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文藝體育>

太極纏絲小技巧

學問君 人氣:1.69W

太極拳運動的特點,是靜中之動,雖動猶靜。下面小編來給大家介紹太極纏絲小技巧,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太極纏絲小技巧

(一)“纏絲勁”的真意

太極拳愛好者對“纏絲勁”並不陌生,尤其是陳式太極拳、洪式太極拳練習者可謂是一動俱爲纏絲。可是,細細研究起來,我們又難以講清楚,什麼是“纏絲勁”,它的典型形式是什麼?訓練的要點步驟又怎樣?具體實作時又是怎麼隨機應用呢?諸如此類問題,困擾了不少太極拳愛好者。在自然界中,水流的旋渦是螺旋推進的,藤類的植物攀緣樹幹或者籬笆都是把藤條纏繞成螺旋上升狀,這些螺旋線狀,大家早已司空見慣。太極拳運動中,人肢體的立體運轉也是相同的道理。 由定向旋轉產生的勁力都是呈各式螺旋纏絲狀的,我們廣義上都可謂之“纏絲勁”。

可以說,“纏絲勁”法是整體輕靈運轉的根本勁法,是高層次太極拳內勁的主體。只是因對其內涵的把握有高低之分,故表現形式有明暗之別。

 (二)各家武術中的“纏絲勁”

太極拳形意結合定向旋轉動作產生“纏絲勁”,而旋轉是武術動作中普遍存的運動方式。比如,長拳中的衝拳動作路線雖然是直線,但是拳的力量卻也是成螺旋式向前發出的,從力的執行軌跡上來說,這樣的力也是一種“纏絲勁”。形意拳動作翻轉硬上,

產生的勁力也都帶着“纏絲勁”。在八卦掌的拳訣中就明確要求“拳宜滾出滾入”,這種滾出滾入本身就是旋轉,旋轉產生的勁力也可以稱其爲“纏絲勁”。由此可以得出結論:“纏絲勁”不是太極拳獨有,“纏絲勁”是普遍存在於武術動作之中的,其他流派動作中的“纏絲勁”與太極拳的“纏絲勁”在形式上並沒有什麼區別。只不過而把勁力方式放在次要地位,而太極拳卻是把“纏絲勁”作爲核心勁法形式,貫穿始終,講究內外動靜互爲其根,更細更嚴,成爲十三勢的靈魂。所以不丟不頂,呈太極之相。

(三)“纏絲勁”訓練的基本形式

太極拳本身的運動方式決定了“纏絲勁”訓練的首要性。太極拳要求動作須沿弧線運動。要想達到這一運動目的,必須透過身體的內外協調旋轉才能實現,也正是因爲有了身體的旋轉才產生螺旋式運動,才產生了整體的“纏絲勁”。

正常情況下,身體的立體旋轉訓練是練出“纏絲勁”的基本形式。我們有三層訓練模式,每層又有定步活步兩種訓練形式,這裏介紹的是定步訓練模式,活步就是把定步左右旋轉變作進退步。

 第一層:初級纏絲:

口令:抱球提塌

動勢:身體中正,兩腳同肩寬,雙手左右抱圓,站成渾圓樁,保持相對靜止狀態。隨腰胯左右旋轉,相抱的雙手也左右擺動,兩膝配合腰胯做一前一後的立體提塌運動,腰胯儘量旋轉,膝部動作要小。保持中正旋轉狀態。眼神始終注視前側。練到功成時,可以左右整體旋轉發力試勁。

要領:眼神始終平靜地看正前方,胯要鬆塌,不許浮起,肩肘鬆墜,不要隨意變形。速度均勻。達到俗語說的“上領下塌中間轉”狀態。

第二層:中級纏絲:

口令:開合提塌

動勢:相當於陳式太極拳中的“肘底捶”。身法同初級纏絲,定步左右旋轉,就是左右手做前後開合運動,手部動作形式又像倒卷肱。練到功成時,可以左右整體旋轉發力試勁。

要領:練習過程中,眼神始終平靜注視正前方。保持墜肘狀態,不要隨便撐肘,指掌領勁,螺旋鬆柔開合運動。

 第三層:進階纏絲:

口令:定步雲手

動勢:以右向爲例,身體中正,兩腳同肩寬,站成側馬步,左右手隨腰胯左右交替畫圓,動勢有雙正雙反和一順一反三種,兩膝配合腰胯做一前一後的立體提塌運動,腰胯儘量旋轉,膝部動作要小。保持中正旋轉狀態。眼神始終注視右前側。練到功成時,可以兩人擠按試勁,不丟不頂爲準。

要領:注意鬆圓慢勻,眼神不要散亂,膝部合而不僵,胯部塌而不死。無人若有人,心意細密。

(四)“纏絲勁”實用舉例

當我們不斷提高“纏絲勁”訓練水平的同時,模擬實作是提高太極拳功夫的基礎。這裏例舉兩例供大家參考。

例一:對方雙手按我右手臂,我隨勢不停,在保持中正不丟的前提下,順來脈先順纏掤化,後逆纏開手,背勢化解。若與來勢硬頂,非神力難以脫開。不會出現輕鬆玄妙的開手局面。

例二:對方左手擠右手按,進逼我中盤,我隨勢左轉,左手輕搭對方左手腕,右手小臂部應機搭在對方左肘部,先捋後捩,雙手在引盡落空的基礎上,瞬間合力發放,對方跌出。這兩個應用手法,是以中正爲前提,順逆纏絲爲法器,輕靈順應爲緣起,引進落空爲契機,隨空隨發,乾淨利落。如只有鬆轉,無由內到外的飽滿而精細的整體纏絲做前提,要輕靈發放,是不現實的。所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差一樣都不是太極拳的放人方法。

靈活運用“纏絲勁”,是訓練求真的目的,也是太極拳由技上升爲藝的必由之路。太極拳內勁是一種高深的實踐功夫,決非紙上空談能夠得來的,陸游說得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不斷實踐,不斷更正,纔會天天更上層樓

 陳式太極拳腿部纏絲勁

陳式太極拳的主要特點是以纏絲勁統領全身的螺旋運動,所以纏絲勁不僅僅表現在上肢,而應當同時表現在下肢部分。下肢部分的纏絲也分爲順纏和逆纏。腳尖向外撇叫順纏,腳尖向里扣則被稱爲逆纏。 按照陳式太極拳陳全忠大師的說法,練拳時要“腿如麻繩腰如鑽”,腰腿的.配合是在同時完成的。即隨着丹田潛轉,帶動腰軸的旋轉,進而傳遞到四稍,傳動過程也是螺旋纏絲的。對腿部來說,胯、膝、踝三個關節以及腳部腳跟到腳趾的所有關節將逐一發生旋轉,形成丹田到四稍節節貫穿的螺旋纏絲勁。有人把這種內在的節節貫穿的纏絲勁從外部描述爲“旋腰轉胯、旋膝轉踝”。

完整的纏絲勁訓練,將會給內氣行走提供一個通暢的渠道,對健身和技擊大有裨益。從健身角度來講,纏絲勁促進了血氣流通,滋潤五藏六腑,培植根本。從技擊方面講,螺旋纏絲勁以離心力消解了對方來力,達到“四兩撥千斤”的功效,發力時螺旋纏絲路線如同槍膛中的來福線,有加速、穩定的作用。當然,腿部作爲全身的基礎,除了具有象上肢類似的攻防作用外,還有承載周身的重要責任。所以,腿部纏絲勁的練習更爲重要,也更爲困難。

 練習者常見的錯誤有兩種:

一是腿部亂晃盪,特別是膝蓋經常沒有章法的亂扭亂轉。究其原因是因爲練習者沒有領會陳式太極拳纏絲勁的實質內容,照貓畫虎,囫圇吞棗,只是在表面上機械地效仿某些大師的做法。解決的方法是,在腰部旋轉時,儘量先保持腿部在外形上不動,也就是拳論裏面說的“且無妄動”,從而在放鬆的狀態下,慢慢來體會肌肉纏繞骨頭的感覺。纏絲勁是一種絲絲縷縷的感覺,它是真實的存在,但卻不能單獨拿出來。只要方法正確,就會在開始的時候在身體的某一小部分有纏絲的感覺。隨着功夫加深,纏絲範圍將會逐漸增大,最後達到從根到稍,一氣呵成。

第二種常見的錯誤是,顧上身的螺旋纏繞,而忽略了下肢的纏絲勁的訓練,表現在下肢僵硬,內氣不貫通。究其根源是隻顧上肢旋轉,下面蹲死樁。長時間如此練習則容易產生膝部勞損甚至膝蓋積水。個別太極拳大師甚至也犯了這樣的錯誤,晚年腿部疼痛不能下地。糾正的方法是,用意念指揮丹田旋轉,使丹田內氣從內向外逐漸擴展到四肢,即向上帶動上肢的螺旋纏繞的同時,向下同步地帶動下肢的螺旋纏繞。當下肢到達胯部的時候,上肢達到肩部,即“肩與胯合”;當下肢到達膝部時,上肢到達肘部,即“膝與肘合”;當下肢達到腳部時,上肢內氣到達手部,即“手與腳合”,這就是外三合。換句話說,我給大家所說的訓練方法,會讓你自然而然地貫徹“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的內三合的道理,讓你領會出“外三合”實際上是“內三合”驅使下完成,進而實現“六合”的統一。

兩種錯誤是兩種原因所致,其中第二種現象是學拳過程中正常過程,第一種現象則更爲糟糕,那是對陳式太極拳纏絲勁的理解產生了方向性的偏差。許多社會上的習練者都是如此,甚至包括很多武術專業隊的隊員。陳式太極拳纏絲勁訓練是一個細膩的過程,有條件的朋友多請名師調整和指點。

TAGS:纏絲 太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