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關於中等職業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的一些認識

學問君 人氣:2.93W

論文關鍵詞:校本課程開發 概念 發展形勢 現狀 價值追求

淺談關於中等職業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的一些認識

論文摘要:中等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體制中個重要組成部分,筆者從校本課程開發的概念、發展形勢、現狀以及價值追求等幾方面進行了闡述。以認清中職校校本課程開發的真正意義及目的。

1概念的認識

“校本課程開發”這一術語是近年來我國課程研究者從西文教育文獻中引進的新名詞,最先是由菲呂馬克(Furumark, A . M. )和麥克米倫(Mach i 11 an, L)兩位學者1973年在愛爾蘭阿爾斯特大學召開的國際課程研討會上提出並加以闡述的。它是20世紀70年代在英、美等國家出現的一種課程策略,“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縮寫詞爲“SBCD” ,是一個以學校爲基地進行,校本課程就是以學校爲本位,以教師爲主體,合理利用學校整體和社區環境中的教育資源的一種開放式課程模式,英、美等國由於是分權制國家,課程管理制度比較寬鬆,實施校本課程開發的條件也相對優越,研究成果也較多,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校本課程開發在普通進階中學已有些年,而在中等職業學校由於種種原因,校本課程開發沒有得到很好落實。

2發展形勢的認識   校本課程開發其根本目的是爲了使課程更加符合學校教師和學生的發展特點與實際需要,從而使課程改革的理想更好地落到實處,提高課程的成效。國家對於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的規定都是最基本的原則性要求,而各類職業學校都具有自己的特殊性,統一的培養目標很難滿足當今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的需求。所以這就要求各職業學校有自己獨特的辦學理念,這種辦學理念不僅要滲透到校本課程的開發之中,更要滲透到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校本化實施中。中職學校要辦出學校特色,就需要開發適應當地社會環境和自身特點的校本課程。

目前如何利用學校的現有資源將學校課程設定更爲合理,更能滿足學生學習要求,更能突出職教“以能力爲本位,以就業爲導向”的教學指導思想成爲各職業學校的研究方向與奮鬥目標。爲尋求將課程設定更爲合理,更利於中職學校發展及各專業發展,更適應學生的個性發展,中職學校開始將視線轉向校本課程開發,校本課程開發開始在中職學校興起。

3現狀的認識   近些年,隨着我國政策調整以及社會需求增加,中等職業教育開始進入“戰略發展期”。 2007年全國中職生在校高達一千八百多萬人。但是,若是簡單的規模擴張,低水平的擴張只可能是量的增加而不是質的發展。教育部職成司副司長劉佔山指出,“我們傳統說學校的產品是學生,現在說就不對了,職業學校的產品是課程,學生爲什麼要到這個學校來學習?你有這樣的課程,反映了職業發展的要求,我纔到你這兒來。”那麼學校應該做的就是提供最好的課程最好的服務

我國現行的中職學校傳統的課程設定表面上看來面面俱到,實際上文化課、專業課與技能訓練課彼此之間不相貫通,有機融合程度低,主要表現爲:在課程目標上過分強調技能性,忽視人的全面發展,使學生缺乏可持續發展能力;在課程結構上過分強調學科性,科目過多且有些知識點被重複而另一些被疏漏,缺乏整體統籌;在課程內容上過分強調系統性,仍存在着“難、繁、偏、舊”的現象,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甚至有些內容超越了現在的中職學生的基礎水平,使其無法理解從而失去興趣;在課程設定上過分強調學術性,靈活性不強,缺乏彈性,更缺乏綜合能力的訓練;在課程評價方式上,形式過於機械單一,不利於考查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因此容易造成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同時,我國目前的中職學校課程主要以國家課程爲主,課程開發週期長,雖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但其適應性、整合性及靈活性不足。筆者以爲,大力加強校本課程開發是中職適應社會經濟科技發展、深化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它可望爲中職辦學特色的形成、辦學效益的提高乃至可持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但實際的研究卻多停留在描述層面,缺乏實證性和可操作性。對校本課程開發的文化重建、社會文化支援及課程管理的研究還不夠。在理論和實踐上都不太重視學校文化重建。有些校本課程的開發急功近利,缺少深厚的文化底蘊,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是教師,著名的課程論專家斯基爾貝克早就指出:“設計課程的最佳場所在學生和教師相處的地方。”教師是課程的直接實施者,所以進行校本課程開發必須依靠高質量的教師,中職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的當務之急是加強師資力量建設。

隨着國家三級管理體制的深入推進,很多中職校都進行了校本課程開發,但有些學校存在着兩個極端的問題:一是走形勢,趕時髦,迫於上級教育部門的壓力而去開發校本課程;二是舉步維艱,把校本課程開發看得過於神祕、艱難。二者都不能將校本課程開發活動持續深入地進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