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初中生物說課稿15篇

學問君 人氣:4.19K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生物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中生物說課稿15篇

初中生物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這一課是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內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論述了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是一個最基本的生物學觀點,也是理解“人與生物圈應該和諧發展”的理論基礎。所以該節在本書中乃至在本學科中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的基礎上再來考慮“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其實是從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辯證地分析生物與環境之間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也爲下一節“生態系統”的學習作好預設。

本節知識點清晰,一就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另一就是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呈現的方式也直觀,前者就四幅圖片,後者是一個探究活動,非常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內容看似簡單,但要能讓學生尤其是初一學生建構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觀手段,認真組織活動,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這個基本的生物學觀點。

二、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能夠選取多方面的事例來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二)、能力目標:

1、透過分析文字和圖片資料來提高說明問題的能力;

2、嘗試收集、處理數據的方法;

3、學習透過測量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瞭解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滲透環保意識;

2、樹立“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觀點;

3、利用技能訓練,鼓勵學生多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三、重點和難點的確立:

1、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重點又是難點;

2、“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探究是重點,新教材倡導探究性學習,應該利用好每一次活動,來培養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學方法:

1、本節課貫穿觀察和討論,主要運用啓發式談話法,啓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習熱情,並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圖片和動畫,讓學生透過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逐漸認識到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2、本節“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的探究活動並不難,運用前一節的探究活動方法完全能夠完成,所以這個活動我安排在課前,課上主要是組織各小組交流活動的“過程”和結果的處理方法。讓知識的獲得滲透在過程的體驗中,讓成功的喜悅體現於精彩的交流中,讓能力的培養貫穿在活動的參與中。

五、學習方法:

透過觀察、討論、分析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透過課前的探究活動和課上的交流,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感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體會同學間合作的魅力,嚐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同時也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並進一步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匯入新課:

啓發學生例舉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環境中哪些因素的影響,匯入新課,這樣匯入有兩個好處

1、既考驗了前一節課的知識的掌握情況,又體現了兩課內容的緊密聯繫;

2、創設了情景,激發了興趣,讓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對環境有沒有影響呢,行雲流水般引入新課。

(二)新知學習:

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重點又是難點,我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步:

讓學生觀察教材的四幅圖片,引導從“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間的聯繫展開小組討論。然後讓學生選擇一幅來談談自己的看法。創設了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這可是思維發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課堂風格。在這種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是發散性的,充滿靈性的。

第二步:

啓發學生還能找到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例子嗎?鼓勵學生提取平時積累的知識,給他們表現的機會,激起競爭意識。

第三步:

媒體呈現配有介說詞的圖片,如:

烏賊的墨囊;含羞草的葉與多暴雨的環境相適應;尺蠖的擬態等等,讓同學們認識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具有普遍性的,這種適應是生物透過漫長的年代,不斷與環境摩合,自身不斷進化、生存下來而形成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幫助學生理解生物對環境相適應的觀點,對於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相對性,考慮到初一學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後高中會學到。

2、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對環境有一定的影響。這部分的知識我是這樣處理的:

第一步:

讓學生親身驗證“生物也可以影響環境”這一結論:

課前親自探究“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課上交流。這樣安排體現

1、有做事的過程;

2、有明確的目標;

3、有明確的結果;

4、使用語言傳達資訊

5、體現過程的真實性。

這是任務型教學的五要素。交流時注意:

對於初中學生來說,過程是比結果更重要,但在這兒,由於結果涉及到對數據的收集和處理,這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方法,應以激勵和引導。

學生從“做中學”中親身驗證了植物對空氣的溼度有影響,有利於認識生物是可以影響環境的。

第二步:

再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

a、地下耕耘者是哪種動物,它對自然界有什麼益處?

b、爲什麼我國開發西部強調要退耕還林和還草?從生物對環境產生的作用這個角度來認識生物的存在確實影響着環境。

第三步:

讓學生嘗試舉例描述“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並及時反饋學生對這方面知識的理解。

第四步:

播放動畫“屎克螂出國記”,以生動的畫面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生物對環境的作用和影響,同時在學生注意力即將分散的時候再一次激起他們的興趣。

3、技能訓練:

這是新教材的一個別有用心之處,旨在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綜合等能力,我們要充分利用教材的這一優勢。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看誰提出的問題最有價值?”在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中培養思維能力。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本課收穫,這點很重要,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及時幫助他們構建概念,點睛突出“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的生物學觀點。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生活在生物圈,對環境的破壞必將回報給人類,所以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是多麼重要!

(三)、作業練習:

1、在一個繁殖季節裏,一條鯉魚能產幾十萬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鳥類只產幾個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嗎?這是不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2、山羊絨又細又柔軟,組成的產品十分昂貴。山羊比綿羊好養,它連草根都啃食。於是一些牧區大量飼養山羊,這對環境會有什麼影響?

這是兩道開放性題,既能達到鞏固知識點的目的,又能煅煉思維,體現知識與社會、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繫,使學有所用。

整個教學過程的邏輯順序就是這樣安排的。實踐證明,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優勢,創設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支撐整個教學過程,使學生在一個生動、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課堂中,愉快地“享受”學習。

集處理資訊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初中生物說課稿2

一、說教材:分四個方面

(一)首先是教材地位分析

本節內容是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細菌和真菌》的第二節,本章教材的引入是從細菌和真菌的分佈開始的,是在學生學習了植物和動物以及生態系統的組成之後進行的教學,爲後面真菌的學習作了鋪墊,起到承前啓後的作用。

(二)其次是教材內容

雖然學生對某些細菌引起的疾病等有一定的瞭解,但對細菌的繁殖、結構特點、營養方式的知識,缺乏認識,難以理解。因此,教學內容是按照從宏觀到微觀的順序呈現的,從學生最熟悉的環境啓發他們進入微觀的環境中去。教材在本節以科學探究的過程爲脈絡安排內容,講述細菌的發現過程,引導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結構特徵,側重引導學生自己透過與動植物細胞進行比較,來歸納出細菌的主要特徵,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中獲得基礎知識,發展相關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同時,學習本節課是爲後面討論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起了鋪墊的作用。

(三)再是課程標準:生物課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提高生物科學的核心素養,而生物科學的核心素養是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這是生物科學的最終目標,《細菌》是初中生物課程標準十大一級主題下的第八個一級主題生物多樣性的內容,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指導學生透過調查和資料的收集、處理、交流等活動,幫助學生領悟各類生物和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並積極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活動,在二級主題《生物的多樣性》中,課程標準是這樣要求的:描述病毒和細菌的主要特徵以及它們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四)最後是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準和以上內容,把課程目標轉化爲課時目標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描述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2)關注細菌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2。能力目標

透過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嘗試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

3。情感目標

透過瞭解細菌的發現過程和巴斯德實驗,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認同飯前便後洗手的必要性。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細菌形態結構的特點;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

難點:細菌的生殖及分佈廣泛的原因。

二、說學生

初二學生已經具備了植物、動物、細胞結構和生態系統方面的知識,形象思維能力較強,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對細菌的發現史、形態結構較爲陌生。因此,展示一些常見的細菌圖片,製作多媒體動畫效果,讓他們對細菌有一個感性認識。爲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運用直觀性原則,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面向全體學生,以問題爲導向,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挑戰,學生才能主動參與,使全體學生能保持較大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己描述現象,表達總結,從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說教法

本節課採用自主學習、直觀教學、比較、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等方法來實施這節課的教學;製作多媒體,插入相關圖片、動畫演示等形式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教學更加形象、直觀。

四、說學法:

遵循先學後教的原則,先讓學生自學課本,找出疑難問題,然後逐步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從而歸納知識要點,得出結論,突破重難點。

五、說教法過程及策略

(一)新課匯入:

從生活實例出發,提問:在你吃飯前,媽媽總是先讓你洗手去,這是爲什麼呢?你的課桌上、書上、鋼筆上有細菌嗎?透過簡單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到細菌並不陌生,其實自己時時刻刻在與細菌打交道,進而提出問題“細菌是一類什麼樣的生物?”“你瞭解細菌嗎?”引起學生對本節課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二)新課教學

教師提出學習要求,在學生自學期間,教師巡視指導個別學生,發現學生中出現的問題,大概瞭解學生自學情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1、細菌的發現:從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入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問:細菌從哪裏的啊?是誰先發現了它們?(列文虎克、巴斯德)巴斯德是怎樣從實驗中總結細菌是本來就存在的呢?(鵝頸瓶實驗),引起學生對科學探索的興趣。然後讓學生討論,讀了這個故事,你對科學的發現有什麼新的認識?透過交流使學生情感得到昇華。

2、細菌的形態和結構:這部分是本節的重點。由於細菌個體微小,只有用高倍鏡或電鏡才能看到。所以,在這裏設計用多媒體展示電鏡下三種不同形態細菌的圖片讓學生自己去分析歸類總結,再根據細菌的不同形態具體舉出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例子,如大腸桿菌、肺炎球菌等。接下來提出三個問題,首先提出“細菌的結構有什麼特點?”,在上呈現細菌結構模式圖,讓學生一一指認對應的結構名稱,以加深學生對細菌結構的認識,培養他們的觀察、表達能力,讓學生建立直觀的認識,最終總結出細菌的結構特點。第二個問題是“細菌的結構與動、植物細胞有什麼不同點?”在這部分把三種細胞的結構圖放在一張幻燈片中讓學生們比較,並培養他們總結歸納的能力,透過比較討論也解決了第三個問題“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分析比較推理的能力,又突破了本節難點。

3、細菌的生殖:這裏除了呈現細菌分裂生殖的電鏡照片,還插入了細菌的生殖過程的視頻,並在這部分設計完成書中的技能訓練,透過這樣的設計,不僅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解決了本節的難點,讓他們知道細菌生殖速度之快,從而認同飯前便後洗手的必要性,使學生對細菌生殖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接着再介紹芽孢的形成,強調芽孢是休眠體,不是生殖細胞,然後討論:爲什麼細菌的分佈十分廣泛?學生討論完後教師總結:(1)進行分裂生殖速度快,數量多。(2)能形成休眠體芽孢,對不良環境有較強的抵抗力,而且還能四處飄散,落在適宜的環境中,又能萌發成細菌。(3)細菌的個體十分微小,極易被各種媒介攜帶,之後再設計學以致用—走進生活這個環節,以問題爲導向,設計三個問題,用細菌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同時也起到檢測目標、評價、教學一致性是否達成的作用。

(1)自然界中,爲什麼不會有大量的動植物遺體堆積?

(2)爲什麼食品放在冰冷的地方可以儲存較長時間?

(3)外科醫生在手術前,都要對手術器械進行消毒,是以殺死細菌爲標準進行消毒的嗎?

(三)課堂小結,達標檢測

學生積極參與歸納、總結,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接着進行練習鞏固,檢測基礎知識學習情況,最後讓學生聯繫現實生活,做到學以致用,體現生物學價值。

六、說板書設計

1、細菌的發現

荷蘭人—列文虎克—顯微鏡

法國人—巴斯德—微生物學之父

2、細菌的形態結構

(1)形態:球狀桿狀螺旋狀

(2)結構

基本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集中區

特殊結構:莢膜(保護)、鞭毛(運動)

(3)營養方式:異養

3、細菌的生殖

方式:分裂生殖

芽孢:細菌的休眠體

初中生物說課稿3

Ⅰ、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

本單元貫徹了以人與生物圈爲主線構建框架的思路,力求引導學生在生物圈這個大的背景下思考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問題。這部分內容不僅與上冊教材有密切的聯繫,而且又是本冊的開頭,因此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

人類的起源和發展問題是一個重大的科學問題,容易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又是人類史上科學與僞科學鬥爭的一個過程,因此探索這個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透過本節的學習,我們知道:人類是由於環境的改變,經過極其艱苦、漫長的過程,透過勞動才進化來的。因而啓發我們必須以積極的態度去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形成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積極態度;同時也應意識到人既是生物圈中的一分子,又是自然界的強者,人類已強大到能夠影響生物圈的面貌,爲此我們應該處理好與生物圈的關係。

從以上可知,本節教材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必須認真上好。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能說出人類與現代類人猿共同起源於森林古猿。

2、知道人類是由於環境的變化,在與自然環境的艱苦鬥爭過程中逐漸進化來的。

3、概述人類在起源和發展過程中自身形態、使用工具等方面的變化。

<二>、能力目標:

1、透過指導學生課前收集有關人類的起源和進化的資料等,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獲取資訊的能力。

2、透過對人類的起源和進化的探究,開啟學生思路,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比較問題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以科學的態度認識人類的起源和進化問題,樹立人類進化與發展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培養學生樹立珍愛生命、熱愛勞動、愛惜我們的家園——生物圈及人類應當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

3、培養學生探索科學的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及民族自豪感。

4、培養學生善於與人合作的良好品質。

<四>、方法目標:

1、培養學生運用比較法來找出事物的異同點。

2、培養學生運用證據、事實來說明觀點的科學方法。

3、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分析和解決問題。

4、培養學生運用理論聯繫實際的觀點來學習生物學。

上述教學目標中,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體現了顯性教育價值,而方法目標和品格目標則體現了隱性教育價值。

三、教學重、難點:

1、人類不僅依賴於生物圈的資源和環境,而且影響和改變着生物圈,因此要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愛惜我們的家園——生物圈。

2、人類起源於森林古猿,並且是在與自然環境的鬥爭中逐漸進化來的,要珍愛生命。

3、培養學生分析資料(如圖片、化石等)、觀察問題、思考問題、討論問題、語言表達等能力。

四、關鍵點:

1、處理好本節教材承上啓下的關係。

2、注意能力的培養和情感的教育。

3、處理好基本觀點及學術界中的爭論的關係。

4、要注意強調環境的變化與生物的起源和進化的關係。

Ⅱ、說教法:

新教材的指導思想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爲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爲重點,以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變被動接受式學習爲主動探究式學習

爲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學生的實際,因此本人根據本節教材的特點和學生情況主要採用了以下幾種教學法。

1、精心整合教材。

本節教材中的資料豐富,但提出的問題中有一些不能緊扣教學目標,且由於時間的關係也不能一一討論,所以我對此進行了適當調整。如人與類人猿的數量問題讓學生課前去查找資料並放在進化發展中去講。而與教學目標無多大關係的四種現代類人猿的分佈問題課堂就省略不講,佈置學生課外時間去完成。另外有一些與本節教材關係密切的問題,如導言,因爲關係到這冊教材如何與上冊銜接,而且還關係到我們該如何思考人類與地球關係的情感教育問題,因而花了較多時間,作爲情感教育的重點來講。同時這節課的教學設計還注意與本單元第七章呼應,做到扣緊單元主題。

2、把握好這節教材中有關科學的基本觀點及開放性的關係。

這節教材內容豐富,資料多,但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且許多問題是學術界爭論不休的。對這樣懸而未解的問題,我們要在衆多的爭論中給出科學的基本觀點,即生物是進化來的(即達爾文的進化論),而非由神創造的(即神創論)。但由於歷史久遠,且由於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因此存在着不同的學術觀點,這是正常的。由此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探索精神。

3、注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及情感教育。

本節教材的知識目標不是很多,但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透過多種方式,如觀察思考、技能訓練、資料分析、資訊查詢、閱讀討論等活動,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主動地獲取

知識。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從而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及發散性思維。另外情感教育也是本節教材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論是開始的導言,還是人類的起源和進化內容中的生物與環境的關係,及教材的最後部分等,都涉及到情感教育問題,因此要注意這方面的啓迪教育。

4、應用好多媒體這個重要的現代化教學手段。

本節教材不僅資料多,且由於起源及進化的過程距離現代的生活極爲遙遠,因而難度大,所以必須藉助多媒體手段,達到高效、簡潔、直觀的效果,還可以引發學生的想象力,另外情感教育更是需要錄相片段來展示說明,才能更加形象生動。如將東非大裂谷這部分內容,先透過閱讀文字資料,再觀察圖片,這樣起到非常形象直觀的效果。 總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多種方法的有機結合,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 Ⅲ、說學法: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組成雙邊活動,在新教材中,更注重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學法的指導,教會學生學習。本人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指導。

1、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學習。

有關人類的起源和進化的觀點雖然有多種爭論,但歸根結底人是從古猿進化而來的,而絕不是如神創論中所說的人是由神創造而來的;另外生物的進化是由於環境的改變而引起的,且是經過極其漫長的過程;觀點要透過證據、事實來說明……總之,課文這方面的例子很多,要注意引導學生用科學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來分析。

2、善於運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不同的問題。

本節內容涉及的問題較多,因此要根據不同的問題,要運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如分析人與現代類人猿的相似之處、人類的起源及發展過程中人發生了哪些變化等問題,要用觀察比較法;而研究人的起源和發展的知識則要透過分析資料、地質考察、尋找證據、觀察閱讀、思考討論等方法。

3、重視對課文的閱讀和理解。

本節教材的篇幅不大,但內容豐富且高度概括。本節前後有近8面的內容,不僅資料圖片多,且活動也多,初看起來很繁雜。因此在注重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及學生能力培養的同時,還要注意知識的梳理,這樣才能對整節內容有一個清晰的輪廓。而透過閱讀理解課文就是一個極好的方式。

初中生物說課稿4

一、 說教材: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內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論述了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是一個最基本的生物學觀點,也是理解“人與生物圈應該和諧發展”的理論基礎。所以該節在本書中乃至在本學科中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的基礎上再來考慮“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其實是從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辯證地分析生物與環境之間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也爲下一節“生態系統”的學習作好預設。

本節知識點清晰,一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另一就是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呈現的方式也直觀,前者就四幅圖片,後者是一個探究活動,非常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內容看似簡單,但要能讓學生尤其是初一學生建構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觀手段,認真組織活動,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這個基本的生物學觀點。

二、說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1、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能夠選取多方面的事例來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二)、能力目標:1、透過分析文字和圖片資料來提高說明問題的能力;

2、嘗試收集、處理數據的方法;

3、學習透過測量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瞭解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滲透環保意識;

2、樹立“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觀點;

3、利用技能訓練,鼓勵學生多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三、說重點和難點:

1、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重點又是難點;

2、“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探究是重點,新教材倡導探究性學習,應該利用好每一次活動,來培養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說教學方法:

1、本節課貫穿觀察和討論,主要運用啓發式談話法,啓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習熱情,並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圖片和動畫,讓學生透過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逐漸認識到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2、本節“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的探究活動並不難,運用前一節的探究活動方法完全能夠完成,所以這個活動我安排在課前,課上主要是組織各小組交流活動的“過程”和結果的處理方法。讓知識的獲得滲透在過程的體驗中,讓成功的喜悅體現於精彩的交流中,讓能力的培養貫穿在活動的參與中。

五、說學習方法:

透過觀察、討論、分析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透過課前的探究活動和課上的交流,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感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體會同學間合作的魅力,嚐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同時也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並進一步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匯入新課:

啓發學生例舉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環境中哪些因素的影響,匯入新課,這樣匯入有兩個好處,1、既考驗了前一節課的知識的掌握情況,又體現了兩課內容的緊密聯繫;2、創設了情景,激發了興趣,讓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對環境有沒有影響呢,行雲流水般引入新課。

(二)新知學習:

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重點又是難點,我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步:讓學生觀察教材的四幅圖片,引導從“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間的聯繫展開小組討論。然後讓學生選擇一幅來談談自己的看法。創設了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這可是思維發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課堂風格。在這種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是發散性的,充滿靈性的。

第二步:啓發學生還能找到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例子嗎?鼓勵學生提取平時積累的知識,給他們表現的機會,激起競爭意識。

第三步:媒體呈現配有介說詞的圖片,如:烏賊的墨囊;含羞草的葉與多暴雨的環境相適應;尺蠖的擬態等等,讓同學們認識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具有普遍性的,這種適應是生物透過漫長的年代,不斷與環境摩合,自身不斷進化、生存下來而形成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幫助學生理解生物對環境相適應的觀點,對於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相對性,考慮到初一學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後高中會學到。

2、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對環境有一定的影響。這部分的知識我是這樣處理的:

第一步:讓學生親身驗證“生物也可以影響環境”這一結論:

課前親自探究“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課上交流。這樣安排體現1、有做事的過程;2、有明確的目標;3、有明確的結果;4、使用語言傳達資訊5、體現過程的真實性。這是任務型教學的五要素。交流時注意:對於初中學生來說,過程是比結果更重要,但在這兒,由於結果涉及到對數據的收集和處理,這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方法,應以激勵和引導。

學生從“做中學”中親身驗證了植物對空氣的溼度有影響,有利於認識生物是可以影響環境的。

第二步:再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

a、地下耕耘者是哪種動物,它對自然界有什麼益處?

b、爲什麼我國開發西部強調要退耕還林和還草?從生物對環境產生的作用這個角度來認識生物的存在確實影響着環境。

第三步:讓學生嘗試舉例描述“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並及時反饋學生對這方面知識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動畫“屎克螂出國記”,以生動的畫面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生物對環境的作用和影響,同時在學生注意力即將分散的時候再一次激起他們的興趣。

3、技能訓練:

這是新教材的一個別有用心之處,旨在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綜合等能力,我們要充分利用教材的這一優勢。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看誰提出的問題最有價值?”在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中培養思維能力。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本課收穫,這點很重要,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及時幫助他們構建概念,點睛突出“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的生物學觀點。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生活在生物圈,對環境的破壞必將回報給人類,所以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是多麼重要!

(三)、作業練習:(見教材)

1、 在一個繁殖季節裏,一條鯉魚能產幾十萬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鳥類只產幾個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嗎?這是不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2、 山羊絨又細又柔軟,組成的產品十分昂貴。山羊比綿羊好養,它連草根都啃食。於是一些牧區大量飼養山羊,這對環境會有什麼影響?

這是兩道開放性題,既能達到鞏固知識點的目的,又能煅煉思維,體現知識與社會、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繫,使學有所用。

整個教學過程的邏輯順序就是這樣安排的。實踐證明,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優勢,創設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 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支撐整個教學過程,使學生在一個生動、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課堂中,愉快地“享受”學習。

初中生物說課稿5

一、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

關於尿的形成和排出,不要求學生掌握過多的有關腎臟形態結構方面的生理名詞和概念,主要是透過觀察與思考和資料分析,引導學生了解泌尿系統的組成,理解尿液形成的大致過程,並形成人體結構與生理功能相互適應的基本觀點。由此可知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描述人體泌尿系統的組成,概述尿的形成和排出過程。

2、透過資料分析、觀察與思考、討論等學生自主學習,培養科學推測、科學思維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3、形成人體結構與生理功能相互適應的觀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爲:

尿的`形成過程。

二、重點的突出與難點的突破:

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由“你知道人體的生命活動過程中會產生哪些廢物嗎?”這一學生不難回答的問題開始,引導學生運用分類的方法對這些廢物進行分類,自然匯出“排泄”與 “排遺”的概念及區別。由一句話:人體的“排遺”過程在前面的消化系統中已詳細瞭解,本課來了解人體的排泄過程切入課題。以提問:人體排泄的廢物主要是以尿的形式透過泌尿系統來完成,泌尿系統有哪些組成?

進入“泌尿系統組成”的教學:

學生觀察“泌尿系統組成圖”,同時觀察老師提供的泌尿系統模型,能比較容易地描述泌尿系統的組成及各組成結構的功能。再小組合作學習81頁討論題,對泌尿系統進一步研究得出尿的形成與血液循環有密切關係的結論。提問:腎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尿液在腎中是怎樣形成的呢?

開始“尿的形成過程”教學:

尿的形成主要與腎單位有關,腎單位是個非常微觀的結構,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對這一結構不可能有任何瞭解,而且對每個腎臟包括大約100萬個腎單位的理解也需要學生髮揮想象,教材中有“腎的內部結構示意圖”,此圖的作用是幫助理解以上難點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好這張圖。

設計[看:說“發現”的話]教學環節,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教材中相關文字,結合觀察圖片,仔細理解文字和圖片的內在含義,要求學生說出自己的發現。透過這一環節培養學生獨立觀察習慣,學習觀察方法。學生將明確:1、腎單位由腎小球、腎小囊和腎小管組成。2、沒有過濾的血經過腎單位後變化爲尿和已過濾的血。3、腎小球是毛細血管球,腎小管周圍纏繞着大量的毛細血管。接着出示[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的物質交換示意圖],回憶毛細血管的結構特點以及在物質交換中作用,來分析腎內毛細血管所具有的功能,從而推測腎小球和腎小囊壁的作用特點,爲理解尿的形成過程打好基礎。腎單位的結構特點,決定了腎單位有形成尿的功能。

設計[問:說“疑問”的話]這一環節,學生觀察:“尿的形成過程示意圖”,四人小組合作,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其他小組學生回答。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學生的互問互答也活躍了課堂氣氛。在合作與交流中理解腎小球的過濾作用,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觀看“尿的形成”動態課件,豐富學生的感觀。

然後透過[想:說“理解”的話]教學環節引導學生整合前面的學習結果、進行語言加工概述尿的形成過程。接着插入資料分析,加深學生對尿的形成過程的理解。透過數據資料分析,解決問題,學生的科學推測、科學思維能力得到發展。接下來的“幫我釋疑”環節,透過學生對生活問題的剖析,實現學生對尿的形成過程更準確把握。在此過程中學生根據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一些常見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學生體驗到生物學知識的作用,有利於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的更大的學習興趣。腎單位形成尿液,尿液又怎樣排出體外呢?

進入“尿液的排出”教學:

再次觀察“泌尿系統組成”圖,經過前面的學習學生能很準確描述“尿液排出途徑”,閱讀教材83頁,概述尿液排出過程,人體排出尿液對自身的現實意義。

三、教學設計中體現的課改新理念:

1、在教法的設計上,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的理念,以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爲主要教學手段。如:“尿的形成過程”教學中將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重組, [看:說“發現”的話]、[問:說“疑問”的話]、[想:說“理解”的話]等環節的設計,體現觀察→質疑→探究→釋疑的完整探究過程,層層遞進,由簡單到複雜,學習內容、學習要求有梯度,不同層次學生都有能夠完成的任務,適應了不同學生的發展,也爲能力較強的學生提供了能力發展的空間,有利於引導學生透過自己的努力、與同伴的合作交流主動理解“尿的形成過程”。教師在此過程中起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體現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

2、注重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本節內容圖片資料豐富,教學中充分利用圖解,“泌尿系統組成圖”、“腎的內部結構示意圖”、“尿的形成過程示意圖”,每幅圖片都兩次呈現,每次呈現的學習要求都不同,注意引導學生由點到面,由局部到整體地觀察圖,透過自己的努力、與同伴的合作交流理解文字和圖片的內在含義,在此過程中既培養了學生獨立觀察習慣,學生也能掌握一定的觀察方法。透過“泌尿系統組成”模型直觀觀察、“泌尿系統組成圖”、“腎的內部結構示意圖”、“尿的形成過程示意圖”等圖片觀察、“資料分析”中數據資料分析,“幫我釋疑”中生活問題剖析,讓學生對“尿的形成、排出廢物”由關注到理解,到對全過程準確把握。學生透過學習,養成科學的分析方法,培養科學推測、科學思維能力。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在討論交流中培養合作及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提高。

倡導探究性學習,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你知道人體的生命活動過程中會產生哪些廢物嗎?”,引導學生回憶並總結前面學過的“呼吸系統、消化系統” 內容,開始學習,到出示[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的物質交換示意圖],回憶毛細血管的結構特點以及在物質交換中作用,來分析腎內毛細血管所具有的功能,從而推測腎小球和腎小囊壁的作用特點,爲理解尿的形成過程打好基礎。這都是引導學生由已知來探究未知,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將以前所學知識與新課教學相聯繫,也使學生更好地確立“人體的各系統之間是互相關聯,共同協作完成人體的各項生命活動”的觀念。在教學活動組織上,特別是“尿的形成過程”教學設計,教師起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巧設問題,以學生活動爲主要內容,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慾望,透過學生的主動學習,獲得新知識,能力得到提升,也體現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

初中生物說課稿6

一、說教材

本課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章第六節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動物的結構與功能是相適應的。本節將繼續探究鳥是如何與飛行生活相適應的,主要是透過對鳥的形態結構、生理、行爲等的觀察與探究,概括出鳥類適於飛行的特點。透過瞭解鳥與人類的關係,增進學生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情感。

二、說學情

鳥類在日常的生活中經常容易看到。學生對鳥的相關經驗比較豐富,但歸納總結還不夠。八年級的學生有了一定的觀察分析和探究的能力,但能力尚且不足,不能獨立完成,需要老師的指導和幫助。因此,對於本節的兩個活動,教師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參與到觀察、探究來。

三、說教學目標

1、概述鳥的主要特徵。

2、透過“觀察與思考”活動,確立鳥的身體結構與功能相統一、鳥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3、關注鳥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形成愛鳥護鳥的情感。

四、說教學重難點

課標要求能夠概述脊椎動物的主要特徵,在《鳥》的這一節中,此處就是在完成此要求。同樣也是學生應該掌握的重要概念。透過掌握鳥的特徵,可以爲生物進行正確分類。所以設定爲教學重點,瞭解鳥的多樣性本身不是難點,難點在於學生要從“觀察與思考”活動中得出鳥的身體構造是與其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建立認識的過程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此處爲難點。

五、說教法學法

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者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爲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採用“啓發式”的教學,並運用多種媒體增加教學的新穎性,同時我還採取活動探究法、討論法,以學生爲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六、說教學過程

1、新課匯入

創設情境匯入:透過“想一想,議一議”引入,思考與討論爲什麼鳥兒可以自由飛翔?爲什麼人類安裝人工翅膀還不能飛翔?除了翅膀以外,鳥還有什麼特徵是適於飛行的?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引出課題。

2、新課教學

接着是第二部分內容,對於鳥的外部形態,我將組織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觀察家鴿活體,並思考鳥的外部形態是什麼樣的,具有怎樣的作用?全身佈滿羽毛又有什麼樣的作用?翅膀是什麼形狀具有怎樣的作用。接着師生共同總結得出鳥的外部形態特徵即呈流線型可以減小空氣阻力鳥的羽毛能夠保溫,並且翅膀成扇形能夠扇動空氣。接下來我會追問鳥透過翅膀的扇動能夠在天空中飛行,所以與運動系統有關,那運動系統具有怎樣特徵呢?引入運動系統,對於第二部分運動系統,我會首先引導學生拿出課前分發的骨骼標本進行觀察從而總結得出骨骼中空能夠減輕體重,接下來我會在多媒體當中播放圖片以及引導學生們查閱相關資料總結得出鳥的胸肌發達並且具有龍骨突能夠擴大胸肌的着地面積。而對於鳥的呼吸系統我將首先利用圖片幫助學生認識氣囊,之後我會繼續提問氣囊是如何輔助肺進行呼吸接着多媒體當中呈現鳥吸氣和呼氣的視頻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最後師生共同總結得出鳥呼吸的特點及雙重呼吸。而對於鳥的消化、視覺等知識我將同樣採用多媒體輔助學生自主討論的形式展開,在這裏不多加贅述。基於此,還需讓學生掌握恆溫動物和變溫動物這兩個重要概念。鳥是學習的第一個種恆溫動物,所以需要老師的歸納總結體溫的恆定對生物活動影響,以及從進化的角度分析其重要意義。最後一部分是鳥與人類生活的關係。學生之前已經學習過其他動物與人類的關係,所以學生可以自行根據教師提供的圖片或視頻資料進行討論分析:鳥與人類有什麼關係?在學生討論交流之後,教師進行歸納總結,認識鳥是生物圈的重要成員,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夥伴,養成愛鳥護鳥的習慣。

3、課堂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的收穫。

4、佈置作業

課後作業是收集當地養雞場的相關資料,進行社會調查。本階段可以在梳理本節內容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鞏固本課所學。利用資訊化課程資源和社區資源,豐富學生學習生活。

七、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我板書利用了概念圖,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鳥的有關內容,同時有助於學生清晰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板書如下:略

初中生物說課稿7

一、說教材

1、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隸屬於課程標準確立的“人與生物圈”課程主線中最大的主題之一“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中的二級主題,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共同組成綠色植物三大生理作用,教材在編排上將其安排在兩者之前,既充分考慮了學生主體的認知規律,也科學考量了三者的辯證關係。本節課的學習既可以使學生對前一節綠色植物的主要類羣適應不同的環境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可以爲後面光合作用以及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學習奠定基礎。因此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在全章佔居舉足輕重的地位。

2、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描述植物的蒸騰現象,舉例說出氣孔的數目和分佈與蒸騰作用的關係。

(2)、嘗試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臨時裝片,觀察葉片的各部分結構。進一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能力目標

(1)、透過製作臨時徒手切片和使用顯微鏡觀察臨時切片標本,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觀察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合作學習能力。

(2)、透過對蒸騰作用知識的拓展遷移,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認同綠色植物進行蒸騰作用的意義。初步形成保護森林的意識。

(2)、培養敢於實踐、樂於探究的生物科學素養;樹立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3、說重點與難點

重點:練習製作徒手臨時切片,觀察葉片的結構,理解蒸騰作用的意義。

難點:練習製作徒手臨時切片,觀察葉片的結構。

4、說學情

七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充滿好奇,樂於動手,對製作臨時裝片及顯微鏡操作有一定的瞭解。

5、說教學準備

教師:實驗用具、材料及醫用消毒棉,酒精和紗布,課件等。

學生:興趣小組準備關於觀察植物的蒸騰現象的實驗資料。

二、說教法:

1、直觀教學法:利用直觀教學手段,啓發學生積極思考,實現知識的昇華和內化。

2、引導發現法:引導學生層層深入發現未知,並在“動腦、動手、動口”狀態中提高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

3、體驗互動法:在師生、生生互動中,實現學生認知過程與情感體驗過程的有機結合。

三、說學法:

1、自主探究法:透過觀察蒸騰現象實驗以及觀察葉片的結構實驗,體驗科學探究的一

般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合作學習法:透過觀察葉片的結構實驗,分析影響蒸騰作用的因素,提高交流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四:說教學流程:

本節課,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優化教學秩序,我是這樣匯入的:

1、創設情境,激疑匯入

首先複習各種植物類羣所處的生活環境,明確各種植物類羣均需要水,那麼植物吸收水分用來做什麼呢?此時,多數學生會誤認爲植物吸收水分用於自身組成。讓同學們帶着疑惑看典型例子——一株玉米從出苗到結實一生所需的水分約200千克,其中作爲植物組成成分的水分爲1.827千克,維持植物生理過程的水分爲0.25千克,兩者的水量加起來約爲2.077千克,僅佔植物吸入體內水分總量的1%,那其餘的99%的水分到哪裏去了呢?

此時,學生形成了認知衝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趁此匯入課題。(板書課題名稱)繼而進入第2個教學環節:

2、觀察思考,深化認知

(由於植物的蒸騰現象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提前一天要求興趣小組同學做好實驗,課堂上呈現實驗各裝置初始狀態圖片)

此時興趣小組展示圖片,闡述設計思路:選取三支粗細相近的枝條,甲去掉全部葉片,乙去掉部分葉片,丙不做處理。分別插入三支錐形瓶內,並用塑料袋罩住露出管外的部分,紮緊袋口。在三支錐形瓶內分別加入等量的水,液麪上加適量的食用油防止水分的蒸發並做上標記,置於陽光下一段時間。引導學生指出對照實驗,明確單一變量。

然後興趣小組呈現實驗裝置,透過觀察、對比啓發引導學生思考相關問題:

(1)、塑料袋的內壁有什麼物質生成?

(2)、塑料袋內壁上的水珠是從哪裏來的?

(3)、塑料袋內壁上的水珠是以什麼狀態出來的?

(4)、比較各塑料袋內水珠的多少,這說明了什麼問題?

(5)、對該實驗你還可以怎樣設計?

初中生物說課稿8

說教材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節的內容,本節着重介紹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離子進出細胞膜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這部分內容和前面所學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有關聯的地方,同時又是對生物膜具有流動性的一個很好的佐證。對學生理解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有着重要的意義。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舉例說明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的類型及特點。

b、說出被動運輸與主動運輸方式的異同點。

c、闡述主動運輸對細胞生活的意義。

d、正確解讀座標數據圖表

(2)過程與方法:

a、運用類比和對比的方法進行學習,抓住關鍵,掌握本質。

b、運用表格的方式進行總結,簡潔明瞭。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本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價值方面不太明顯,主要強調積極思考,主動自覺。

2教學重點:

(1)物質進出細胞膜的方式

(2)圖表數據的解讀

3 教學難點:

(1)主動運輸

(2)圖表數據的解讀

二說學生

本節的授課對象是高一的學生:

1)他們已經具備了細胞膜的結構、水分跨膜運輸實例的基礎,掌握了蛋白質多樣性的知識,爲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認知基礎。

2)他們還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獨立思考,對生活現象提出疑問、並透過多種途徑找出解決 4

的辦法。

3)同時他們具備了羣體討論、並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論依據的能力。對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對探究的目的性及過程,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結合教師的引導。

三說教法和學法

根據上述對教材和學生情況的分析,本節採用以下的教法和學法突破教學重難點:

教法:

1)自學輔導法:本小節內容屬於原理性的內容,但不難掌握,所以我採用“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方式,即先引導學生自學並總結對比三種跨膜運輸的方式之間的異同點,然後稍做點撥,最後精選一些習題讓學生當堂訓練!

2)直觀教學法: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展示物質穿過細胞膜的動畫,使物質進入細胞的過程更直觀。

學法:

3)比較學習法:主動運輸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要掌握好這點,必須運用對比的方式進行學習,透過觀察討論的方式自己找出被動運輸和主動運輸的主要區別來掌握該難點。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圖:

展示現象→提出問題→解釋原理→總結概念。

初中生物說課稿9

各位評委,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濟南版x年級x冊第x頁第x章第x節的《x》,現在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反思五個方面來說說本節課的教學。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地位和作用、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1、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下冊開篇中的第一節,透過對本課的學習,可以引導學生以興趣和生活經驗爲基礎,從人與生物圈的關係出發,去探討人類的食物來源,食物中的主要營養成分及其對人體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熱情。本節中安排的活動有交流、演示、討論等,主要目的是進一步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加工和應用資訊的能力,並體驗合作交流的快樂。透過本節課的學習還可使學生從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爲以後的學

習奠定基礎。(本節的前一節已學過,後面將學習內容,本節的內容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從創設情景中提出問題,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積極獲取知識,並從中獲得情感體驗,注重科學與社會、科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基於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對課程理念的理解,我認爲初中生物課程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作爲對學生基本生物學知識的構建,我設定以下三維目標,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3、教學重難點

(1)重點

(2)難點

二、學情分析

學生透過 年級上冊的學習,對於生物學方面的知識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學生年齡雖小,但已具備了初步的觀察事物、收集整理資訊、獨立思考和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在教學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勤於動手,進一步培養學生主動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年齡在十三四歲的初一學生,喜歡錶現自己,樂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適時引導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教法、學法

1、教學方法:本節課的教學策略是透過學生觀察、體驗、合作等方式使學生獲得知識、培養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使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教師利用啓發性的語言和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探索人類食物的奧祕。透過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2、學法指導: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中快速地進入學習狀態,在民主、輕鬆、愉快的教學環境中仔細觀察、認真傾聽、積極發言、勤于思考。提高自身的分析、推理和歸納總結等科學思維能力,學會合作。

四、 教學流程

包括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約3分鐘,2、 10分鐘,3、 分鐘,

4、 分鐘,機動教學5分鐘。

1、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五、 反思

以上就是本人對整個教學過程的邏輯順序安排。

教學的關鍵不在於教師教了多少,而在於學生學了沒有。本節亮點在於抓住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特徵,以活動爲線索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營造一個民主、和諧、輕鬆的課堂氛圍,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在活動中積累經驗,在推理中領會知識,在思考中構建概念。讓學生們體驗到學習的愉悅。

初中生物說課稿10

一、教材分析

本節的內容是第四章《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製造者》的第二節。前面一節學習了有機物是光合作用製造來的,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就是:綠色植物如何利用有機物。這兩節知識是連貫的,順接起來也非常自然。內容上本節主要闡明瞭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在新課標中,它屬於理解層次。貫穿教材裏有三個演示實驗,主要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從知識結構上分析有三個方面內容:一、有機物對生物體的作用;二、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反應式;三、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徵。

二、目標設定

依據新課標,緊扣單元教學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訂爲如下三方面:

1、知識目標:描述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說出有機物對於生物體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標:強化技能訓練,發展推理能力。落實動手實驗並進行實驗現象的分析,從而培養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理解綠色植物在製造有機物方面對於生物圈和人類的重要意義。

本節課的課型模式是探究式教學。根據對教材的分析,我認爲本節課的重難點是:理解並能描述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認同綠色植物在製造有機物方面對於生物圈和人類的重要意義。

三、教法與學法

爲了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這節課首先組織學生複習上節課的內容,設定問題讓學生推測:製造這麼多有機物有什麼用?學生在思考的基礎上應該能夠答出有機物的用途,這時我會順着學生的思路,設定思維的障礙: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有機物可用來構建植物體?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再請學生一起總結。至於有機物爲植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這部分內容,則是由學生討論交流,並上臺演示實驗,在演示、交流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提煉。

爲了更好地突破重點難點,我採用探究式教學,組織學生參與分析,透過質疑,探究,交流,總結,實現教學目標。

我將教材中的三個教師演示實驗改爲學生演示實驗,分小組自學加討論,研究實驗原理,分析實驗現象,選拔學生上講臺實際操作,其他學生觀察,組內討論,得出結論。把以教師爲主導的演示實驗變成了以學生爲主體的探究實驗,教師只是個引導組織者。在此基礎上,教師利用課件,採用啓發學生總結,根據學生的分步演示的過程,總結出呼吸作用的公式並推論到綠色植物製造的有機的對於生物圈子的重要意義。

學法指導。在學生已初步瞭解觀察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觀察要有一定的目的,觀察時要伴隨思考。給學生質疑。我們在實驗中採用的是萌發的種子作爲實驗素材,提出可不可以改用其它材料?引導大家討論,讓學生多問幾個爲什麼,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而在小組完成實驗的過程中,發揚團隊精神,引導學生善於合作,從他人的身上學到長處,交流方法。在學完呼吸作用後,立即列表比較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區別,讓學生體會二者的分別,也讓他們看到比較法簡潔實用的優勢。在技能訓練中,讓學生認識到推理的方法也是學習生物學的重要方法之一等等。其實,學法的指導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只要堅持,就會有收穫!

本節課的課堂上我設計的是利用12分種的時間來完成課後練習和伴隨的習題,在這當中,有問題隨時提問,討論,交流注意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靈活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達到當堂知識當堂消化,努力不留死角。知識的延伸與拓展將指導學生課外實踐,給家中的植物鬆土,並請家長對自己孩子的動手能力給予評價。

初中生物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繼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完成以後,人體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廢物必須及時排出體外,人體廢物的排出途徑有三條,本節所講的爲其中之一,故本章內容與前三章聯繫非常密切,互爲因果。透過本節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對新陳代謝形成一個完整的認識。《課標》中對本節課的具體要求是:描述汗液形成和排出的途徑。本節內容包括“面板的結構”和“汗液的形成和排出”兩部分。

(二)教材處理

本節課中增加了一些圖片,視頻,動畫,準備了模型,從而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形象具體,在問題設計中聯繫了現實生活中的實例,拓展延伸中還介紹了生活小常識,因此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三)教學目標

學生對於面板很熟悉,但真正準確認識的並不多。他們對抽象的理解還存在困難,而對於形象的理解相對要容易一些。因此,在實際教學中,透過直觀的圖片、模型、視頻、動畫的演示,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知識的基礎上,可以糾正、加強他們的認識和理解。新課標指出:人體結構域生理的知識對學生理解人體結構和功能適應的關係,理解人的各種生命活動,自覺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具有重要意義。本着以人爲本,因材施教的原則,結合本節課內容,根據學生實際和課標要求從以下三個方面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識別面板的各部分結構,推測面板的功能

2、瞭解汗液的形成和排出,以及它對人體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

1、觀察圖片、模型、視頻瞭解面板的結構和功能

2、小組合作探究理解汗液的形成和排出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樹立器官的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學內容和具體目標我認爲本節課的重點是面板的結構與功能,難點是汗液的形成和排出

面板是人體最大的器官,由於面板在人體分佈的位置和結構特點,使它具有各種功能,汗液的行車和排出過程又是透過面板排出體外的,因此將面板的結構和功能確定爲本節課的重點

汗液的形成和排出是學生不能用肉眼觀察到的,是抽象的,微觀的,以至於學生難以想象和理解,故將其作爲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法學法

教法:

1、直觀演示法

2、問題探究式教學法

3、觀察法

學法指導

小組自主預習、合作探究、總結歸納的學習方法

三、教學手段

1、多媒體教學:

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實現聲、像、圖、文相統一,真實、形象、生動的展示面板的結構及汗液的形成和排出過程,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獲得生動的感性知識,進而上升爲理性知識。

2、面板的模型:直觀、形象、重複利用

四、教學過程

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流程: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約2分鐘)

師生共同認定目標(約1分鐘)

合作探究,學習新知(約20分鐘)

歸納總結,形成體系(約2分鐘)

達標測評,拓展延伸(約15分鐘)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多媒體出示圖片,炎熱的夏天,小明喝了大量的水,但他的排尿量卻沒有明顯增加。這是怎麼回事呢?從而引起學生思考,分析,提出猜測和假設,帶着問題進入新課的學習

(二)師生共同認定學習目標

出示目標,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三)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1、解汗液的形成,首先要了解一下我們面板的結構,指導學生對教材中面板結構的模式圖和相關文字介紹進行自主學習,完成學案上的相關題目。然後展示面板結構圖,讓學生辨認各部分結構,檢測學生自學效果,同時也注重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根據面板的結構圖,小組合作交流,討論下列六個問題,。充分討論後,以小組爲單位開展彙報交流,並嘗試着說明理由,要求學生回答時要有依據,表達思想時注意邏輯性,要條理清晰,運用生物學語言,體現生物學科的特點,本環節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語言組織的能力展示面板的結構視頻,對面板的結構再認識,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同時也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點

2、除了具有表皮和真皮兩部分之外,還具有一些附屬結構,如:皮脂腺,毛髮,指甲,汗腺。汗腺分泌汗液,汗液的形成和排出過程是怎樣的呢?

要求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內容,小組討論下列問題:

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巡視指導,透過各組學生的相互訂正和補充,學生就能初步構建關於汗液的形成和排出的知識框架。

透過動畫的形式展示汗液的形成和排出,讓學生體會其過程,從而有效的幫助學生理解汗腺的結構是如何與功能相適應的。

本環節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並結合事例,在分析解決問題的基礎上,構建知識體系,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從而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3、汗液分泌可以帶走一部分熱量,從而說明面板具有調節體溫的作用,除此之外,面板還具有哪些功能呢,在瞭解面板結構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推測面板的功能,然後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提供生活中的實例,學生分析討論對其功能進行分類總結,然後播放面板的功能視頻,加強學生的認識,從而培養了學生依據實例進行推測的能力,同時也樹立器官的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觀點。

4、既然面板對我們人體這麼重要,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保持面板的清潔衛生呢,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教師則根據學生回答的實際情況進行點評和補充,從而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

(四)歸納總結,形成體系

透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透過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使形成條理清晰的知識體系,從而培養了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

(五)當堂測評,拓展延伸

重在考察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六)佈置作業:爲什麼我們在夏天排出的汗液比冬天多呢?

(七)生活小常識:增加學生的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

初中生物說課稿12

一、說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內容包括:植物系統進化樹,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的形態、結構特徵、生活方式以及他們對生物圈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係。透過"植物系統進化樹","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引導學生初識不同的植物類羣。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初步認識植物系統進化樹,瞭解不同植物類型之間的親緣關係,透過"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以及對植物類羣的各種學習活動,認識不同的植物類羣的形態、結構特徵、生活方式,與人類的關係,並透過對不同植物類羣的比較,進一步理解植物進化樹。

透過"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提高觀察能力、比較分析能力;透過對不同植物類羣的學習,增強分析問題及語言表達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實驗觀察、比較、討論和講述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植物種類的多樣性,強化生物進化的觀點,增強生物科學價值觀,培養學生關注和保護生物圈中多種多樣的綠色植物情感。

三、說學習者特徵分析:

本校地處偏遠農村,該校生都是來自大山的孩子,對常見的植物即陌生又熟悉,說熟悉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與常見的植物有密切接觸,有深刻的感性認識;說陌生是因爲他們缺乏相應的理論知識,學生學習興趣高,透過實踐和理論相結合幫助他們認識植物系統進化樹和掌握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的特徵及與人類生活的關係。從學生的認知規律來看,八年級學生已開始從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喜歡接受新鮮事物,有一定的生物學經驗基礎。

四、說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根據以上分析,我設計爲2課時,此節爲第一課時,本節課應從學生的主體性出發,創造充分機會讓學生擁有成功的喜悅,在和諧的氛圍中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主動學習,學有所獲,從內心深處產生保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慾望。對此我做了大量的課前準備工作,提前一週通知學生利用週末採集樣本,同時,還利用學生中午休息時間,帶領大隊長一個班12人上後山採集樣本,回到學校後,由大隊長隨意分配樣本到各位小組中。這樣,學生課前對學習的內容就有了充分的心理準備。課中:一、透過以上創設的情景,引入新課,二、透過"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以及對植物類羣的各種學習活動,認識不同的植物類羣的形態、結構特徵、生活方式,與人類的關係,進一步理解植物進化樹,三、透過對不同植物類羣的比較,認識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的特徵及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五、說教學準備:

1、準備植物系統進化樹圖片,學生採集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的實物、標本、掛圖。

2、實物材料及用具:學生採集新鮮的水綿,葫蘆蘚、牆蘚、鐵錢蕨、海金沙、石斛,芒萁、帶球果的杉枝、帶花及果實的白菜植株等大量植物實物、放大鏡、鑷子。

六、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透過學生採集活動和生活中對植物的感性認識,結合農村孩子的生活實際,貼近生活,讓學生感受到好奇,直揭新課,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進一步學習的慾望。

(二)、植物系統進化樹和活動: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

運用課本植物系統進化樹的認識,幫助學生對植物的分類有了初步的瞭解,接着進行觀察比較不同植物的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幫助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強化生物進化的觀點,增強生物科學價值觀,培養學生關注和保護生物圈中多種多樣的綠色植物情感。

(三)、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

採用提問式、啓發引導式教學方法,逐一分析藻類植物的

1、結構:藻類植物是多種多樣的,有單細胞的,有多細胞的;有生活在淡水中的,有生活在海洋中的,還有少數種類生活在陸地上的。

2、特徵:大多數生活在水中,沒有根莖葉的分化,都能進行光合作用

3、分類:據藻類植物呈現的顏色的不同可以將藻類植物分爲綠藻、褐藻和紅藻等。

4、對生物圈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係:爲水生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氣。與人類的關係是有些可食用,可藥用,如海帶、紫菜等可食用,褐藻膠、瓊脂、碘酒在醫藥上有廣泛的用途。

利用對比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學習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結構、特徵、分類。培養學生學習方法的能力幫助學生分析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的特徵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係。

(四)、本課總結

及時反饋與總結,有利於學生學習知識的掌握

(五)、作業設計

七、說教學評價設計:

本節課內容的教學效果可以從課堂回答、反饋練習、鞏固練習和課後作業四個方面進行評價。課堂回答透過不斷設定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課中練習鞏固反饋是一般的知識性練習題,目的是檢驗學生當堂課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在此基礎上,理論聯繫實際,注重知識的深化和應用。

八、說總結與反思: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是直接把知識教給學生,而是着眼於知識獲取的過程、學習方法和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自己觀察、思考、分析和總結,親身經歷知識的獲取過程,從中學到知識和方法,發展多種能力。教師要多聯繫生產實際,讓學生邊聯想、邊思考,從中發現新知識,並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運用能力。透過本節課的學習,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質。

初中生物說課稿13

各位領導,各位評委:

下午好!我說課的內容是《生物的特徵》,採用的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著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章第一節:生物的特徵。本次說課包括五個部分: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和說板書。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學科體系,構建了以人與生物圈爲主線的體系,所以把生物圈作爲第一單元,把“認識生物”作爲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徵”作爲第一節,說明了本節課在教材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只有瞭解了什麼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徵,才能爲進一步學習生物學打下堅實的基礎,並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2.教學目標。

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和新課改的精神,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瞭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發散思維的能力。

(3)情感目標: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熱愛生命、保護生命。

3.教學重點。生物的共同特徵。

4.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及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5.突破重點和難點的關鍵:可以播放以下多媒體課件:

(1)植物的光合作用,

(2)獵豹捕獲食物,

(3)鯨呼氣時產生的霧狀水柱,

(4)人在體育比賽後大量出汗,

(5)秋天植物的葉子落了,

(6)獅子追捕斑馬,

(7)含羞草對刺激的反應,

(8)蘑菇的生長

(9)花的開放,

(10)種子的萌發,

(11)破殼而出的小雞。

透過播放這些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充分觀察、思考,並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歸納、總結出生物的共同特徵,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二、說教法

教學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改變了過去單純的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變爲師生互動式教學,本課堂上創設民主、平等、和諧、寬鬆的學習氛圍,加強與學生的合作。因此本節課以討論爲主,在充分準備實物、圖片和各種有關資料的情況下,利用多媒體來組織和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其主體作用。

三、說學法

學習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透過觀察、資料分析等,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挖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展示多媒體畫面──乘坐宇宙飛船從太空遙望地球,映入眼簾的是一幅由藍色、綠色和白色等編織而成的美麗的圖案:藍色是浩瀚的大海,綠色是廣惠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飄動在海洋和陸地上空的雲彩。

教師講述:“這是一個充滿生機的世界,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各種各樣的生物都在這裏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層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環境構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由此引出生物和生物圈,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對於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和非生物,我們怎樣來區別它們呢?生物有什麼特徵呢?下面我們就共同來學習第一章第一節:生物的特徵。

要想認識生物,就必須進行觀察,所以,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然後指導學生看書,閱讀這一部分的內容,讓學生學會如何觀察,鼓勵學生平時要多觀察周圍的大千世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二)分組討論

對於什麼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徵,教師要播放有關生物和生物的五個特徵的多媒體資料,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後分組討論,教師巡視走動,與個別小組成員互動式交談。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合作學習是新的學習方式之一。學生已有

的知識和經驗是一種隱性的課程資源,是新課改所關注的。學生透過觀察和資料分析、分組討論來探究新知識,培養了科學探究的能力,達到了自主學習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辯論、歸納和總結

當學生討論完後,教師積極組織和引導學生,圍繞什麼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徵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在意見一致,達成共識的情況下才下結論,意見不一致時,各小組之間要相互辯論。這時可以讓各小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來說明生物的特徵,以此來闡明他們的觀點,如果意見還不一致,這時要發揮教師的作用,運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動的實例來加以概括和總結。

例如,講到生物能呼吸時,情況可能是這樣的:第一小組的學生表演人能呼吸,用手捂住嘴和鼻時,感覺會憋悶,說明人能呼吸。第二小組的學生回答動物也能呼吸。在說明植物也能呼吸時,各小組意見可能有分歧:有的說植物能呼吸,有的說植物不能呼吸,他們非常熱烈地辯論起來。最後,教師透過生活中的實例加以說明:居室中如果養花過多,晚上門窗關嚴,時間長了後,就會感到憋悶。最後達成共識:生物能呼吸。講到生物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時,學生的辯論也很激烈。生物的其他特徵,也是透過此方法一個一個總結出來的。在辯論時,教師要調動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加活動,對於上述參加辯論問題的學生,無論對或錯,都要給予掌聲或語言鼓勵,因爲激勵性評價和麪向全體學生都是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

關於生物和生物的特徵,這一內容要給予學生25分時間來觀察、資料分析、小組討論、同學交流辯論、歸納和總結,最後讓學生完整地總結出什麼是生物,生物的特徵,學生邊總結,教師邊板書這一內容。

(四)知識拓展,昇華與遷移

教師進一步啓發學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徵外,還有哪些特徵呢?各小組又開始討論並踊躍發言,如生物還能運動,生物還有一定壽命,生物還能適應環境、影響環境等。教師最後總結:以上大家提出的生物特徵,現在專家們的意見也沒有取得一致,所以沒有列入到生物的共同特徵之中,希望有興趣的同學長大以後能繼續從事這方面的研究。

教師再提問:想一想你(人)是否具備生物的這些特徵呢,請幾個學生上前來表演人具備的特徵。

(五)感悟與收穫

學完這節課有什麼感悟與收穫呢?學生答:瞭解了什麼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徵。教師可引導說出:我們要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熱愛生命,保護生命,愛護我們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生物圈,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六)鞏固與練習

1.播放多媒體:指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播放多媒體:指出資料中反映的是生物的哪些特徵。

五、說板書

本節課我採用提綱式板書形式,這樣提綱挈領、層次分明,很好地說明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附板書設計:

一、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二、生物:凡是有生命的物體都叫生物。

三、生物的特徵:

1.都需要營養。

2.都能進行呼吸。

3.都能排出體內的廢物。

4.都能對外界刺激做反應。

5.都能生長和繁殖。

初中生物說課稿14

一、教材分析

《 》選自於北師版初中生物教材第 單元第 章第 節,本節內容我安排由 課時完成, 本節課主要學習第一課時的內容,(具體內容自己寫,以及這個內容的作用,簡單的分析學情)。

二、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依據新課標要求。我確定了本次教學的三維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

3、情感目標

三、教學重難點

爲了使學生能夠順利的達到教學目標,完成學習任務。我確定了本次課的重難點如下:

重點:

難點:

四、教學教法、學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

要被點燃的火把。因此,本次課的教法主要是多媒體直觀教學法、討論法、探究法爲主,學法將以自主學習法、合作學習法、探究學習法爲主,力求最大的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創造性。

五、教學過程

課前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和教學所需的材料器具。學生預習 我把本次教學分爲五個環節如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對上次課做一個簡單的回顧,接着利用多媒體播放關於 的視頻。透過多媒體直觀教學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入新課《 》

(二)自主學習、明確目的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明確學習目的。同時也爲後面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三)合作探究,探討問題

在這個環節我安排了一個活動。

初中生物說課稿15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的最後一章,其主要內容爲:

1.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

2.我國植被面臨的問題;

3.愛護植被,綠化祖國;

4.課外實踐活動。

教材在知識方面要求不高,其編著目的更多是體現了培養學生調查、分析和綜合知識的能力及教材的完整性。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本節課要求學生了解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及其特點。透過對各種植被類型的特點的比較讓學生學會觀察、分析、比較的基本技能。

2)讓學生了解我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學習、收集資訊,提高獲取知識的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透過課後讓學生調查我們生活環境中的植被狀況,以及造成目前局面的原因,認識到作爲公民應盡的責任。培養學生調查、記錄、分析問題查找原因、團結合作動手實踐的能力,同時讓學生學會如何寫調查報告

4)透過課後讓學生嘗試“校園的綠化設計”,培養學生學會設計的能力,讓學生透過設計學會查找有關常見花卉、林木、草皮的相關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小組合作的能力。學生透過發散思維,設計出自己別具一格的方案,透過教師對其的認可,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學習,體驗自己是學校的主人,爲我們自己的校園設計一個綠化方案,在設計中溶入自己的愛心在裏面,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2)在實踐調查的過程中,透過調查當地植被狀況,認清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同時,認識到自己作爲社會的公民也需盡一部分責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3)滲透人於自然和諧發展的道德意識,排除人類的中心主義。

4)在人文思想的指導下,讓學生學會愛護環境,尊重生命,熱愛大自然。

三、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第一部分情景匯入

給出多媒體課件:由於亂伐森林,水土流失,大量泥沙被衝入黃河,造成下游河牀逐年增高,形成世界罕見的“懸河”,極易造成洪澇災害。觀看完錄像,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

第二部分自主探究

教師:在大屏幕上顯示出本課的學習目標,並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

1.我們國家主要植被有哪些類型?各種植被類型有什麼特點?

2.森林對保護和改善環境有哪些作用呢?

3.我們應該怎樣來保護森林?

4.草原的利用主要在哪些方面?

5.草原的不合理利用,一般表現在哪些方面?我們應該如何合理利用草原?

6.目前我國對於植被的保護採取了哪些措施,你認爲這些措施有用嗎?你是怎麼保護你身邊的植物或者是植被的呢?

第四部分歸納小結

我們進行自然保護,並不意味着禁止開發和利用,而是反對無計劃地開發和利用。我們只有遵循生態系統的客觀規律,以長遠觀點和整體觀點來綜合考慮問題,纔能有效地保護自然,才能使自然更好地爲我們人類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