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企業管理>

端午節或糉子的故事

學問君 人氣:3.24W

每個節日都連接着一種食物,除夕是餃子,元宵是湯圓,清明是艾米果……馬上就到端午了,人們很自然地就想到糉子。無論是哪一種節日美食,背後必定蘊含着數不盡的故事與傳說。那黃綠的糉葉裏包着什麼樣的故事呢?每個人的心裏自然都有不同的答案。

端午節或糉子的故事

關於糉子,無論各人心裏有怎樣的牽絆,糉子的傳說始終是由那位投了汨羅江的屈原開始的。不過就連這個傳說都是有兩個版本的。爭論的焦點在於——糉子究竟是給誰吃的?

版本一:糉子是給河裏的魚蝦吃的,這也是流傳最廣的版本。傳說屈原投江之後,楚國百姓哀痛不已,漁夫們則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結果撈了半天都撈不到。於是百姓們自發地拿出家裏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投在江中,希望魚蝦蟹們吃飽了就不會咬屈原大夫了。

版本二:糉子是給屈原吃的。有天晚上,一位漁夫在夢裏與屈原大夫相遇了,看見屈原消瘦了許多,就問他:“我們給您送去的食物,您吃到了嗎?”屈原搖搖頭,說:“你們送去的食物都讓魚蝦蟹給吃掉了。”漁夫問:“那要怎樣纔不會被它們吃掉呢?”屈原答道:“你們用竹葉把飯包起來,做成菱角形有尖尖角的糉子,這樣它們會以爲是菱角就不會吃了。”

於是第二年端午,人們紛紛向汨羅江裏投入了菱角一樣的糉子。可是過了端午之後,屈原又託夢給那個漁夫:“多謝你們給我送的糉子,我吃到了,不過多半還是被那些魚蝦蟹吃掉了。”漁夫問屈原:“那還有什麼辦法呢?”屈原說:“請把送糉子的傳裝扮成龍的模樣,因爲魚蝦蟹歸龍王統領,龍王的東西它們是絕對不敢吃的。”於是從此之後,每年端午,人們都要划着龍舟到汨羅江投糉子以紀念偉大的屈原。

無論確切的版本如何,畢竟M不是研究歷史的`。屈原大夫自然也不會託夢給我。但是不管歷史上的糉子最早是給誰吃的,現在都已經進入了尋常百姓家,成爲端午節的一個重要內涵。

無論遇上什麼節日,孩子總是最開心的一羣人。M還記得小時候,每到端午節,母親就要忙個不停。總是一大早就開始忙碌起來,浸糯米、洗糉葉、曬糉葉、切配料……每一個步驟都特別隆重,都是幾十年不變的老傳統。而M總是跟在她的屁股後面轉個不停。母親還一邊叨着:“跟着我做什麼,廚房那麼小。”

稍微大一點的時候,有一年的端午,M便纏着母親教包糉子。糉子的類型很多,如果按餡料分,北方多包棗子餡兒,南方的糉子則更加豐富一些,有豆沙的、鮮肉的、火腿的、蛋黃的……M家傳統的糉子是包蜜棗和花生,還有蘸糖吃的鹼水糉子。

包糉子的第一步非常關鍵,因爲它關係到糯米和餡料能不能包得紮實,先選兩片糉葉,捲成漏斗狀,M總是卷得不好,餡料又放得太多,所以包好之後總是要漏出來。母親一邊耐心地教着,一邊跟M說起她小時候的故事。

母親生在農村,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外婆堅強地養育着10個孩子,那時候的生活是酸澀的,但是到了節日,記憶就變成了香甜的。童年的母親很早就學着爲外婆分擔勞務,總是飢腸轆轆地上學,一罐子鹹菜就得吃上一個月,揀姐姐們穿過的舊衣服,穿上身時也許都已經是“三手”、“五手”的破舊衣裳了。每天放學,總是要忍着飢餓去田裏勞作,家裏人多,母親雖然排行小,但一年到頭也總難吃上幾頓飽飯。那個年代的孩子對節日的期待比現在要簡單許多,新衣裳、壓歲錢都是奢侈品,如果能吃上一頓香噴噴的飯菜,就足夠回味很久很久……

母親特別喜歡端午節,因爲到了端午節能吃上美味的糉子。每到端午,年幼的母親總要狼吞虎嚥地吃很多很多,因爲糉子裏包着糯米,吃撐了總要難受半天,總是把肚子揉啊揉的……

母親總要說,這樣的對糉子的憧憬和滿足感,生在好時代的我們,自然是體會不到的。

糉葉裏包着的不僅僅是糯米和餡料,還有故事,還有傳統,還有親情,還有牽掛……你對糉子有怎樣特殊的記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