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小學一年級數學《統計》教學反思8篇

學問君 人氣:2.38W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一年級數學《統計》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一年級數學《統計》教學反思8篇

小學一年級數學《統計》教學反思篇1

“統計”這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93頁上的內容。在小學一年級進行“統計”教學是近年來的一個嘗試。本冊教材重視的是學生對數據統計過程的體驗,並學習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的方法,認識統計的作用和意義。它只是對一年級學生的一種統計思想和方法的滲透,並不要求學生掌握如何畫規範的統計圖等等。新課標中指出:“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創造性。在學生探索學習的過程中,透過交流、討論、合作等學習方式使學生能在數學學習中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課堂教學中,學生個體與個體、羣體與羣體之間的互動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強化學生的認知,拓寬思路,還可以發展學生言語表達能力,有助於培養合作精神。

根據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教材的要求,我從知識、能力、心理三方面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讓學生初步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感知統計的形成過程;

2、使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的條形統計圖,能根據統計圖回答簡單的問題。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心理目標:透過小組的合作學習,培養合作精神。

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美國教育家戴維斯也認爲:應該把“深入瞭解學生真實的思維活動”列爲首要問題,如果我們並不真正瞭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活動,那麼任何“花哨”的教學都不能算是成功的。教要適應學,要順着學生的思路去教學,要在教學中把學生的思維活動展示出來,即我們不能用自己的想法去代替學生的真實思想。根據這一重要概念,我在教學中做了以下安排。

一、生活中學數學,讓學生願意學

由於一年級學生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比較少,所以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切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特徵制定教學方案,注意既要滲透統計的思想方法,又不能高估他們的能力水平。爲此,我認爲可以選一些貼近學生實際且具有趣味性和學生感興趣的統計內容,將數學知識與生活有機聯繫起來。開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在優美的《生日快樂》歌中,我讓學生先猜一猜我們班上幾月份出生的小朋友最多。他們的意見不統一,這就非常自然地將他們引入調查統計活動中。根據學生的思維特徵,在教學這一環節時我安排了這樣幾個步驟。

第一步:選出自己的生日月份卡片。(每個小組的桌上都有1~12月的標有月份的彩色桃心卡片)

第二步:整理卡片,把代表自己生日月份的卡片貼在黑板上。(運用已學的“分類”知識)

第三步:再次整理,使大家一眼就看出幾月份過生日的小朋友最多。(運用已學的“一一對應”知識)

第四步:這樣整理之後有什麼好處呢?(讓學生自由答)

這樣由生日月份卡片形成了統計圖的“雛形”,其實這是學生認知結構的建構過程,它爲學生以後學習統計表和統計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開放的數學課,讓學生樂學

系統論認爲,“任何系統只有開放,與外界有資訊交換,纔可能有序”。如今,教學提倡的是各學科之間的滲透融合。在這裏,我由統計學生的生日月份想到了過生日,想到了設計一個“集體生日活動方案”,因此就要解決“什麼時間”“到哪兒玩”“玩些什麼”“吃些什麼”“生日禮物”等一系列“生日活動方案”的問題,由此培養了學生的設計意識和組織意識,並且將數學課與實踐活動課整合在了一起。

接着,教師和學生一起在解決生日活動方案中的“哪兒玩”這個問題時,經歷了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體現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育思想,並且讓學生在實踐與探索中學會學習,體驗到學習成功的無限喜悅。

三、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會學

新課標認爲:“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現在的課堂不應是單一化、模式化的教學,而應是立體式、多層次的學習的平臺。因此教師應爲學生提供充分思維的時空和主動探索、創新的機會,讓他們獨立、合作、互動地學習和活動。在這裏,我採取了小組活動的形式,讓學生分組調查統計出“生日活動方案”中的一項內容,完成一個問題,體驗統計的整個形成過程。

再透過小組彙報,讓學生體會到統計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比如,根據統計的結果,可以知道如何採購東西等。透過生生互評,師生互評,讓學生學會學習別人的長處,發現自己的不足,學會尊重別人的看法等。

總而言之,這節課的設計,我始終本着激勵學生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原則,讓學生願學、樂學、會學,不斷地探索創新。

小學一年級數學《統計》教學反思篇2

《統計》是數學課程改革下的一個新內容,它重視讓學生經歷數據收集、整理、描述的過程,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既學習一些簡單的統計知識,又初步瞭解了統計的方法,認識統計的意義和作用;能根據統計圖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我能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所提供的教學資源,結合學生的興趣、貼近學生生活出發,靈活選擇教材,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參與統計的興趣

透過設計“小象過生日”的情景,以生動、有趣的動畫故事,將學生帶入美好的情境,引起學生主動參與、思考、主動提問題、自主探究的願望,使學生保持較高的學習興趣。透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親自經歷收集、整理數據方法的過程。

二、引導學生多次經歷統計的全過程

課標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這節課我設計統計“小象的朋友”、“聯歡會買水果”、“同學們愛喝的牛奶”三個活動,使學生經歷簡單數據統計過程,獲得對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體驗。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學時非常重視學生的操作活動,用“貼星星”的方法,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水果,讓學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礎上逐步體會統計的必要性。

三、聯繫生活實際,學習有意義的數學

課程標準對數學內容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同時也提出“學生的數學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的。”本節課緊密聯繫生活實際,選擇的事例都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有趣活動,學生樂於參與。在統計活動中,讓學生體驗“生活數學”,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體驗到統計的用處確實很大。

本節課我還制訂了一個評價方案獎勵紅旗,在上課過程中,根據各小組的參與情況,進行獎勵。一是給學生營造一個競爭、協作的氛圍;二是當本節課結束時作爲評價各小組的一個依據;並又暗含着又一個生活中的統計。紅旗變成了統計的對象,使學生感受到統計這一知識無處不在,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

總之,教材是教師教學的重要依據,但絕對不是教師教學的唯一標準。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敢於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立足於學生的實際,多從學生的發展出發,使教材成爲有利於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材”。

透過《統計》一課的教學,雖然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對統計表、統計圖的認識也達到了欲期的目的。但是在處理細節上還不夠成熟,在學習統計表和統計圖之後,應加強對比,突出統計圖的作用,指導學生從統計圖中獲取資訊,從而體會統計的意義。

小學一年級數學《統計》教學反思篇3

“教師成長和發展的第一步,就在於教師自身的反思、教師自身對自身的評價和教師自身的自我改造”。如今,倡導教師應該成爲研究者和反思者。那麼,教師只有把教學與反思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師的研究成果轉化爲行爲時,教師的教學才具有教育哲學的意義,其行爲也纔有了更富理性的內涵。

基於對以上文字的理解,我對自己所上《統計》一課,做一個反思性的分析,從中得到啓發,以反思促進步。

一、對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仍持堅定可行的態度。

在這節課的設計上,我主要圍繞課標精神、教學目標、課題研究進行教學設計的。

1、《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課本在學生學習內容的選擇上遵循着這一要求,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水平出發,有意識地將現實問題數學化,並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這節課中,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只要求學生能按照給定的標準或選擇某個標準(如數量、形狀、顏色)對物體進行分類,而對學生知識與技能方面的要求是較低的,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統計活動的過程,進一步豐富學生活動的經驗。例如:調查一個小組中的同學最喜歡一類電視節目和一類球類活動的情況。

2、在這節課中的教學目標,我抓住:經歷統計過程、體驗統計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會用統計表來表示數據整理的結果、提出並解決與數據資訊有關的問題、組織學生參與合作。在設計教學過程中充分關注到以上的幾個方面,讓學生在教師的“導”下,進行有條理地、輕鬆地學習新知的。

3、課題源於教學中的困惑,並在困惑中不斷研究、發現,爲進一步搞好教學服務。課題爲:《課堂中學生傾聽、表達、合作能力的培養與評價》。新課程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評價。強調參與、互動,自評與他評相結合,注重評價過程,關注個體差異,評價民主化,多元化。這節課教學《統計》,並且是:不同標準下統計結果的多樣性。在一堂課中對學生進行“傾聽、表達、合作”三個方面的得星情況的統計,不僅能讓學生之間產生積極的競爭作用,同時可以利用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對自己班的情況,在這些方面進行一個瞭解,讓學生更加感受到統計的意義與本質作用(數據資訊的處理)。

二、評價應做到:點到爲止,不可氾濫。

這節課中,我把全班分成四個小組,並對四個小組進行競賽式的評價,其效果較好,但在評價的多元化上做得不夠好。一節課中,我是這麼做的:

1)教學中,以教師爲主進行傾聽、表達、合作三方面的評價,途中也讓個別學生說一說自己意見,儘量做到評價的民主性。

2)在場聽課教師的評價,主要理念:互動式評價。

人們常說:畫龍點睛。在這節課中,我對這四個字的理解不夠到位。如果只讓一位教師或兩位教師參與評價,那麼,教學時間和效果會恰到好處。在這個環節中,我做得有點主次不分:這節課是評價爲主呢?還是統計呢?而我讓5位在場聽課教師參與評價,多了,而且得星數呈平均分配狀態,起不到“心理不平衡、失望、看到不足……”的效果。

三、應充分利用本節課的課堂評價,體現:在不同標準下統計結果的多樣性。

在這節課的設計中,課堂評價要體現不同標準下統計結果的多樣性。可主要是因爲時間上不許可,也因爲在場教師評價多了些,影響到了後面的教學。但在學具的統計表中,準備讓學生統計本組得星總數,也讓學生從顏色上進行統計。如果有時間讓學生這麼去做了,則能更好地體現本節課統計知識的難點所在,也能讓學生體驗和感受學習統計知識的意義。

感想: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還有一些或這或那的不足,但“個性化”教學,讓教師不再感到壓力,而是一種展示與探討。而教學反思,讓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也讓我意識到:學習不是以前要做的事,也不只是現在要補做的事,而是一直要堅持做的事。

小學一年級數學《統計》教學反思篇4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六年級下冊的統計並不是教學新的統計方法,而是要求學生會綜合應用學過的統計知識,能從統計圖中準確提取統計資訊,能正確解釋統計結果。透過教學,認爲要注意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1、注重知識的前後聯繫,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應引導學生在複習舊知的基礎上重點進行綜合分析,從而使學生學會從統計圖中準確提取統計資訊,能對統計結果做出正確解釋,並能根據統計結果作出準確的判斷、預測。比如在教學例1時,引導學生分析圖中“其他”部分的具體含義,使學生明確:“其他”佔彩電市場份額的47%,其中可能包含有比A牌更暢銷的彩電。從而使學生認識到:製作統計圖時,一定要客觀準確地反映資訊。

2、透過比較,讓學生懂得不要被統計圖表面的資訊迷惑、誤導,要保證所得結論的真實性和客觀性。例如在教學例2時,可先讓學生觀察統計圖,談談直觀感受和看法,再引導學生分析統計圖表達和包含的數據資訊。提醒學生不能僅僅關注統計圖的外在表象,還應瞭解統計圖所包含的具體的統計資訊,才能避免做出錯誤的判斷。

小學一年級數學《統計》教學反思篇5

在教學人教版第三冊《統計》在教學中,我採用了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實踐方式,收到了不同的效果。下面,我從這三個方面談一點自己的體會:

一、情境地不同,吸引力不同

課本上的情境地是統計課本,但集體在統計的情況生活中幾乎是沒有的。第一次上這節課時,正巧學校馬上要召開運動會,我想不如創設運動會買T恤衫的情境。學生下了課問我:吳老師,爲什麼開運動會就要買T恤衫呢?的確,由於一年級的學生根本沒有參加過運動會,對運動會一無所知,這個情境並不是學生所熟悉的,於是第二次上這節課時,我又創設了一個情境:夏天到了,今年暑假,學校要組織小朋友們參加夏令營活動,想給小朋友們每人買一件漂亮的T恤衫,有紅、黃、藍、綠四種顏色,小朋友們,你們最喜歡哪種顏色的T恤衫?因爲學生透過電視等渠道,對夏令營有所感知,他們都樂於參加夏令營,可以玩,還可以學到知識,所以學生表現出的熱情相當高。可見,創設的情境越是貼近生活與實際,越有吸引力。

二、方法不同,經歷過程不同

第一次上課,我想讓學生全員參與到統計過程中去讓每一個學生都經歷調查的過程。所以一開始,我把問題提出來,讓學生想辦法統計全班喜歡四種顏色T恤衫的情況。學生想了好多辦法,然後,我讓學生每人設計出一張表格,離開坐位進行調查。這種,課堂上學生自由調查:請問你喜歡哪種顏色的T恤衫?課堂氣氛挺好,很活躍,我覺得自己的目的已經達到了。但是課下思考:學生雖然每人都經歷了統計的過程,但是他們50多人都用同一種方法進行調查;一個一個地問。由於統計對象、範圍不同,因而難免遺漏、重複,根本無法得到統一的結果,統計結果也難以說明問題。而學生想到的很多方法難以得到同學們的認可,無法體驗成功,也不得取得統一的意見。能不能讓學生既經歷統計的過程,又新生學生思維的多樣性,使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呢?於是,我把離開坐位調查這一環節改爲:把全班同學分爲6個小組,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合作交流。小組內確定調查方法,喜歡哪一種方法就用哪一種。經過分組調查,學生投入到他們喜歡做的事情中,結果確實令我吃驚。

他們第一小組的方法各有不同,充分地體現了小組分工合作的意識。在中心發言人的組織下,記錄員如實地記錄了統計結果,課堂活而不亂,每一個成員都表現出極大的熱情,積極參與,各抒已見。這一方法,使我體會到:合理分工、方法得當,是組織有效學習的必備條件。

三、實踐方式不同,鍛鍊能力不同

學生已經初步學會了調查的方法,我又創高了一個孔校長想知道全校2070名學生喜歡哪種顏色的T恤衫多的情境。

學生們的想法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但能不能讓學生真正在一種具體情境地下去做一次統計呢?上這節課時,正好市骨幹教師到我們學校聽課,臺下有幾十名老師,正好給了學生一次實踐統計的機會。接着我指出:以後我們在調查時,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方法進行調查,這樣,學生既經歷了統計的過程,又體驗了統計的意義。

學生透過對小組統計和對聽課教師進行統計實踐及幫孔校長想統計辦法,親身經歷了統計的全過程,獲得了不同的學習體驗。學生經歷了“做”數學的過程,收穫是不同的。教師經過兩次統計教學,收穫也是不同的。由此我想到,教師應變“孝中學”,爲“學中教”,真正處理好教與學的關係,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合作的同時,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

小學一年級數學《統計》教學反思篇6

《統計》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內容,要求學生經歷簡單數據的收集,整理過程,瞭解統計的意義;在繪製統計圖時,學會用一格表示2個單位;體驗不同的統計方法,根據統計圖提出並解決問題,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該教學內容是在學生一年級學過分類和簡單的統計方法,初步認識了統計表的基礎上安排的教學內容。

在這堂課中做到了以下幾點:

1、新課程標準倡導數學的學習方式是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本課讓學生親身經歷統計的過程,在活動中感受統計的必要性,並學習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的知識和方法。設計怎樣的教學過程纔算是讓學生真正親身經歷了呢?我認爲就是要讓學生體驗統計的方法,感受其中的複雜性,並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其解決問題的策略。“要想知道猴子吃的每種餅乾各有幾塊,該怎麼辦呢?”這一問題情境的創設,調動了學生的內在知識衝突,誘發了學生探索的熱情,使學生體會到統計的必要性,統計與生活密不可分。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記錄,然後小組間交流記錄方法,再選出同學面向全班介紹自己的方法。後又引導學生獨立完成統計圖,學生自己在完成的過程中,自己發現了問題,“一格表示1個單位,格子不夠塗,怎麼辦?”這時,我再就學生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組織同學交流,解決問題,調動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在交流彙報的過程中,不僅使學生明確了各人採用的方法,而且取長補短,更完善了自己的想法,也使學生體會到了成功的快樂,同時培養了學生認真傾聽的良好習慣。

2、這堂課注重了對學生的評價。在評價時,既注重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也注重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方法。最後,用畫小旗的統計方式,對優勝組給予評價。本課能較好地體現了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融入其中。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個情境的創設者、知識的引導者、活動的組織者,而參與、體驗、主動獲得知識的是學生自己,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教學思想。

小學一年級數學《統計》教學反思篇7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透過對現實生活中有關事例的調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的良好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使學生掌握條形統計圖的製作方法,並從中進行觀察、分析。學生不是第一次接觸條形統計圖,對於條形統計圖的製作方法、分析等方面已經掌握了一些方法和要點,本課在教學設計上力求體現:數學問題生活化,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和實際操作、思維發散能力。

一、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爲比較成功的有以下幾點:

1、引導自主探究,獨立完成統計圖。在觀察圖表的過程中,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探索畫法,因爲學生已經掌握了條形統計圖的畫法,教師在練習的過程中再適時提出問題進行點撥,完全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透過學生的觀察、交流,自然而然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2、注重細節,突破難點。學生在前一段時間裏已經學習掌握了條形統計圖的

知識內容,也學會了條形統計圖的畫法。但是在畫圖的過程中還是出現了很多情況。如何才能畫一個美觀、完整的條形統計圖呢?其中包括統計圖的題目、時間等一些細小的地方。我啓發學生會看圖中的資訊,分析統計圖是統計的什麼、一個小格代表多少、你還能從中得出哪些資訊?怎樣來確定縱軸每一格所表示的單位數量最合適,分析圖中資訊的發展趨勢等。

二、反思這節課的不足主要是:

在學生統計的過程以及作圖過程中,應加強對學生的指導,不應過高估計每一位學生的水平,這樣才能及時發現學生在做圖中的問題。對統計圖中數量不滿一格的畫法還應該再加強練習,板書清楚,給學生直觀的認識。

小學一年級數學《統計》教學反思篇8

當我告訴孩子們今天我們學習新的內容“統計”,突然有個稚嫩的聲音傳出“什麼叫統計?”當時我心裏特別的高興,因爲他懂得不懂就問,他有了問題意識。

“統計”一詞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是抽象的,孩子們從表面是無法理解它的含義。爲了讓學生經歷簡單的數據收集和整理的過程,學會用數一數的方法進行統計,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讓學生經歷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這一過程,初步感受到數學於生活,獲得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快樂,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表達能力和用數學的意識。結合本單元的特點以及一年級學生的特點,我認爲從以下方面更加有利於學生學習和培養學生的能力。

一、從學生的興趣着手,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

低年級學生的學習數學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樂趣。在教學中,透過統計學生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水果,讓學生體會收集、整理的過程,從而讓學生對統計有初步的認識,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慾,從而有利於學生探究如何統計的慾望。

二、讓學生在課堂的小組合作活動中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

在小組合作的氛圍下,孩子們互相幫助,互相促進,碰撞出創新的火花,想出意料不到的解決方法,從而拓展思維,比如:如何統計水果的數量,什麼樣的方法更加便捷。小組討論的結果是做記號,一個符號表示一個水果。

三、讓學生體驗數學於生活,體驗出數學的價值在於“應用意識”

這節課我特別設計一些與日常生活聯繫比較緊密的情景,讓學生把所學的統計知識和方法運用到實踐生活中去。比如如何統計班級小朋友喜歡動物的情況。讓學生感知學習數學的價值是爲了應用。

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以及會提數學問題並能解決。

本單元學習的一個易錯點是將透過觀察從條形統計圖中發現數學資訊和提出數學問題分不清。這是本單元學習孩子們出現錯誤最多的,學生很容易將”你知道了什麼?”和“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混淆。“你知道了什麼?”是你從圖上發現的資訊透過準確數字表達出來的。而“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是必須先寫出你提出的問題,然後寫出解決問題的算式。

數學的生活化使得數學的課堂充滿了樂趣。透過本單元的和孩子們共同學習讓我體會數學課堂真正的價值讓孩子們學以致用,學有價值的數學更加有利於她們的成長。