐課”。

1.聲樂基礎理論課的教學模式。聲樂基礎理論課的教學模式以“集體課”和“小組課”的組織形式進行教學。這種授課形式突出的優點是效率高。聲樂基礎理論課的教學模式又分爲:“純理論課教學模式”和“含實踐的聲樂理論課教學模式”兩種。“純聲樂理論課教學模式”,是讓學生系統地學習聲樂基礎知識和聲樂教學法的理論,使學生理解和掌握聲樂學習中的聲樂理論基礎知識,掌握科學的聲樂訓練方法以及相關的人體生理學知識。同時逐步掌握聲樂教學的基本方法和訓練手段,以勝任中小學以及各種層次聲樂教學的工作。“含實踐的聲樂理論課教學模式”,採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互動性、雙向式與教師的引導相結合,以達到使學生全面、客觀、高質量地掌握所學內容之目的。讓學生在理論中感知實踐,在實踐中消化理論。

2.聲樂實踐(實訓)課的教學模式。聲樂實踐(實訓)課的教學模式以“技能(小)課”+“小組課”+“藝術實踐”的組織形式進行教學。“技能(小)課”是聲樂實踐(實訓)課最主要的教學組織形式。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堅持“一對三排課,一對一教學”(即一學時安排3個學生,進行“一對一”個別教學)的教學形式,充分保證對學生聲樂演唱技能的訓練,這種授課形式主要解決學生的個性問題。

四、結語

我院借鑑西歐美聲唱法的呼吸、共鳴、發聲等科學原理,根據我們民族的心態、風俗習慣、審美情趣和民族的語言特點,發展自己民族的聲樂藝術。民族唱法的發展是在借鑑其他唱法的優點上、在遵循其本身規律的前提下不斷完善的。隨着科技的進步,影響發聲技術的因素越來越多,民族唱法的發展也更具多面性。將傳統的民間音樂與科學化、專業化的音樂理論、創作技巧相結合,形成自成體系的美學觀念,發展專業民族聲樂教育,創立具有鮮明民族風格的民族聲樂藝術是我們民族聲樂教育工作者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