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注重人文城鎮建設

學問君 人氣:2.57W

摘要: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新型城鎮化要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強化文化傳承創新,尊重山水格局,融入現代元素,打造歷史底蘊厚重、時代特色鮮明、綜合功能完善的人文魅力城鎮空間。要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問題,推進人文城市建設,打造文化品牌,發展文化產業,改善人文環境。

注重人文城鎮建設

關鍵詞:城鎮化;文化品牌;文化素質;文化保護

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強調,要注重人文城鎮建設,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在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城市病”,許多極富地方特色的建築、街區被重複堆砌的鋼筋水泥和千篇一律的花壇草坪所取代,城市文化趨同現象突出,缺少明顯的地域特色。如今,人們越發感覺到,城市容貌給人們的印象是暫時的,而城市特色文化給人的印象卻是深刻的、永恆的。城市的發展需要文化的支援,加強城市文化建設、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提高城市文化競爭力已成爲研究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應着力建設歷史底蘊厚重、時代特色鮮明的新型城鎮。要將文化傳承與城鎮發展有機融合,激活傳統文化元素,提高居民文明素質,打造歷史底蘊厚重、時代特色鮮明的人文魅力城市,推進人文城市建設。

一、注重文化保護

文化是城市的精神和靈魂,是城市的核心競爭力,也是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發展城市文化可以增強城市的精神凝聚力、經濟創造力和文化輻射力。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有利於城市人脈的聚集和要素的匯聚,是寶貴的城市無形資產。新型城鎮化要保護寶貴的文化遺產,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歷史文化遺產表現爲優秀歷史建築和羣落和民俗文化。保護修繕具有傳統建築風貌和歷史文化價值的祠堂等傳統建築,保護傳承方言、傳統美術、傳統民藝、傳統體育和節慶文化,復興傳統手工業,弘揚傳統文化和地域特色,彰顯鄉土和民俗文化魅力,實現鄉土文明與現代文明的共存共生。

科學、正確地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要堅持真實性原則。對傳統文化要有敬畏之心善,不能搞大拆大建,在歷史文化遺產的維護和修繕中,應儘可能做到修舊如舊,儘量用原材料、原工藝修補整治,以儲存其歷史本來面目。決不可先將其消滅而後以複製品取而代之,更不可在商業化開發中把珍貴的傳統文化肢解掩埋。歷史文化價值只有在真實的原物中得以體現,文化遺產中蘊含的歷史資訊與其真實性直接相關,任何新造的假古董都不會再具備原物的.價值,保護真實的珍貴歷史原物,就是保留它們所蘊含的重要歷史資訊。

保護歷史文化遺產還要堅持整體性原則。失去了整體環境的歷史文化遺存的價值都就會大打折扣。對於歷史街區中的單體歷史建築,應儘可能地保留其周邊的原有環境。爲此,在城鄉規劃中,應將傳統文化脈絡、文化元素納入城鎮規劃與建設,把傳統文化融入城市發展頂層設計與整體規劃,爲傳統文化預留出發展的空間,全力避免傳統文化的流失。一般情況下,不應提倡歷史建築的遷移保護,對城市歷史文化遺存及其周圍環境,應進行整體性保護。當然,完整保護歷史不能簡單強調保護對象的不可改動,強調伴隨原有生活空間的原有生活方式不可改變。而是強調在舊城改造中不能大拆大建,對於歷史文化必須儘可能地予以保護。在開發城市的過程中,物質遺產與文化遺產保護並重,傳統民居和文物古蹟保護同步,既保留城市原有的建築形態,也儲存城市居民傳統的生活方式,要在保護中開發、以開發促傳承,在開發中挖掘城市歷史文化潛在價值,梳理貫通城市文化脈絡。新型城鎮化要彰顯可持續性,堅持不懈地搞好保護與傳承,真正建立既能傳承傳統文化、又能體現時代特徵的新型城鎮化體系。

二、打造文化品牌

文化品牌是城市的金名片。每座城市除了地理條件、自然景觀、風土人情、美味佳餚的差異外,更深層次的是文化上的不同了。文化影響力是一種爲別人接受的方式改變他人的思想和行動能力,這種能力必須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有效的傳播途徑以及文化受衆的根本性認同。文化品牌不僅具備這些特點,而且能夠透過文化品牌知名度、美譽度、市場忠誠度等產生放大效應,進而實現文化品牌對城市文化演變的撬動作用。在“互聯網+”時代,文化品牌對於城市文化意義更爲明顯。如果說傳統城市文化因爲資訊封閉性而較多地依賴於本土傳統文化和特色文化形成的文化品牌,那麼在資訊社會中現代文化品牌則更多地體現爲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融合的結果。互聯網是開放的先進技術,面對開放度空前的互聯網時代,我們只有做強自身的文化品牌,才能發揮好文化品牌優勢。只有打造出強大的城市特色文化品牌,並藉助互聯網技術跨出國門、融入全球文化,纔是繁榮城市文化的根本出路,否則將湮沒無聞。以文化品牌創新提升城市創新文化活力。城市文化活力在於創新,城市創新源自於創新文化。一個創新活躍的城市,往往是文化精神財富豐厚的城市;一個文化生活豐富多彩的城市,也往往是創新活躍的城市。在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過程中,城市文化創新也是不可或缺的。

城市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均需要依託於若干主導產業,特別是城市文化的發展高度依賴於文化創意等相關產業。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促進城鎮文化市場繁榮。着眼文化資源秉賦和產業優勢,整合文化資源,加快建設文化產業基地和產業集羣。加快推動文化與經濟、科技、旅遊、教育等方面的融合與互動,不斷催生新型文化業態,拓展文化產業空間,推動文化產業升級。城市應有着發達的文化創意產業,或倚重於傳統文化,或體現爲文化創新創意活動,或表現爲文化與城市核心產業的深度融合。改革開放以來,一些城市規劃與城市建設不相適應,缺少產業功能的科學定位,其原因在於城市建設理念扭曲,忽視城市文化的作用。

三、提高文化素質

努力塑造城市精神,爲城市持續發展提供動力。廣泛開展創建文明城鎮活動,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培育文明新風,提高城鎮“軟實力”,爲城鎮發展提供文化支撐和精神動力。要濃厚文化氛圍。要加快文化設施建設,完善城鎮服務功能。重視基礎文化設施的建設和管理。城鎮化規劃對公共服務設施如文化、醫療、教育、商業等要優先考慮安排,對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要合理布點、健全網絡,方便羣衆利用。要切實轉變發展理念,以發展文化產業爲抓手,挖掘和整合區內歷史文化資源,推動羣衆文化活動蓬勃開展,營造濃厚的城市文化氛圍。

要留住鄉土文化和農村生態文明。據測算,到2030年,我國城鎮化率將達到70%。也就是說,按屆時總人口15億計算,仍有4.5億人生活在農村。建設“人的新農村”,不是要把農民都留在農村,但也不能照搬以往的做法。城鄉一體化不是城鄉同樣化,城鎮和農村應當各具特色,既不能有巨大的反差,也不能沒有區別。新農村應該是升級版的農村,而不是縮小版的城市。要做好古村落、民俗村落和特色村落的保護性建設。只有傳承鄉村文明,保留田園風光,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纔是新農村。要構築城鄉一體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文化惠民工程,推進縣(市)區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達標建設,提升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村(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室)、農家書屋服務水平,建設“城區15分鐘、農村30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實施農村文明建設、文明城市長效管理、公民思想道德素質等“六個工程”建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豐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居民思想文化素質。

TAGS:城鎮 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