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論文寫作>

小學語文中閱讀與寫作的關係論文

學問君 人氣:3.29W

摘 要:學生的閱讀過程其實就是一個由外到內,緩慢吸收的過程。寫作是將閱讀收集的資訊,用文字進行資訊的創造性整理與表達。閱讀與寫作雖看似相互獨立,但是又有着密切的聯繫。好的寫作靈感來源於大量閱讀書籍後的感悟。小學語文教師應當注重培養學生閱讀與寫作有機結合的能力,在閱讀中練習寫作,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小學語文中閱讀與寫作的關係論文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寫作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到:閱讀是收集資訊的重要途徑;寫作則是進行創造性的表述過程。而這兩個過程看似相對獨立卻又相輔相成。有機地將二者結合在一起,巧妙地處理好它們之間的關係,對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有重要意義。

一、激發閱讀興趣,有機結合第一步

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幫助學生將閱讀與寫作“有機”結合呢?首先要做的就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採集靈感資訊,把大量書籍中的文化營養最終昇華成寫作靈感。

1.學生由於年齡小,生活閱歷淺、鑑別讀物好與壞的能力也有限

語文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向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推薦讀物,爲學生的閱讀把好第一關。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醜小鴨》過後,我趁熱打鐵向學生推薦閱讀《安徒生的童話》,教學五年級下冊《景陽岡》之後,可以讓學生閱讀《水滸傳》,這種機智的.推薦、巧妙的引申,每位語文教師都應當擁有這種教學“意識”。

2.如今書籍的品質良莠不齊,學生由於年紀小,鑑別能力不高

語文教師應當有清晰的“思路”。向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推薦與之適宜的書籍。例如,面對五、六年級的學生,考慮到這部分學生的識字量比較豐富,有一定的品評能力,語文教師可以推薦這個年齡段的學生閱讀《十萬個爲什麼》《格林童話》《寶葫蘆的祕密》等等。

3.推薦古典文學

另外,語文教師也可以向學生有目的地推薦閱讀《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等我國古典文學。或者在課堂上適當地截取其中比較經典的篇章進行解讀,培養學生對古典文學的閱讀興趣。

二、教授讀書方法,有機結合第二步

好的學習方法是通向成功的“金鑰匙”,那麼好的讀書方法就是寫出好文章的“墨汁”。語文教師應當抓住學生的興趣愛好,向學生提供事半功倍的閱讀方法。

語文教師應當讓學生掌握“速讀與精讀”的真正含義。在迅速閱讀書籍的同時又能充分地吸收書籍中的營養。現在部分學生認爲“速讀”就是古語所說的“一目十行”。然而,現實卻是學生閱讀只是“走馬觀花”,只是粗略地瞭解了書籍的大概內容,根本無法進入作者的精神世界。語文教師應當要求學生在快速閱讀書籍的同時,能夠細細咀嚼,認真品味,讓學生做到讀與思的巧妙結合。真正吸收書籍中的“營養”,得到有價值的“資訊”,爲以後轉化成寫作靈感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讀”到“寫”的昇華,有機結合第三步

1.小學語文教師不僅要提供科學有效的閱讀方法,還應當幫助學生把“資訊”轉化成寫作靈感

例如,經常定期給學生留日記作業,讓學生把生活中感興趣的見聞寫下來。將日常閱讀書籍積累的知識運用在其中,語文教師定期檢查學生日記也是審覈學生寫作能力的教學手段。在批閱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加入一些鼓勵性的話語,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練習寫作的興趣,爲以後寫出更有層次的文章做鋪墊。

2.小學語文教師在學生閱讀書籍的過程中,讓學生對發現的好詞好句進行摘抄與標記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學生應養成讀書做筆記的好習慣。教師可以把讀書做筆記的科學方法教授給學生。

(1)摘錄型:摘抄課外閱讀中遇到的好詞好句。

(2)感想型:讀完一篇文章或者一本書籍,把文中人物的經歷結合實際,寫下自己的感想以及認識。

(3)提綱型:在讀完一本書之後把其中的重點內容與基本內容製作成提綱記錄下來,真正掌握作者的創作思路。

3.學生處於活潑好動,思維活躍的時期

語文教師應當抓住學生的這一生理特徵,在閱讀的同時使其發揮自己的想象。學生透過大量的閱讀書籍,汲取了大量的“營養”。在這個緩慢吸收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把那些生硬的文字轉化成腦海中趣味橫生的畫面。從外到內地進行“資訊”的採集與吸收,給予學生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髮揮想象,給學生製造一些“引子”,讓學生把閱讀的書籍,採集的“碎片”進行重組,利用學生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指導學生把碎片組合成畫面、組合成故事。順勢將故事寫下來,這樣不僅鍛鍊了想象力,也提升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及語文素養。

總之,閱讀與寫作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繫,有效的閱讀能爲以後的寫作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小學語文教師應當閱讀和寫作兩頭抓,找到兩者中的契合點,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朱建軍.閱讀者的身份轉換:閱讀教學的起點與可能的終點[J].小學語文,2010(13).

[2]朱建軍.寫作共同體建構:小學寫作教學的有效策略[J].全球教育展望,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