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初中生物教學說課稿

學問君 人氣:1.24W

初中的生物教學應該要怎麼進行開展呢?相應的說課稿教師們又應該要怎麼進行制定?下面是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初中生物教學說課稿,歡迎大家瀏覽。

初中生物教學說課稿

一、說教材

本節內容是人教版生物七年級下冊第三章第二節內容。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包括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和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要求學生理解(概述)。肺與外界氣體交換原理的內容比較抽象,教材先讓學生仔細體驗自己在吸氣和呼氣時胸廓的變化,使學生感覺到呼吸的存在。這只是一個粗略地認識。透過對胸圍差的測量和計算進入科學的認識。學生透過切實的測量和計算,完善學生的對呼吸運動使胸廓容積變化的認識。使學生真正認識到胸廓的變化,而不是“聽”到胸廓容積的如何變化。對於呼吸運動的完成,透過演示肋間肌收縮與肋骨、胸骨位置變化的實驗、模擬膈肌運動的演示實驗,學生透過觀察、討論,對於氣體爲什麼能進出肺,有一個明確的認識。

透過本節內容的教學,使學生知道了氣體交換後,是經過血液循環的運輸而到達組織細胞的,血液成分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這可以加深對第四章中有關血液循環,以及動脈血和靜脈血概念的理解。

二、說學情

七年級學生求知慾強,記憶方式還是以形象記憶爲主,有了一定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和一定的.生活經驗,均可成爲本節課設計的出發點。同時,由於七年級學生自我總結能力還不強,學習方法和知識體系還不是很完善,因此教師也要在課堂要多加引導。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概述肺與外界氣體交換的過程。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透過測量胸圍差感知呼吸時胸廓容積的變化;

2.透過演示實驗說明胸廓容積變化與氣體進出的關係。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透過觀察模型和演示實驗,提高觀察、判斷、推理以及科學實驗能力;

2.透過分析同學之間胸圍差的差異,認同體育鍛鍊的重要性。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

外界氣體如何進出肺,肺內的二氧化碳如何排出。

難點:

1.正確掌握測量胸圍差的方法。

2.透過模擬實驗,找出胸廓容積的變化與呼吸的關係。

五、說教學方法

自主閱讀法、合作討論法、實驗探究法

六、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採用問題匯入的方式,師:“我們每個人一來到人世間就離不開空氣,需要不斷呼吸,外界的空氣經過呼吸道的處理後是如何進入肺部的?在肺中發生怎樣的變化?氣體又是如何達到全身各處的?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部分內容。”透過層層的問題,啓發學生思維,進行積極的思考。同時也很好的激起他們探究的慾望。

(二)新課教學

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1)初步感知:多媒體展示肺結構、親身體驗呼氣、吸氣胸廓變化

教師出示多媒體畫面,讓學生觀看肺的位置結構圖,說出肺是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位於胸腔內,肺有節奏地呼氣和吸氣,每分鐘大約呼吸16次。

請同學們用手按在胸部兩側,深深地吸氣,細心地體會一下自己在吸氣和呼氣時胸廓的變化及肋骨如何運動,在此基礎上小組進行討論交流,得出結論:當深吸氣時,肋骨向上向外運動,胸廓擴大;當深呼氣時,肋骨向下向內運動,胸廓變小。

這樣透過多媒體的展示,讓學生更加直觀的整體感知肺的結構,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結合自身,體驗胸部兩側呼吸的變化,一方面激發了學生探索的興趣,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對此有了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

(過渡)剛纔同學們僅憑感官感覺到的現象得出的結論是不是準確呢?是否與科學事實相符呢?我們可以採用什麼方法藉助什麼工具進行準確的測量呢?

(2)科學感知:測量胸圍差,探求呼氣、吸氣時胸廓容積的變化。

學生閱讀有關的課文後,一組同學上講臺給全班同學進行科學的操作,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操作過程,然後組織每位學生以小組爲單位測量胸圍差,教師從旁提示、指導。透過示範,保證測量的科學、規範性。同時,作爲教師也適時的進行引導,從旁協助,最終保證測量結果更加準確可靠。

學生實驗:測量胸圍差,用數據證明胸廓容積的變化

測量方法:三人一組(男女分開)、設計表格,做好記錄。爲了數據準確,應測定三次,取平均值,然後計算胸圍差。

組織學生討論:

你的胸圍差明顯嗎?同年齡同性別的同學胸圍差有差別嗎?如果有差別,原因是什麼?

胸圍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積的變化嗎?

教師指導學生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討論後得出結論:

我們的胸圍差(不)明顯。同學間的胸圍有差異,這與年齡、性別以及是否經常鍛鍊有關。胸圍差並不能全代表胸腔容積的變化。除胸廓前後徑、左右徑的變化外,隔肌的收縮和舒張也會影響胸廓的容積。

透過學生的動手操作,探求新知,教師的組織引導,啓發思考等方式,幫助學生培養勤于思考,科學探求的習慣,從而爲其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3)深入理解分析:演示實驗及多媒體展示

教師演示模擬膈肌的運動實驗,學生討論:小氣球代表什麼?(肺)橡皮膜代表什麼?(膈肌)氣球在什麼情況下漲大?在什麼情況下回縮?(當橡皮膜收縮時,氣球脹大;當橡皮膜舒張時,氣球回縮),透過教師的演示,學生的思考談論,進而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了所學知識,藉助學生形象思維爲主的特點,讓學生更高的學習知識,理解知識。

然後播放多媒體,演示肋間肌的收縮和舒張,膈肌的收縮和舒張。讓學生仔細觀察它們的運動,並進行討論:

當吸入氣體和呼出氣體時肋間肌和膈肌是如何運動的?

胸廓容積是如何變化的?

學生邊觀察邊討論,互相補充後做答當呼氣時肋骨間的肌肉收縮,胸廓的前後徑、左右徑增大;同時膈肌收縮;膈頂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徑也增大,胸腔容積變大;呼氣時正好相反。透過觀看多媒體的演示,一方面鍛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另一方面透過後期學生的討論總結,可以很好的鍛鍊他們的合作意識以及歸納總結的能力。

(4)總結提升,課外運用

學生分析、歸納肺與外界氣體交換的原理和過程:呼吸肌的收縮和舒張,使胸廓擴大和縮小,引起肺被動地擴張和回縮,形成肺內氣壓與大氣壓之間的壓力差,才使氣體能夠進出肺泡。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吸氣時,肋骨間的肌肉收縮,胸廓的前後徑、左右徑增大;同時膈肌收縮,膈頂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徑也增大,胸腔容積變大,肺隨着擴張,肺內氣壓縮小,氣體入肺;呼氣時正好相反。透過學生的分析討論,師生的歸納概括,一方面將知識進行了一個很好的整合,形成系統性並融入學生已有認知,另一方面也鍛鍊了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

教師提問題,學生討論:古代有些女子將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緊,以保持苗條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響,體質下降。爲什麼?(胸廓的擴張受到影響,吸氣受到影響,不能正常呼吸,體質下降。)以此,讓學生體會到知識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以及學以致用,進而提高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

(三)總結歸納

師生共同回憶一下肺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原理及過程。提高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和知識的系統化學習。

(四)拓展思考、佈置作業

學生思考:氣體到達肺部以後發生什麼變化?又是如何到達全身各處的呢?

長期端坐在辦公室的"白領階層",習慣於"短暫呼吸"。因爲他們長期正襟危坐,胸腔受到壓迫,吸入的新鮮空氣尚未深入肺葉下端時,便匆匆地呼氣了,嚴重影響了其健康,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以及課下查閱資料,是否給他們以一定的建議。

一方面引導學生自主預習下節課內容,爲下節課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透過提建議的方式,再次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慾望,讓他們感受到知識可以學以致用,給人類帶來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