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集錦15篇)

學問君 人氣:2.38W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集錦15篇)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要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於生活而最終服務於生活。把數學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繫起來,可以讓學生看到生活中處處充滿數學,學生學起來也親切、自然。因而我創設了“粉刷牆壁”的生活情境,從現實生活中引入數學知識,“對於粉刷牆壁,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讓學生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使課堂生活化。接着讓學生帶着生活問題“要粉刷教室的牆壁,需要調查哪些數據呢?”走進課堂,使他們覺得我們所學習的內容和生活實際息息相關,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接下來的學習,我把重點放在實施方案的策劃和實際測量上。因爲在很多課堂的小組合作上,老師隨便拋下一句:下面請同學合作學習,然後教室裏便似炸開了鍋,這樣的轟轟烈烈場面表面現象,到底有沒有效果我們可想而知。因此,在運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時,我努力做到準備充分,關注細節,讓小組合作學習有序,有效。爲了做到合作學習過程中“責任到人”,我讓每個成員都享有一個特殊的身份、一項特殊的職責,力求使每個學生體驗到個人的價值,發揮自己的長處。先引起孩子們調查有關數據的興趣,再讓孩子們觀察、討論商量測量的方法,最後才動手進行實際測量,這樣孩子們在操作時纔會做到心中有數,這樣的操作活動纔會有序有效。

由於教室這個環境比較特殊,但是我儘量遵循客觀存在的實際情況,讓孩子們用數學眼光去觀察、思考、分析,靈活運用知識。從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兒童是主動建構他們自己的知識和對事物作出理解,不是被動地去接受知識的。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知識)去經歷學習過程,用他們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探索和重建數學知識。因此,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給學生留下了足夠的思維空間和操作時間,讓孩子們作學習的主人。

學生的智慧是無可估量的。只要我們教師給足孩子們一個寬大的施展舞臺,孩子們表現出來的會讓我們驚喜無窮。例如:測量教室的長、寬時,孩子們不光用捲尺量,還想出了量一塊壁磚的長,然後數一共有多少塊牆磚,最後再計算出教室的長和寬。在測量教室的高度時,由於捲尺太軟,不太好使用,也不夠高,於是孩子們充分開動腦筋,有些小組用硬的米尺分段量,有些小組找來棍子量,然後在量棍子的有多長,就得出了教室有多高等等。整節課孩子們都在一種民主、友好的學習氛圍中,積極參與課堂人際多邊互動的學習活動,高高興興地感悟着數學的魅力和價值。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2

商的近似值是在小數乘除法之後教學的,學生已經有了小數除法的基礎,且已經掌握了求積的近似值的方法。本節課旨在學生認識循環小數,並且會根據要求取循環小數的近似值。

上課伊始,出示例7中的圖表,並根據要求列出算式40÷60。當我剛想提出要求時,發現有的學生已經做了起來。我並沒有阻止,而是繼續讓學生在計算中發現問題。算了一會後,發現有的學生抓耳撓腮,有的學生小聲的嘀咕,還有的乾脆停下了筆看同位的。知道學生遇到了困難,我故意問:“怎麼都不算了,有結果了嗎?”“沒有,除不完。”“怎麼可能呢?爲什麼除不完?”“老師,真的除不完,你看,總是餘40,根本就除不完。”看來到了不憤不啓,不悱不發的時候了。“想知道爲什麼嗎?開啟書,看看你能從書上找到答案嗎?”話音剛落,利索的孩子早已經開啟了課本讀了起來。一分鐘過後,學生們都發現了問題,知道了這是循環小數。但對於循環小數的知識,書上只是提到了定義,並沒有做過多的解釋。而學生想知道的並沒有停留在表面,瞧,有的孩子有疑問了:“老師,循環小數書上沒有說怎麼寫,該怎樣寫橫式呢?豎式要除到什麼時候?”提的好,看來好奇心已經很濃了。於是我讓學生開啟課本,讀一讀101頁的“你知道嗎”,從中獲取他想得到的答案。

在學生得到想要的答案後,我順勢引導求循環小數的近似值的方法。如:保留兩位小數要除到第幾位,保留三位小數要除到第幾位等。有了前幾節課的基礎,再加上濃厚的興趣,學生很快探索出解決的方法,並用30分鐘的時間,高效率的完成了本課的任務。且在練習中也很少發現錯誤,讓我高興的同時也深深的意識到興趣對於學生來說多麼重要。

反思前幾節課的教學,似乎除了灌輸乘除法的法則外就是大量的練習,但效果並不是多好,補充習題中的錯誤層出不窮。想來,計算課本來就是枯燥乏味的,大量的練習只能徒增學生的厭倦感,如果只是純粹的計算,怎麼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呢!所以,在今後的計算課中,首先要激起學生探索的慾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享受成功感的同時,主動的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3

本節課是一節相對獨立的數學活動課,教材所提供的內容較簡單,所以這一教學活動的設計思路是:使學生透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發現點陣中點的變化規律,進而概括出數的規律,並運用規律解決問題。對此有幾點想法和大家交流。

1、創設一個好的數學問題情景,能使學生達到預想不到的效果,上課開始利用整齊的隊列,引起學生的關注,也很自然的引出了課題:點陣的規律。爲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

2、爲學生創設探索問題的空間。開始教師給學生提供了理解數學的模型和材料,這只是教學設計活動的第一步,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看到”其中所蘊涵的數學觀念,因此,我放手讓學生自己觀察,發現規律。事實證明只要給他們提供空間,留充裕的時間,學生會從不同的角度發現規律,經過同學相互交流,互相補充對點陣又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在此也體現了20xx多年前希臘數學家們用圖形研究數的意義,最後學生有了研究其它圖形數的慾望。爲此,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不遺餘力地爲學生創設探索問題的空間,並鼓勵學生能夠積極探索和交流。

3、考慮不同學生的差異。由於學生的生活背景、數學知識、能力和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在探索數學問題時,必然會出現多種不同的思考方法。如,在探索點陣中的規律時,我並沒有侷限於書上的方法,而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去發現規律,正是考慮到學生的差異,充分肯定不同學生的探索成果,鼓勵他們多角度的思考方法,才能使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化,體現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教學理念。

4、充分體現教材圖形結合研究數的思想。學生在找規律的過程中首先發現的是正方形面積的求法,這種發現,對於找到其它的方法提供了基礎。同時從不同角度觀察也使學生思維發散,最後得到:可以看作是相同的數字相乘,也可以看作是連續奇數的和,還可以看作是n個連續數的對稱數列求和。此過程雖然時間長了一些,但收穫是無法用時間衡量的。

本課也有一些遺憾,如:最後的發散練習----研究自己喜歡的圖形數,發現其中的規律,學生已經有了研究的想法,但時間的原因沒能過多交流。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4

《數的世界》是一節數學概念課,即教學因數和倍數。在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礎上認識因數倍數;而現在是在未認識整除的情況下用乘法算式直接認識倍數和因數。數學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較難教,而這部分內容學生是初次接觸,對於學生來說是比較難掌握的。根據本節課知識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中我注重體現以學生爲主體的新理念,努力爲學生的探究發現提供足夠的空間。

由於這是節概念課,因此有不少東西是由老師告知的,比如因數和倍數的概念。在認識了各類數之後,我創設有效了數學學習情境,讓學生動手操作把12個小正方形擺成不同的長方形,再讓學生寫出不同的乘法算式,藉助乘法算式直接告知因數和倍數的意義。這樣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從動手操作,直觀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從具體到抽象,讓學生自主體驗數與形的結合,進而形成因數與倍數的意義,使學生初步建立了“因數與倍數”的概念。

爲了突破本課的難點,我透過變式拓展,實踐應用,促進了學生的智能內化。

在理解因數和倍數中,我認爲有兩個關鍵性的問題是學生比較容易混淆的。

第一就是因數和倍數的範圍(非零自然數),我是這樣處理的:透過一組算式讓學生說誰的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如3×5=15 6×8=48 9×4=36 12×5=60等,學生越說越順口,越說越有勁,我突然拋出了1.5×6=9這個算式,結果有同學陷入了沉思(我認爲這些同學感覺到了與剛剛的哪些算式有點不一樣),但也有同學還是舉手這樣答道:1.5和6是9的因數,9是1.5和6的倍數,話一說完,就見那些沉思的同學有幾個高高舉起了手,迫不及待的說:我們說研究因數和倍數是在非零的自然數範圍裏,可這裏的1.5不是自然數,所以不可以說1.5和6是9的因數,9是1.5和6的倍數。

我就趁熱打鐵,組織學生進行熱烈的討論,同學們統一了認識,真正認識到了因數和倍數的範圍,從而爲理解概念打好了堅實的基礎。而第二個關鍵性的問題我認爲就是因數和倍數的相互依存的關係,我採取了幾個遞進的環節進行處理:一開始我就直接告知,讓學生鸚鵡學舌。如透過學生寫的3×4=12這個算式,我就說,這時3和4是12的因數,12是3和4的倍數。

透過一些類似的乘法算式讓學生試着說,很快學生就有了第一感性認識;接着我用一個遊戲讓學生理解因數和倍數的相互依存,我舉了三個數字卡片,分別是3、6和12,讓學生很快說出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

爲什麼?

學生很快找到了3是6和12的因數,6也是12的因數;6和12都是3的倍數。我追問:那我說,6是因數,12是倍數可以嗎?透過這個例子,學生認識到6相對於12是因數,而相對於3卻是倍數;而12相對於6纔是倍數,它相對於其他的數就說不定了,透過這個環節,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相互依存的含義,更好的理解了概念的;最後我讓同坐兩人一組,一人說任意一個自然數,另一個同學則找出它是誰的因數,誰的倍數?並說出判斷的依據。

由於答案不同,學生思考問題的空間很大,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本節課,學生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體驗中,享受到了數學思維的快樂,我想這纔算是真正的“有效教學”。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5

《3的倍數的特徵》的教學是五下數學第二單元“因數與倍數”中一個知識點,是在學生已認識倍數和因數、2和5倍數的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2、5的倍數的特徵從數的表面的特點就可以很容易看出——根據個位數的特點就可以判斷出來。但是3的倍數的特徵卻不能只從個位上的數來判斷,必須把其他各位上的數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爲3的倍數來判斷,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因而在《3的倍數的特徵》的開始階段我複習了2、5的倍數的特徵之後就讓學生猜一猜什麼樣的數是3的倍數,學生自然而然地會將“2。5的倍數的特徵”遷移到“3的倍數特徵的問題中, 得出:個位上是3、6、9的數是3的倍數,後被學生補充到“個位上是0—9的任何一個數字都有可能是3的倍數,”其特徵不明顯,也就是說3的倍數和一個數的個位數沒有關係,因此要從另外的角度來觀察和思考。

在問題情境中讓學生產生認知衝突,萌發疑問,激發強烈的探究慾望。接着提供給每位學生一張百數表,讓他們圈出所有3的倍數,拋出問題:把 3 的倍數的各位上的數相加,看看你有什麼發現,引導學生換角度思考3的倍數特徵 。學生在經歷了猜測、分析、判斷、驗證、概括、等一系列的數學活動後感悟和理解了3的倍數的特徵,引導學生真正發現:3的倍數各位上數的和一定是3的倍數;不是3的倍數各位上數的和一定不是3的倍數。從而,使學生明確3的倍數的特徵,然後進行練習與拓展。這樣的探究學習比我們老師直接教給他們答案要紮實許多,之後的知識應用學生就相應比較靈活和自如,效果較好。

這節課結束後,我感覺最大的缺憾之處在最後的拓展練習上,由於自己事先練習下水沒有做足,所以誤導了學生。題目如下:“從3、0、4、5這四個數中,選出兩個數字組成一個兩位數,分別滿足以下條件:1、是3的倍數。2、同時是2和3的倍數。3、同時是3和5的倍數。4、同時是2、3和5的倍數。”學生問要寫幾個時,我回答如果數量很多至少寫3個。呵呵,其實此題不需要如此考慮,因爲它們的數量都有限。

希望以後自己的教學會更紮實起來。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6

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的理解與掌握,不但可以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而且爲後面學習假分數、帶分數、分數的基本性質以及比、百分數打下基礎,所以,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在整個教材中起到承上啓下的重要作用。新課標指出:“學生的教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猜測,驗證,推測與交流等教學活動.”這說明創設有效的學習情境,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索,合作”的學習活動,促進學生主動的參與。”所以,在匯入新課環節,我有意設計了兩道除法計算題:8÷9=

4÷7=

學生一看是這樣兩道除法算式,都鬆了口氣,說:“這麼簡單的兩道題啊!”於是我在班上開展了男女兩組比賽,男生算第一題,女生算第二題。一聲令下,男生埋頭算起來,思維敏捷的胡雯欣早就知道了答案,根本沒有動筆,我示意她不要說出答案。我轉了一圈,大部分學生在已經做好的學生的提示下都已經有了答案,只有個別男生還在計算。

彙報後,我引發學生思考:8÷9=0.88……和8÷9=8/9有什麼區別?學生最直接的回答是:用循環小數表示沒有用分數表示快捷、簡便。這個匯入使學生明白兩個數相除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爲進一步學習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打下基礎。

之後,再出示兩個數相除的算式,學生都能夠很快地用分數來表示商。

以例題中的1÷3=1/3引導學生髮現除法中的被除數相當於分數中的分子,除數相當於分數中的分母后,讓學生把數字換成它們的名稱:被除數÷除數=分子/分母。這時候,我讓學生用字母a、b表示除法與分數的關係。薛龍鳳上黑板認真地寫下:a÷b=a/b,我見這個學生寫得很認真,馬上表揚了她,並要求學生爲她鼓掌。正當大家都爲薛龍鳳高興的時候,我在她寫的算式後面打了個小小的“×”。學生立刻表示不解,剛剛老師誇了了她,現在怎麼又給她判“×”。還是幾個思維靈活的先叫起來,說到:“b不能等於0!”我馬上抓住這個契機,發問到:“爲什麼b不能等於0?”班上頓時安靜下來,誰也說不上來原因。這個難點馬上就要突破了,我心裏有點小小的激動。我繼續利用例題中的把1塊蛋糕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分得這塊蛋糕的1/3爲例問道:“誰來說說這個分數中的‘3’表示什麼?”有學生舉手回答:“把蛋糕看做單位‘1’,‘3’表示把蛋糕平均分成的份數。”“如果把‘3’換成‘0’呢?”學生終於明白:分母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的份數,平均分成“0”份就沒有意義了。就這個“a÷b=a/b(b≠0)”學生經常會忘記,這裏的b要強調不能爲0。透過這樣分析,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在除法中除數不能爲0,而在分數中分母不能爲0。

我覺得這個環節我處理的比較好,不是直接告訴學生在除法中除數不能爲0,除數相當於分數中的分母,所以分母也不能爲0。而是透過分析一個分數的實際意義充分理解分數中的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數,自然不能被平均分成“0”份。

成功之處有,不足之處也有。課後反思之,對分數與除法的聯繫學生理解的比較透徹,但是它們之間還有哪些區別卻並沒有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去發現和歸納。除法表示兩個數相除,是一道算式,而分數是一個數。這說明課前我對教材的解讀不夠深入,還沒有把握住知識的整體性和連貫性。在以後的教學中,努力做到對教材的深入理解,同時要多查閱資料,以便對教材知識進行拓展和延伸。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7

今天上完了《真分數和假分數》一課,我和學生們都非常有成就感,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究能力着實讓我開心和興奮,學生們也爲自已精彩的表現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一開始,我爲大家創設了豬八戒化緣得到了3張餅,可如何把它平均分給師徒4人的情境。因爲是學生熟悉又喜歡的西遊記的人物,一下子激起了學生探索知識的慾望,又調動了他們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因此每個學生都積極投入到探究過程中。當學生透過剪、畫、拼等方法得到每人分得3個1/4,也就是3/4張餅後,我調整了情境,第二天豬八戒又化到了9張餅,他藉助我們剛纔發現的方法把餅平均分給了師徒四人,你知道他是怎麼分的嗎?此時學生又積極地投入到探究當中去,有的發現能分到9/4個餅,有的說能分到2個整個的,還有1/4個。這時就有同學補充說是二又四分之一。

於是我直接告訴學生像1/4、1/2之類的分數叫做真分數,像9/4、5/5、5/3等的分數叫假分數,分數可以分爲真分數和假分數兩類。這時眼尖的同學馬上發問:那麼二又四分之一又是什麼數?我解釋道:它叫帶分數。這時馬上有同學有疑問了:老師,帶分數不也是分數嗎?怎麼不是分爲三類?看!同學的質疑意識有多強烈。我提示道:你看一下,假分數與帶分數有什麼關係嗎?我指着剛纔得到的9/4與二又四分之一讓同學比較。這時有同學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帶分數可以化爲假分數,所以分數只分爲真分數和假分數兩類。在我充分肯定同學的發現後,又有同學舉手了:老師,我知道帶分數是怎麼化成假分數的?因爲一個餅可以分爲4個四分之一,2是兩個餅可以分成8個四分之一,再加上一個四分之一就是9個四分之一了也就是9/4。其他同學聽了有的表示肯定,有的還一臉茫然,正當我跟同學說這是我們下一節課會學習的內容,如果不懂把帶分數轉化爲假分數沒關係,下一節課會繼續學習時,又有一同學舉手補充到:老師,我發現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只要把那個整數與分母相乘再加分子就可以了,分母不變。因爲同學已自主發現了帶分數轉爲假分數的規律,我也不想放過這麼好的機會,因此順勢出了幾個帶分數讓學生化爲假分數,沒想到同學居然都做對了。這時又有一個同學說,老師我發現要把假分數化爲帶分數,只要把分子除以分母就可以了。“是嗎?”我非常欣喜的問道:“爲什麼只要把分子除以分母了?”“因爲比如9/4,9含有2個4就是兩張完整的餅,還剩1/4個,也就是9÷4=2……1因此就是二又四分之一。”

看到學生有如此強的探究能力,我真的非常興奮,也有意激起學生的挑戰熱情,說道:既然這樣,我們來幾個假分數大家用剛纔發現的方法來試試看,驗證一下猜想是否正確,學生就躍躍欲試了。當學生完成後,驗證了自己的猜想是正確了以後,一個同學脫口而出:我們班的同學太棒了,連下節課的知識都解決了。我馬上接口道:是啊,你們真太厲害了,讓老師非常欣賞和佩服!全班同學都笑了,笑得那麼開心,笑容是那麼的燦爛……開心之後,我們又繼續回到本課教學當中去,讓學生去發現真分數和假分數的特徵。

上完了這節課,我心情非常愉悅,爲學生的質疑意識和能力而高興,爲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能力而自豪。同時也對本節課進行了反思:爲什麼能取得成功?我想可能有這幾方面的原因:1、注重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讓學生在疑惑中探究,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發現。2、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不是把知識簡單的傳授給學生而是讓學生自主地建構知識。3、創設寬鬆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敢說敢問。4、關注學生的思維,給學生較大的學習空間。5、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注意運用賞識和鼓勵。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將繼續探索能與學生愉悅度過四十分鐘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創造性,使學生能真正成爲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8

一、從學生的學習基礎出發。

學習小數,是在認識了分數後進行的教學。關於這節課,教材首先安排了整數部分是0的小數給學生認識,再介紹整數部分不是0的小數,還介紹了小數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中讓學生說說自己知道了有關小數的哪些知識,學生已經知道的直接板書,比如讀法、寫法。學生不知道的引導學生學習,能自己學的就自學,比如小數各部分的名稱,自然數和整數的介紹等這些內容自己看書學習。充分尊重學生,從學生的實際出發。

二、從學生的生活出發。

關於這節課教材突出小數與生活、小數與分數的聯繫。測量長度單位的結果不是整米數、物品的價格不識整元數,這是生活中用到小數的最常見的兩種情況。所以教材的安排先用分數表示,再用小數表示。這能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又能密切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充分感受小數的現實作用。

本節課我創設了猜價格的遊戲。書籤的價格0.1元在學習1角=1/10元=0.1元。

書籤的長度8釐米,從學生熟知的價格背景中體驗分數與小數的關係。把1分米平均分成了10份,每一份是1釐米,那麼,8釐米就是8/10分米。還可以寫成 0.8分米。在組織學生交流小結時,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注意把小數與十分之幾聯繫起來,有利於學生將小數認識納入原有的認知系統,實現認知建構中的同化與順應,完成認知整合與網絡化過程。

生活中的小數比較多,練習時讓孩子多看看生活中的小數,理解小數的實際意義。介紹小數的來歷,進一步拓展學生的視域,把對小數的認識放到了一個更爲廣闊的時空背景體系中,讓學生感知其來龍去脈。所有的這些教學努力,都使新知在兒童頭腦中不孤單,不零碎,建立起廣泛而豐富的認知聯繫,加強了可持續發展的認知態勢,教學的內在效益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9

新課程實施幾年來,透過緊張忙碌的教學工作給我帶來更多的收穫。總體看,我所教的小學五年級數學,認真執行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計劃,轉變教育觀念,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在繼續推進主管教育部門“自主——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的同時,把新課程標準的新思想、理念和數學課堂教學的新思路、設想結合起來,轉變觀念,積極探索新的教學理念,收到很好的效果也帶來不的困惑。

一、新課程標準走進教師的教學思想,進入課堂教學

《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估教育價值觀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無疑對我這位數學教師身置其中去迎接這種挑戰,是每位教師必須重新思考的問題。我曾和本校的教師共同學習和調研過,也參加各級組織的新課程標準及新教材培訓學習,鮮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標,有效的學習對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及課程實施建議有更深的瞭解,對新課程的實施充滿信心。

二、課堂教學,師生之間的交往互動,共同發展。

我們每位數學教師都是課堂教學的實踐者,爲保證新課程標準的落實,我們把課堂教學作爲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數學學習環境,讓學生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能夠充分發展起來的基本指導思想,把數學教學看成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緊扣新課程標準,和上級部門“自主——創新”的教學模式。在有限的時間吃透教材,撰寫教案,以同學科教師討論定搞,根據本班學生情況說課、主講、自評;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使用教材進行試講講,反覆聽評,從研、講、聽、評中推敲確定案例。並在五年級的《循環小數》一課成功的展示,收到良好的效果得到領導和老師的肯定。實踐表明,這種協作的備課方式,既照顧到各班實際情況,又有利於教師之間的優勢互補,從而整體提高學科教師的備課水平,課前精心備課,撰寫教案,實施教學以後,教學效果良好,記下學生學習中的閃光點或困惑,是教師最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教學經驗的積累和教訓的吸取,對今後改進課堂教學和提高教師的教學水評是十分有用。近幾年的改革收穫?多,課前準備不流於形式,變成一種實實在在的研究,教師的羣體智慧得到充分發揮,課後的反思爲以後的教學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與啓示。提倡自主性“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成爲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與參與者。”這一觀念的確立,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設計無論是問題的提出,還是已有數據處理、數學結論的獲得等環節,都體現學生自主探索、研究。突出過程性,注重學習結果,更注重學習過程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和體驗。五年紀《相遇應用題》以研究兩個物體的運動情況,我作爲導演,學生表演,設計了從“相距——縮短——交叉——相背”兩物體之間的距離變化情況,感受相向運動中,隨着時間的推移,路程逐漸縮短的規律。得出兩物體相向運動中的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數量關係。一段小小的表演,猶如吃了一盆八寶菜,各種營養成分都有了。使學生的智慧、能力、情感、信念水乳交融,心度受到震撼,心理得到滿足,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學習成了他們的需求,學中有發現,學中有樂趣,學中有收穫,這就是設計學生主動探究的過程是探究性學習的.新的空間、載體和途徑。

三、激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於創新評價。

把評價作爲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手段,也作爲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方法的重要手段。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既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的發展;既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抓基礎知識的掌握,抓課堂作業的堂堂清,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定量採用等級制,定性採用評語的形式,更多地關注學生已經掌握了什麼,獲得了那些進步,具備了什麼能力。使評價結果有利於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的發展。本學期我在學生的作業評價方面做了一些嘗試,做法是日評、周評、月評一條龍,老師評、學生評、小組評一條龍,老師對一日作業做出評價,學生自查後對評價結果登記在作業情況扉頁欄中,週五下午學生以小組評定等級,讓學生每週都爲自己樹立一個新的學習目標,這個目標又轉化爲每天的學習行爲,使他們日復一日,周復一週,不斷地吸取經驗,經常進行彌補,月末進行爭星活動,學生在一個月內品嚐自己學習成功的喜悅,或向他人學習,每一個月是一個新起點,學生都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將學生的學習差距縮短,極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既看到學習的進步,又有了學習的動力,並樹立起學習的目標,較好地發揮了評價的激勵作用。

四、認真抓好常規教學,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以常規教學爲中心,規範教育教學工作管理,進一步規範教學行爲,力求常規與創新教學相結合,促進嚴謹、紮實、高效、科學的良好教風及學生嚴肅、勤奮、求真、善問的良好學風的形成。教師從點滴入手,瞭解學生的認知水平,查找資料,精心備課,努力創設寬鬆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給了學生知識,更教會了他們求知、合作、競爭,培養了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方法,使學生學得有趣,學得實在,向40分鐘要效益;分層設計內容豐富的課外作業。我在教法上經常和同行進行切磋,做好學情分析,紮紮實實做好常規工作,做好教學的每一件事,切實抓好單元過關及期中質量檢測,,班裏抓單元驗收的段段清,並跟蹤好差生進行調查。爲了使新課程標準落實進一步落實,引導老師走進新課程,進入課堂,對新課程標準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估、及教育價值觀等多方面體現,我主要以分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實踐與綜合、統計與概率四個領域來命題,強調學生的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數感、空間觀念以及應用意識與推理能力,優化筆試題目的設計,設計知識技能形成過程的試題,設計開發性試題,設計生活化的數學試題。將考試作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提高改進教學的手段,並對本班前後幾名學生進行跟蹤調研,細緻分析卷面,分析每位學生的情況,找準今後教學的切入點,查漏補缺,培優輔差,立足課堂,確保學生的全面發展。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0

本節課是在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和體積單位之後,進一步學習容積和容積單位。

容積是比較抽象的概念,教材重視讓學生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理解它們的意義。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是:透過具體的實驗活動,瞭解容積的實際含義,初步理解容積的概念。

在教學容積單位:“升”和“毫升”時,爲了讓學生的感受深刻,課前讓學生準備了一些生活用品,觀察他們的容積多少,在同學互相介紹的過程中,瞭解1升和1毫升的大小。

接下來教學容積的計算方法:對於規則物體如:長方體和正方體容積的計算方法和體積的計算方法下相同,但不同點是,計算體積的數據需要從外面量,計算容積的數據需要從裏面量。採用教師教授,學生練習鞏固的方式。

不足之處:

在計量容積的單位時,可以用體積單位,但表示液體一般用“升”和“毫升”。部分學生在實際表述物體的容積時,不能很好地靈活運用。

學生對升和毫升的大小還不能很好的理解,應該讓學生小組之內活動,自己實踐一下,加深學生的理解。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1

透過教學使學生掌握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概念。小學生在理解概念時,往往難度較大。我就出示投影片,利用練習啓發學生:從剛纔找4的6的倍數,你發現了什麼?學生小組進行討論: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的意義,然後彙報。教師出示圖表示,引導學生觀察:兩個數的公倍數有什麼特點?有沒有最大的公倍數?讓學生明確:因爲每一個數的倍數的個數都是無限的,所以兩個數的公倍數的個數也是無限的。因此,兩個數沒有最大的公倍數。

理解求最小公倍數的算理時,主要也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使學生學會用一般方法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透過研究最小公倍數計算方法的算理,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引導學生利用列舉法探索新知,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科學的思維方法。

及時鞏固練習,有層次,有趣味。

學生做全堂總結:這節課學習了什麼?怎樣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你還學到了哪些知識?調動學習積極性,學會歸納總結。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2

在教學小數乘除中,教材將內容分成了兩部分,就是將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和除數是小數的小數除法在教學順序上有了一個先後之分。這裏就又凸顯了四年級已經學過的知識點,商不變的規律。所以照理說學生應該可以很容易的利用舊知聯繫新知學習計算,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大部分學生已經對商不變的規律有所遺忘,在教學新授時遇到了舊知不熟,卻還要利用舊知教學的尷尬境地。所以在教學前不得不對舊知進行分析。

總體來說,學生在學習小數除法中,計算的錯誤率很高,平時學生做完作業後大多沒有檢查的習慣,就連考試中的檢查也缺乏有效的方法,常常不能檢查出錯誤。這都說明學生自我反思的能力水平較低,不犯錯是不可能的。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學生的錯例是一個巨大的資源,荒廢了實在可惜。於是,我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探尋開發錯例的策略。

1.改錯前,找病根

每次發現學生的錯題,我通常會要麼自己替學生找出錯誤,要麼讓學生自己找錯誤,雖然很多計算錯誤都是因爲學生馬虎,但是我覺得又都不能只有馬虎來搪塞。剛開始,這對學生來說是比較“痛苦”。學生訓練多了,對自己的錯誤也能逐漸發現,在一定程度上能預防同樣錯誤在解題過程中的再度出現。

2.析錯因,巧歸類

學生做錯題,往往都是因爲這三種原因造成的:

(1)不仔細讀題形成的錯題。如:題目要求取近似數時,有學生解答後就了事;在求土地面積時,有學生往往是看到數字就急於列式計算,把單位換算拋之腦後;有些題目中的數字,學生抄題都會出現誤差。

(2)由於不規範做題引起的錯題。如教學小數乘法和除法時,發現部分學生往往藉助於原有對整數乘除法的計算經驗,不願按部就班,喜歡口算。

(3)由於知識點掌握不清造成的錯題。新舊知識在遷移過程中往往會產生負遷移,負遷移會干擾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同時學生很難進行自我調整。如計算1.2×10的時候,有的學生計算結果是1.20。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因爲學生在學習整數乘整十數時是這樣計算的:12×10=120,時間一長學生就得出這樣一條結論:整數乘以整十數在整數末尾加零。因爲有了這樣的經驗,學生在計算小數乘法的時候也用了末尾加零的方法。

3.授祕訣,免再錯。

在此基礎上,我“對症下藥”,考慮這些錯誤能否在解題過程中儘可能避免。

(1)針對出現第一類錯題的情況,我的解決方法是:學生的課堂作業一旦出現典型性錯誤,就立即集體糾錯講評;課堂外,對幾個“錯誤大王”及時表揚他們的點滴進步。同時,要求學生讀題,做題前採用“標註法”(即將題目的重點、易錯點標出給自己提示),想明白題目的關鍵詞是什麼,仔細分析思考,然後再進行解答。

(2)針對出現第二類錯題的情況,我要求學生一定要按照題目書寫的格式進行訓練作業。這樣,學生在計算中的錯誤率就明顯降低,不會因爲忘記不同題型的不同要求而導致整個結果的錯

(3)針對出現第三類錯題的情況,我把新、舊知識同時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認真分析小數和整數的區別。這個分析過程一定要以學生爲主,引導他們主動參與研究,比較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與區別。在實踐中總結出的,如做題中的“自問法”(即每做完一步思考、自問“我求出的是什麼”)和做題目後的“逆推法”都是切實可行的。

學生的錯誤作爲珍貴的教學資源,是可遇不可求的。教師不僅要善待學生的錯誤,還要敏銳地發現學生錯誤背後的原因,挖掘學生錯題的價值。學生在錯例資源的利用中發揮了潛能,從而掌握了一些解題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我監控、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3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小數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體會小數除法的意義。

2、利用生活經驗和自己已有的知識,經歷探索小數除法的意義過程,發展推理能力。

3、正確掌握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能利用這些方法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過程與方法

本節課主要透過情景激發興趣,聯繫生活實際進行引導,動腦思考幫助學生理解除數是整數的計算方法和意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熱愛數學,熱愛生活,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難點:被除數是小數時,如何試商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複習舊知,引入新知

1、我們一起來到浦口小商品市場來看一下人們在談論些什麼

買3個籃球花了177元

買2個足球花了184元

買6個排球花了210元

透過人們談論的這些話,你能提出那些數學問題?用什麼樣的方法去解決你剛纔提出的數學問題?

2、學生列式計算,並利用投影集體校對,重點說說177除以3你是怎樣算的

3、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買了4個乒乓球用了四塊四?說說你是怎樣解決的?

4、真不錯,你能從人們簡單的話語當中透過解決問題獲得有用的數學資訊。

(二)提出課題,探究新知

1、人們經常去三角小商品市場批發一些商品來賣,你們想不想當一回店小老闆?買了8個鉛筆盒共用去43.2元,如果你是店小老闆還有什麼樣的數學問題需要你解決的?

2、我們需要解決

每個鉛筆盒的批發價是多少?

每個鉛筆盒的賣價定爲多少比較合適?

3、我們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你準備如何去解決第一個問題?提出課題:像這樣的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我們以前沒有遇到過,我們來作爲一個課題來研究一下。板書:小數除以整數

a)、估計一下43.2除以8大概會是多少?你是怎樣想的?

b)、根據已有的經驗嘗試去解決這道題,能用一種方法解決了還要去探究一下還有沒有跟簡捷的方法。完成的同學可以小組交流一下。

c)、反饋:教師板書強調

d)、你學會用豎式解決這道題目了嗎?你能在草稿本上在算一遍嗎?說說你在計算過程中那些地方映像比較深?那些地方特別要值得注意的?

4、想想,每個鉛筆盒的賣價定爲多少比較合適?

5、小結:看來學會小數除以整數還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我們來做幾道練習看看我們學會了沒有

(三)鞏固練習

1、豎式計算

25.2÷6 34.5÷15 44.8÷2

2、出示一板牙刷25個,進價是32.5元。如果你是小老闆,需要解決哪些數學問題?

(四)課堂總結:透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何收穫?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4

課前,對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擔心幾點:

1、學生能不能理解例題中1008除以100的原因?

2、學生能不能發現積的小數位數就是因數的小數位數之和?

3、下午上新課,效果會不會不如早晨?學生會不會有意見?

例題出示,提出問題,列式、估算,都沒問題。提出用豎式計算後,學生埋頭計算,自己巡視了一圈,個別學生不知道如何計算,便輕聲提醒把算式看作整數進行計算;個別學生面對1008,雖然把小數點點在了兩個0之間,卻不知道爲什麼點在這。告訴我看估算結果的;多數學生知道,因爲兩個因數都乘10,積就乘 100,要使原來的積不變,需要將現在的積除以100。幾個學生一說整個計算過程,其他學生恍然“哦!原來使這樣啊!”於是一通都通。“試一試”自然沒問題。計算法則耶使學生自己總結的。因爲在小數乘整數的教學中很注意讓學生總結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法則,所以在這裏只要在“看因數中有幾位小數”中添上“一共”就行了。最後黑板上只有五個字“算、看、數、點、化”。提醒學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檢查驗算。

今天的例2依舊利用下午第二節課上的,例題出示,說說有關數學資訊,提出第一個問題後學生自己列豎式計算,根本不需要我去講解就說出了在“積的小數位數不夠時,要用0來補足”的注意點。後面的“試一試”自然一帆風順。

從兩天的作業看,學生出錯不是方法上,都是算錯,不進位、看錯數,7×7=46等。所以對這部分自己的評判是“過!”下週一上例3。

課後沒事,寫“教學反思”,感受是:“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生已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和移動小數點位數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基礎上教學的。雖然最初擔心學生不理解積的小數位數就是因數的小數位數的和。但是,由於自己在教學小數乘整數時非常注意讓學生透過計算整理計算法則,發現注意點(能化簡的要化簡,積的小數位數不夠時要用0補足),用估算的方法檢查驗算。所以在本部分的教學中自己才輕輕鬆鬆地完成教學任務。

透過這兩個例題的順利教學,提醒自己在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對於每單元的知識教學,一定要踏踏實實的講解到位,注意學生能力的培養,要注重雙基的訓練,每個知識點都要讓學生過。不要炒夾生飯,這樣才能讓自己後期的教學順利進行。

2、學生的學情不一樣,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基礎也不同,要儘量抓住課堂上的四十分鐘,多關注後進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多給他們說話、板演的機會。

3、課前注意鑽研教材,注意要教學的內容與前期教學內容及後期教學內容的聯繫,對學生學習情況要清楚地瞭解,對學生可能出現疑問的地方進行預設,對學生出現的問題要隨機應變。”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5

首先在引入部分爲了讓學生便於理解,所以上課一開始我就引用了一個老掉牙的故事:“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個廟,廟裏住着老和尚和小和尚。一天,老和尚對小和尚說: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個廟,廟裏住着老和尚和小和尚。一天,老和尚對小和尚說:從前有座山……讓學生說說這個故事有什麼規律?由此讓學生感知循環現象。知道這個故事在“不斷重複”,在此基礎上告訴學生這種“不斷重複”的現象數學上叫“循環”。

然後在探究循環小數特徵時,讓學生透過實際計算充分感知數學中的循環現象。教學時我先引出例題,讓學生透過實際計算,發現這些除法試題無論除到小數點後面多少位,都除不盡,理解循環小數的意義,掌握循環小數的計算方法,並能熟練地進行計算。

由於本節課是個概念課,學習了不少的新知識,如:循環小數、循環節、以及循環小數簡寫讀寫法等,如果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學生會很有說頭,但是由於時間上的關係,我只是形式上讓學生說說今天都有哪些收穫,就這樣草草的收尾,又使本節課失去了另一個亮點,又一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